唐金培 盛中伟
“谁说女子不如儿男”是豫剧《花木兰》当中的一句唱词,它是我国当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派一代宗师常香玉在继承传统唱法基础上创新的一段经典唱腔。常香玉一生热爱豫剧艺术、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党的伟大事业。她一生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和无私奉献,从一个旧社会的“戏子”成长为新中国的“爱国艺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艺术家”。常香玉是当之无愧的女中豪杰,她用自己的行动对“谁说女子不如男”做了精辟的解读与回答。
苦难“戏子”
1923年10月24日,在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南河渡乡董沟村的一个破旧窑洞里,诞生了一个眼睛溜圆、哭声响亮的女婴。初为人父的张茂堂高兴之余,想起自己熟悉的一句唱词“妙龄女郎,秋波若水”,于是给自己的这个女儿取了一个可心的名字叫张妙玲。
为养家糊口,张茂堂除了耕种祖传的五分多薄地外,经常到附近的小戏班里唱戏,并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张凤仙”。虽然他在当地唱戏小有名气,但由于常受地主恶霸、地痞流氓欺负,所以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妙玲的母亲为节省家里的粮食,张茂堂唱到哪里,她就带着儿子跟到哪里。留守在家里的小妙玲跟着年迈体弱的奶奶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牵着奶奶的衣襟出去“串门子”(实际上就是要饭)就成了小妙玲的家常便饭。后来由于张茂堂的嗓子坏了,再也唱不了戏,加上妙玲奶奶去世,背了一屁股债,这使生活本来十分拮据的一家人常常揭不开锅。
妙玲九岁那年,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姑给妙玲相中一户人家,要她去当童养媳。一听说要她去当童养媳,小妙玲说啥也不愿意。妙玲从小就受父亲熏陶,对唱戏充满了好奇与憧憬。她整天都想着唱戏,有时甚至连做梦都是在台上唱戏。当大姑斥责她“不当童养媳你干啥”时,她脱口而出:“俺跟俺爹唱戏去。”
唱戏在当时是一种下九流的低贱行当,戏子往往被认为有辱先人,甚至死了都不能葬入祖坟。女孩子演戏更为社会所不容。但为了不让妙玲像她二姑和四姑那样当童养媳被人家活活打死,张茂堂还是决定让小妙玲跟着自己学唱戏。
张氏族人发现张茂堂偷偷教女儿唱戏,认为这是对祖宗的大不敬,是伤风败俗,就威胁张茂堂说:你家妞要学戏就别姓张。张茂堂得罪不起族人,就带着妻子、女儿和儿子一家四口到密县的小煤窑去打工。他想,在煤窑干活,不仅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教女儿唱戏,而且还可以抽空到临近的戏班打打杂。
一天,张茂堂领着妻儿趁着夜色从家里来到站街。那里有一个卖胡辣汤的豫剧爱好者叫常会庆。张茂堂无意中跟这位拜把子兄弟讲起族人不让妙玲学唱戏这件烦心事,没想到这个“常老大”很爽快地说:“唱戏比啥都体面,不姓张就不姓张,跟我姓常好了。”张茂堂夫妇赶紧让妙玲给这位常老大跪下连磕三个响头,并叫了一声“干爹”。张茂堂和“常老大”一合计,想起戏文里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西楚霸王叫项羽,于是给张妙玲取名叫“常项羽”,由于他们不识字,错把“项羽”念成“香玉”。
张茂堂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坚信“骂是亲,打是爱”、“戏是苦虫,不打不成”,因此他对女儿学戏要求很严。
经过一番几近残酷的磨练,常香玉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在搭小戏班、跑高台的过程中,常香玉又先后拜马九、葛燕亭、郭振海、周海水等人为师,不仅翻跟斗、打旋子、走旋子等功夫大有长进,而且初步练就“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技巧,表演能力迅速提高。1935年农历腊月,常香玉随周海水的太乙班来到河南省会城市开封演戏。作为当年中原地区的文化都会,开封城里好戏连台,名角辈出。初来乍到的常香玉只不过是一个连海报上都见不到名字的无名小卒。起初,常香玉只能演一些垫戏。可是在连续几天的垫戏中,常香玉表现得非常出色,不时赢来观众的阵阵掌声。班主周海水试探着让香玉改演中轴戏,没想到,无论是小旦、武生还是丑角、老旦,常香玉都演啥像啥。这样,常香玉的身价也开始由当初的每月8块大洋长到每月12块大洋。张茂堂也沾女儿的光,被请到戏班负责节目安排和演员调配工作。
常香玉并没有因自己的出色表现沾沾自喜,反而主动向她父亲提出要学京剧《四洲城》中的高难武打动作“打出手”。张茂堂为此专门请了一位叫“杨老大”的京剧师傅教她。不到两个月时间,常香玉就能熟练地将“打出手”运用到豫剧《四洲城》,并在开封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为了让香玉能在竞争激烈的开封站稳脚跟,张茂堂要求她三个月内连演45天不重戏,也就是说平均四天就得学会一出新戏。随着常香玉知名度的不断攀升,1937年2月,在开封大学王镇南和史书明两位教师的热情帮助下,张茂堂在开封醒豫舞台成立了自己领头、常香玉挂头牌的中州戏曲研究社。张茂堂的艺名也从此改为张福仙。由于中州戏曲研究社的剧目不断推陈出新,加上福豫公司经理周鉴捐资将醒豫舞台装修一新,醒豫舞台不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场场爆满,常香玉的名声更是一时鹊起。
爱国艺人
在常香玉的心目中,凡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事就是好事。因此,她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不论是家乡还是国家有困难,她总是想尽办法捐物捐钱,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尽自己的一份心意,贡献一份力量。
抗战初期,常香玉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愤恨,在饰演穆桂英时唱出“取了那大阪地再平东京”的唱词,接着又公演了豫剧第一个现代戏《打土地》,以此来表达自己反抗外敌入侵的爱国情、民族义,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
1941年11月,巩县几个父老乡亲找到正在洛阳唱戏的常香玉,说家乡的南渡河连年发大水,造成河床堵塞,河水改道,农田被毁,家乡的人民想修一条河坝又愁没钱,想求常香玉给筹措一些。常香玉虽然刚得了一场大病,被迫摘掉两根肋骨,并欠下一屁股债,但她一听说这事便爽快地答应了。常香玉的这一举动得到父亲张茂堂的理解和支持,并迅速组建了一个新的戏班。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连续义演10天,将募捐到的钱(相当于当时800袋面粉的的价值)全部捐赠给家乡修河坝。在当地至今仍然流传着“巩县两个省主席,不如一个常香玉”的美谈。
1942年秋,常香玉应邀赴宝鸡为逃难的河南灾民募捐义演,并买了大新面粉公司的一批麸面发放给那些流离失所、衣食无着的灾民。
1948年,为救济那些从河南逃到陕西的难民儿童,常香玉与丈夫陈宪章合计,决心办一个豫剧学校。一方面可以让那些孩子有个吃饭睡觉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那些孩子学点东西;同时,还可以为自己的戏班培养后备力量。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1948年年底办起“香玉豫剧学校”。学校不仅免费为学员提供吃住和穿着,而且还请专业老师授课。在校学生最多时达到40人。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河南豫剧的中坚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更感到扬眉吐气,更以百倍的热情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之中。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在当时,一架战斗机的价格要15亿元人民币(旧币)。对常香玉来讲,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她毅然决定带领自己的剧社巡回义演,一定要捐献一架战斗机,好让中国人民志愿军狠狠打击美国侵略者。为了买飞机,她率先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和首饰等所有值钱的东西,然后将自己的三个小孩送到西安敬业幼儿园全托,她全身心地带领剧社演职员从西安出发,先后辗转到开封、郑州、新乡、武汉、长沙和广州等城市进行义演。她们吃咸菜、睡地铺,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前后半年时间共演出180多场次,其中《花木兰》就演了120场。常香玉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场场都是主角。用常香玉他们这笔义演捐款购买的战斗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这一爱国行动震撼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常香玉也因此赢得“爱国艺人”的美誉。
1953年3月,常香玉被任命为中国西北人民赴朝慰问文工团第五团副团长,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将士。为了不影响工作,已经怀孕的她毫不犹豫地做了流产,然后拖着虚弱的身子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不论是在坑道口、临时剧场还是慰问途中,随时随地都有被敌机轰炸的危险,但常香玉他们却全然不顾。在朝鲜前线的170多天里,香玉剧社先后演出近200场。身体虚弱的常香玉坚持一场不落,而且还单独一个人到那些只有一个战士的哨所慰问演出18次。
共产党人
在旧社会饱受苦难和欺凌的常香玉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她深深懂得,是共产党使她这个旧社会的“戏子”翻身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然而,常香玉还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是她多年的夙愿。眼看着梅兰芳、陈伯华、红线女、袁雪芬等艺术家纷纷加入了党的组织,而自己递交几次的入党申请书却石沉大海,常香玉为此整天处在焦急的等待中。一天不入党,她就觉得自己的心与党贴得不够近,就无法表达自己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香玉剧社在1956年从陕西回到河南后,很快与其他几个剧团联合组建了河南豫剧院,常香玉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香玉剧社的戏箱和1万元现金全部交公,并主动将自己的工资由原来的800元降到300元。
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常香玉的丈夫陈宪章受到冲击。为了不影响妻子入党,陈宪章主动要求妻子与他划清界线,并向妻子提出离婚请求。常香玉心里深爱着党,同时也深爱着自己的丈夫。难道爱党就不能爱自己的丈夫?她带着这个问号找到单位党委书记,书记告诉她:陈宪章需要你的帮助,但不是非得要和他离婚不可。此后陈宪章才不再提离婚的事情。
虽然她为了加入党的组织差一点跟丈夫离婚,但她的入党问题还是迟迟没有结果。1959年春天,毛主席在郑州开会时观看了经陈宪章精心改编、常香玉主演的《破洪州》后非常满意,并亲自写信向周恩来总理推荐这出戏。同年5月,在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河南省委为常香玉的入党问题专门开会讨论,通过了常香玉的入党问题,并在讨论通过的当天晚上为她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掀起演现代戏的高潮。作为一个常年演古装戏的演员,观众最初总觉得看常香玉演的现代戏不如看她演的古装戏过瘾,而她自己也在努力适应形势,完成角色转换,将新的时代气息融入豫剧这个古老的剧种。为了演好现代戏《朝阳沟》里的拴保娘,常香玉一边认真学习、揣摩、研究,一边利用上山下乡演出、到农村参加劳动锻炼等机会,深入农村、贴近农民群众,从农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功夫不负有心人,常香玉终于成功塑造了一个慈祥、善良、乐观、风趣的拴保娘形象。1964年元旦前夕,河南豫剧院三团应邀进京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院党委研究决定这次汇演《朝阳沟》时,让身为院长的常香玉饰演拴保娘。演出结束后,常香玉等人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66年,“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身为共产党员的常香玉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被群众组织说成是“反革命”、“大戏霸”、“牛鬼蛇神”。由于常香玉拒不承认自己参加过国民党,被打得遍体鳞伤后关进了河南人民剧院三楼一间黑屋子里,从此一度失去人身自由。这期间,就连她父亲去世也没有获准回巩县奔丧。尽管这样,她仍然坚持认为,共产党不会不要她,毛主席、周总理不会不要她,观众不会不要她。正是在这种信念支撑下,她坚强地经受住了种种打击,闯过了道道难关。常香玉深深懂得唱戏的人“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的道理,因此不论是在被关押期间还是劳动改造期间,她都始终坚信“戏比天大”,日子再不自由,再难熬,都始终没有放弃练唱和练功。练唱时怕人家发现,她就用被子捂住头躲在被窝里喊嗓子,把头钻进壁柜里练唱功。
人民艺术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常香玉一边坚持登台演出,一边积极培养下一代,以传承和发展豫剧事业。自1977年常香玉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后,先后培养出了汪全珍、王惠、李云、孟祥礼、范静等一批优秀的豫剧演员。1987年10月,常香玉应邀赴武汉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中南区),艺术节组委会专门为她颁发了“香玉杯”荣誉奖。为进一步推进河南戏剧事业的迅速发展,常香玉回到河南后,决定自筹10万元人民币设立“香玉杯艺术奖”,每年评选10名为河南戏剧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戏剧人才。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于1988年正式设立了由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杯名的“香玉杯艺术奖”。
为筹措奖励基金,常香玉捐献了自己多年来的稿费和存款,并于当年5月承包了河南省豫剧一团。当时已经65岁高龄的常香玉还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包括自己女儿、儿媳、孙女在内的豫剧一团从郑州出发经巩县等地到西安、宝鸡进行巡回演出。9个月的巡回演出共筹集到22万元,连同其他捐款,“香玉杯艺术奖”基金达到30万元人民币。
1996年,为迎接香港回归,河南省豫剧艺术团应邀赴香港演出,常香玉在一个星期内连演《花木兰》《断桥》《拷红》等唱段,受到香港观众的热烈欢迎。1998年年初,75岁高龄的常香玉率家人和弟子在河南人民剧院义演,所得6万元全部捐给河南省送温暖工程基金会。1999年,常香玉应邀参加河南省纪念建国50周年演唱会。当时老伴陈宪章已经病危,但为了不使戏迷朋友和广大观众失望,在老伴的理解和支持下,常香玉毅然参加了演唱会。2003年春,“非典”危害全国,为抗击“非典”,癌症晚期的常香玉在三个女儿的搀扶下亲自来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捐献了平时积攒的1万元钱。2003年冬,河南省有关单位拟在北京奥运会建筑工地为河南籍民工进行慰问演出,常香玉得知后说啥也要去,她想,即便是唱不了戏,但只要能与河南民工们见个面,说说话,鼓鼓劲就行。没想到她这次演唱的现代戏《柳河湾》唱段成了她最后一次登台演出。2004年5月2日,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专门办了一台常派艺术演唱会。常香玉拖着病体全程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再次写下“戏比天大,艺无止境”八个大字,这是她通过电视屏幕向广大观众做最后的谢幕。
2004年6月1日,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走完了她艰辛而成功的戏剧人生。在病痛难忍的时候,她关心的不是如何减轻自己的痛苦,而是自己的党费每月都交了没有,并一再叮嘱她的后人都要记住一句话: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弥留之际,常香玉想到的依然是别人:一是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的照顾,二是丧事一切从简,千万不要惊动大家,三是不准子女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2004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国文艺系统开展向常香玉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同年7月1日,国务院授予常香玉“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常香玉生前常说,“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的戏要跟着老百姓的脚印唱”。她认为,一个艺人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钻研艺术上,要多唱多练。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艺术功底,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唱戏、唱好戏。她一生到过朝鲜战场,去过戈壁沙漠,到过大庆油田,上过东海小岛。据统计,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她去唱过戏的就有24个,河南110多个县市,她唱了93个。她始终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始终坚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作为当代中国戏剧界一位德艺双馨的老前辈、当代最著名的豫剧演员,常香玉无愧于“人民艺术家”这一崇高而光荣的称号。
参考文献:
①豫剧大师常香玉编委会编:《豫剧大师常香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河南省委宣传部编:《人民艺术家常香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
③张乡仆,苏宏:《话说常香玉》,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版。
④雷桂华:《常香玉画传》,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⑤王洪应:《常香玉的故事》,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版。
⑥陈竹:《常香玉晚年二三事》,2004年7月6日《新民晚报》。
(责编 道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