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正 苏 静
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队伍建设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政策上和其他方面的特别关注,但由于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性及其他原因,导致其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就是一个方面。专业化是国家明确的一个发展目标,如何构建专业化的团队,使辅导员的专业水平满足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
1.何谓“专业化”
“专业化”的英文是professionalization,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专业化的标准一般来讲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具有该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具备该职业的专业道德;第三,其成员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并且不断学习进修;第四,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第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能在实践基础上对该职业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
教育社会学者霍伊尔(E.Hoyle)提出,职业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经过一段时间后成功地满足某一专业职业标准的过程”;“它涉及两个一般是同时进行并可独立变化的过程,就是作为地位改善的专业化和作为专业发展、专业知识提高以及专业时间中技术改进的专业化”。个体的专业化,就是指从事某项职业的人员要掌握本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技巧。
2.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如成长心理、学习心理、职业心理、组织行为、社会职业、生涯规划、道德、法律、政治等专业以及人际交往、社团组织、宣传、心理咨询等)又自成专业体系的一个社会职业岗位,上岗者必须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专门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对高校学生遇到的事情的理解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深刻,对困扰学生的问题的了解比学生本人更加透彻,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验为学生提供指导,并能为学生所接受。所谓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主要是针对辅导员群体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言的。
辅导员专业化的标准有:第一,有着相对独立、稳定的工作领域,具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学生成长心理、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具备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等方面的专业道德;第三,拥有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其成员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或培训;第四,辅导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第五,辅导员能在实践基础上对工作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
辅导员专业化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及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之掌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它包括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和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两个层面。
3.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关系
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和辅导员的职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职业化阶段的重点是谋求整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同时强调入职标准。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也就是辅导员专业素质发展过程,该过程强调辅导员个体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和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并不是时间上的递进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并存。专业化是职业化的保障和必然发展趋势,职业化是专业化实现的基础和源泉。
二、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和举措
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升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的核心。北京师范大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常规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坚持学术研究和工作创新相结合、坚持能力培养与学位进修相结合,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水平。
1.根据辅导员的成长周期开展相应的专业化培训,完善其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
学校在深入研究辅导员的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从辅导员的成长需要出发,开展相应的专业化培训。学校把辅导员的成长周期分为适应期、成长期、倦怠期和发展期4个阶段。对于新入职的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坚持开展新生辅导员、班主任岗前培训,帮助辅导员、班主任尽快适应学生工作,培训内容包括辅导员政策解读、学生事务管理、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班级管理等模块。学校还积极选派新入职的辅导员参加北京市新上岗辅导员培训。对于处于成长期的辅导员,学校坚持开展专项培训和常规培训。譬如举行“自杀的鉴别与预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辅导”等专项培训。对于处于倦怠期的辅导员,学校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培训班,提高他们的专业道德,增强他们对学生工作的热爱,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2007年~2008年学校曾两次邀请国际社区与家庭服务协会(CFSI)的希拉·卜励德(Sheila M.Platt)女士为辅导员进行压力管理专项培训。对于处于发展期的辅导员,学校积极选派优秀辅导员到校外进修或出国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路,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校先后有数十名优秀辅导员被派到美国、英国、俄罗斯、香港等地的著名大学进行调研、考察和培训。
在培训培养中,学校坚持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考虑,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和培养机制,不断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素质,以及研究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决策计划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2.坚持开展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增强职业认同感
学校逐步设计辅导员个人规划,拓宽辅导员工作领域,创造辅导员发展的宽松环境和空间。教育部有关文件对高校辅导员的定位是,高校辅导员既是管理者也是教师。为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学校根据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安排各院系的专职辅导员担任“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同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优秀专业教师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给予指导。所有任课的专职辅导员统一备课,互相听课。几乎所有任课的辅导员都认为通过上课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和全面了,而且获得了在另一种情境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教学,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加丰富了,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校辅导员实现了“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
辅导员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此,学校不仅重视辅导员的理论教育,而且强调实践学习,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种专题研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辅导员外出考察,学习校外的先进经验等。
3.积极支持辅导员进行学术研究,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辅导员在高校从事的大多是事务性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辅导员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他们很少做研究,即使做研究也大多停留在谈辅导员工作的一些个体经验,或是对相关政策文件的解读和学习心得方面,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为确保辅导员的专业地位,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每年都专门为辅导员设立课题,鼓励辅导员开展研究,促进专职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