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兰
摘要:质量竞争是企业竞争最根本的途径,也是良性竞争最根本的方式;质量是国民诚信度再造的重要力量;企业的质量文化已成为企业伦理和企业诚信的核心;质量伦理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信用度得到加强;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产品质量是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之一;良好的企业伦理是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要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恪守质量伦理规范,遵循企业伦理。
关键词:三鹿奶粉;质量;企业伦理
中图分类号:F713.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80-02
一、透析三鹿奶粉事件
2008年9月8日,媒体曝光全国各地多名婴儿同时患有“肾结石”病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长期食用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随后质检总局通报伊利、蒙牛、光明、圣元、雅士利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均检出三聚氰胺。卫生部在其官网的公告中称,三鹿奶粉及“其他多家品牌的问题奶粉”已累计造成29万名儿童患上“尿路系统异常”。近日,主要负责人也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就是震惊全社会的三鹿奶粉事件。
透过这一令人发指的事件,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置婴幼儿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做出了令母亲泣血,令社会蒙羞的行为。作为普通的民众和消费者,我们在悲伤难过之余,看到了我们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的致命问题,我们看到了一些企业职业道德的沦丧,看到了一些行业质量监管制度的漏洞,看到了打击假冒伪劣政策的不健全。这次食品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婴幼儿奶粉、乃至中国食品业信誉危机的顾虑,甚至引起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如果诚信缺失、道德败坏、再好的制度也不能生效,再快的发展也会出问题。三鹿奶粉事件所暴露的道德缺失,向我们发出了预警的信号。为富不仁,从商不德,到头来自掘坟墓,自毁长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孰之过,鼠目寸光之过,急功近利之过。
三鹿奶粉事件所付出的沉重社会代价,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企业的伦理责任,经济的巨人,道德的侏儒,最终受害者还是自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诚信谋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严守道德底线,恪守企业伦理,从而谋得企业的长足稳固发展。
二、质量文化与企业伦理
质量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客观要求,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质量是企业的命脉,质量问题是任何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关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
1.质量第一:企业伦理的主要规则。企业的生命在市场, 市场的生命在产品,产品的生命在质量。产品质量是指企业要为顾客提供合乎需要的、安全、优质而又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企业整体质量的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企业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基础性的伦理责任。质量不仅仅是商品的享用者对商品的提供者的一种道德要求,而且是某些商品生产者的自我的道德需求。在市场经济中,质量是每一家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对于企业而言,“质量就是生命”。质量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最根本的途径,也是良性竞争最根本的方式。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企业在自己企业文化的设计中都把质量作为了企业文化的根本,如摩托罗拉公司认为他们从不把利润作为公司至高无上的首要目标,公司的目标是以公平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品质优异的产品和服务,光荣地服务于社会,以赚取企业成长所需要的行之有效的利润。我们看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企业力求卓越的质量意识;打造著名品牌,奉献精品产品,是企业生产永恒的追求。
2.质量是再造国民诚信度的重要力量。(1)高质量的产品不仅是特定文化的载体,还是国民高诚信度的重要写照。“诚”是儒家道德观中的核心德目之一,也是中国商业行为中的重要伦理规范。“名优现象必然能够给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1]。没有高质量的产品,企业的诚实守信无从谈起。强生公司以追求优秀产品质量为己任,认为其首要责任是对医生、护士、病人,对母亲、父亲和使用我们产品及服务的所有顾客负责,我们从中看到了企业的精神风貌以及文化内涵。此外,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我们却看到的是企业粗俗的理念、不负责的行为;一些假酒假药、假化肥、假种子我们看到的是生产者的凶狠和贪婪。可以看出,高质量的产品折射出的是高诚信度的企业,高素质的民族文化。反之亦然。(2)高品质的产品增进国民诚信度的提升。高品质的产品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它的推广必将能给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假冒伪劣产品必然会使企业自身的形象重创,自食其果,三鹿从一个奶粉行业的老大沦落到如此悲惨的地步是自身道德失陷所酿成的。
3.企业的质量文化已成为企业伦理和企业诚信的核心。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明确要求:“企业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育企业质量文化。”企业的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伦理作为一种生产伦理价值,体现在质量伦理作为我国民族企业或生产者的素质上。团体质量观——“事情第一次就做对”,这是海尔提出的口号,这一观点凝聚了海尔所有员工的辛劳、汗水和努力,拥有一支强而有力的员工团队和强烈的质量观念就是海尔走向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克拉伦斯·沃尔顿所说:“企业经理人应该用一种全局观来看待企业的责任,因为在这种观点之下,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被看成是企业信用、企业商誉的根本标准,企业应当是讲道德的组织而不是不顾质量的赚钱机器。”
4.质量伦理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信用度得到加强。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主体必须遵循经济伦理,在其名著《道德情操论》中,他指出,“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信用、诚信、正义是这种基础,不义的行为(偷盗、欺诈、杀人、限制他人自由)的盛行,必然会摧毁这个社会的基础。仁慈犹如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地基,而信用、诚信、正义则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支柱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大厦就会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如果企业视质量为生命,视质量为第一,那么企业的信用度会得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得到加强。中国一些化妆品行业不遵守质量伦理规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添加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是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行为,最终使企业失去了市场和顾客,最近厦门市卫生监督所最新的一项抽检表明,李医生、雅倩等知名化妆品汞超标竟然达到10 000倍。
5.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产品质量是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之一。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对于消费者而言,企业不仅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使消费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的产品,在公平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产品。还要向消费者提供性能安全可靠的产品。企业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得利润以维持运转的组织,产品质量之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企业产品出现质量危机时,企业应积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把好产品质量关不仅是企业应尽的经济责任,更关乎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当产品质量发生危机时,企业应积极应对,妥善化解危机,承担起应有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如德国重大产品技术决策都有伦理学家的参与,德国工程师协会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从伦理和法律角度对技术项目进行评估和检查[2]。
三、伦理角度的思考与对策
1.树立质量第一、质量至上的理念。产品质量,关乎企业声誉,关乎消费者利益,质量不仅仅是质量伦理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法则。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要在质量上多下工夫,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是高层次的质量经营策略,更是企业创造双赢的有效途径,所以必须把培育独具特色的企业质量文化,作为深入贯彻国家《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力措施,以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诚实守信。“创建信用经济,造就新一代儒商。”[3]这是中华儒商国际会议论坛发出的倡议。诚实守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安全高质量的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章第14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质量状况”相应于所采用的公开质量标准。不仅如此,还应努力遵守“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感。
3.着眼民生抓质量安全,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让人民满意的标准”,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
4.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工作责任,加强标准化工作,加大依法监管产品质量力度,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建立监督、揭露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社会保障系统。在质量工作中,必须把握“严、细、实”的原则,认真细致,狠抓落实,为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四、小结
综上,我们对三鹿奶粉事件引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一番伦理的思考,可以看出,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也是产品进入市场、被消费者认可的通行证,也是企业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质量不仅标示着产品的品质,同时也体现着市场主体的德性。良好的企业伦理为企业制造优质的产品、赢得顾客、获取竞争的优势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作为企业要牢记质量伦理规范,恪守企业伦理道德,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精益求精,大力发展诚信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刘长明.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2,(1).
[2]刘则渊,王续琨.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C]//德国工程协会,2003;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年鉴.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26.
[3]王薇薇.首届中华儒商国际论坛开幕[N].经济日报,2002-08-10(4).
[责任编辑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