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君根
摘要:提出合理和优化的环境保护方案,实现环境规划规定的目标,这是一个环境管理的过程,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的两个重要方面。文章主要从环境规划与管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分析环境规划特点,提出环境规划的编制,最后对环境管理的措施进行总结,文章主旨在于为环境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向。
关键词: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生态规律;整体性;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D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4-0059-02
一、环境规划特点
由于环境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因而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综合性
环境规划集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大系统于一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规划又是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环境法学以及系统工程等多种学科知识、理论和技术的综合运用,因而其学科综合性亦强。
(二)整体性和地域性
环境规划既体现国家或地域环境生态的整体性,又体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整体性,同时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性,即体现地域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等特殊性,因而是整体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结合。
(三)目的性和目标性
目标选择是规划的核心。规划的目的一般具有如下特点:预见性和长期性,即着眼于未来、长远,根据未来作安排;宏观指导性,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相对稳定性,即在规划期间不致大起大落;全面性,体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协调以及各种利害关系的平衡;可分解性,即可分解实施。
(四)可操作性
这是规划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可操作性具体体现在首先目标可行,即符合经济和技术支撑能力,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且环境规划目标能被分解成任务,并且均能分解给具体的承担者,而承担者亦有完成任务的能力;其次是方案具体而有弹性,即方案建立在可行性基础上,便于实施并且留有余地;措施落实,最重要的是资金和工程配套措施的落实,并与其他建设规划相匹配,与现行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相结合,能够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保证和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能运用目前行之有效的三项政策和五项制度对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促进其落实与实施;再者应充分估计科技进步带来的环境效益,保证目标的先进性;同时环境规划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以便于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中。
二、环境规划编制
(一)保障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过程而产生的,是发展战略的失误,那种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战略,只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初期,获得暂时繁荣,环境问题的恶化将造成对人类的危害、资源的枯竭,进而抑制经济的发展。随着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深刻认识,发展战略从单纯注重经济向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环境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使人类得到持续发展。
(二)遵循经济和生态规律
环境规划要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保障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在经济系统中,经济规模、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状况与配置。生产布局、技术水平、投资水平、供求关系等等都有着各自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在环境系统中,污染物产生、排放、迁移转换,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防治,生态平衡等也有自身的规律。在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也有着客观的规律性。
(三)提供合理和优化的环境保护方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合理和优化的环境保护方案,实现环境规划规定的目标。然而正确的目标、合理和优化的方案都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即评价的准则,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目标与方案的依据。根据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和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基本方针,评价的准则应该是“三效益的统一”。
三、完善环境管理的措施
健全的环境管理体制对搞好环境监督管理和各项环境资源工作,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徽生态省的建设,为环境管理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想与机遇。针对目前安徽省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加强环境管理体制入手,使环境管理不断完善和理顺。
(一)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设置高规格、高权威的环境管理机构,明确协调的范围、具体内容和工作程序等,是环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提高省环境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建议将未独立的环境管理机构独立出来,合理界定环境管理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职责、职能与职权,从而使环境管理协调、统一、高效。另外,要建立跨区域的环境管理机构和加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设。
(二)加大环境管理资金投入
经验表明,增加对环境管理的投资,并不妨碍经济发展。相反,由于环境质量的提高,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改善了投资环境,扩大了环境贸易,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了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在环保上的投资一般占GDP 的1.5%~2.0%,所以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做出长期安排,把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大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同时,为了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到实处,必须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机制。
(三)建立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机制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政府直控型环境政策转变为社会参与型环境政策。需要大量的政府以外的社会实体从事环境监督和制约工作,这些实体可以是盈利性企业、非盈利组织和公民个人。而环境政策特别是环境法律,要在强调公民应该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同时,迫切需要扩大他们享有的环境权益,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知情权、监督权、索赔权、议事权等,通过责权利的规定来激励公众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以此鼓励群众关心环保、参与环保,使公众参与成为环境保护的一种基本力量。
(四)注重咨询与协调机构建设
当今许多国家均注重咨询和协调机构的建设。从前面的分析看到,环境法制建设及环境规划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这与咨询和协调机构的建设相对滞后有密切的联系。今后应加强此类机构的建设,有助于实现与环保有关的各项决策与行动的公开性、民主性与科学性,真正调动民众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环境法规、环境规划等各方面的科学合理性及可操作性。
四、结语
在制定环境规划方案时要遵循环境经济大系统、生产全过程控制、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技术路线,以最小的费用实现环境目标,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将企业污染防治规划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发展清洁工艺,配套建设污染防治措施和“三废”综合利用措施,在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孙施文.规划的本质意义及其困境[J].城市规划汇刊,1999,(2).
[2]徐长久,万玉山,冯俊生,李定龙.我国环境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煤炭技术,2007,(3).
[3]林巍.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冲突的分析与处理的研究[J].给水排水,1996,(4).
[4]宋庆新.我国环境规划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资讯,2007,(24).
[5]饶炳秋.浅谈环境规划[J].环境,2006,(S2).
[6]罗丹.我国环境规划理论体系初探[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