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紧张什么?等

2009-09-30 08:53
新民周刊 2009年38期
关键词:温总理大业户籍制度

信息公开透明、表达自由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现代社会,官员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对社会不公的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9月在北京表示,“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提出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边话音未落,那边的“官方声明”就出来了!当天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办公室即发表声明称,潘对“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的言论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家统计局。反应之灵敏,应对之迅捷,堪称国家统计局史上最快的声明。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展江撰文说,仔细查看了潘建成的言论,发现并无任何不当之辞,只不过一个官员说了一番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常识而已,为何国家统计局如此神经过敏,如临大敌?

文章说,官员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论自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要求。佩林在美国大选期间对奥巴马言辞稍有不恭,结果被媒体抨击犯了种族歧视的错误;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也曾因涉嫌性别歧视的言论而公开道歉。但这并不是说,那些官员和体制内学者就不能在公共场合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保持沉默,或者干脆像过去那样照本宣科,翻来覆去就是几句干巴巴的外交辞令。如果是这样,将更加不符合公众的利益。根据《世界人权宜言》第十九条和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十九条也均规定,人人有不受干涉的表达自由的权利。在信息公开透明、表达自由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现代社会,官员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对社会不公的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是合格地履行了公民托付给自己的使命。户籍制度之弊,天下人感同身受。作为一名纳税人供养的政府官员,难道替广大人民群众说句话都不行吗?

《建国大业》:用想象忘记历史

《建国大业》公映了,这个电影的关键是“数人头”,看看有多少个明星出场。新华网近日载周志强文章说,《建国大业》谋求在没有违规的前提下。放弃政治训诫与道德说教,以商业片形态走向市场、走近观众,作为一种新世纪的“红色消费”产品,有它的市场合理性。但这也显示了“红色消费”的尴尬处境:一方面要尽量抹去“政治说教”的印痕——这需要运用种种“文化调料”来激发观众兴趣;另一方面,又要暗中遵循一种规定好的“政治正确”,要能够呈现特定政治伦理的合法性——明星与历史伟人的巧妙组合,自然就成了讨巧的文化运营策略。

电影院里没有人期待明星能演绎出历史的“关键时刻”,只要银幕上他们还健在就行了。文章说,《建国大业》和那些红色旅游产品一样,呈现出共同的生态逻辑:用想象历史的方式来忘记历史。

作者认为,《建国大业》只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因为它既要讲述一段红色的历史为责任,又尽量要避免触及政治评判——政治评判在市场和相关部门那里都不讨好,凸显出了今天中国文化生态的特殊症候。我们可以到历史中旅游,却已经失去了理解和感受历史的能力。《建国大业》无法成为中国版的《爱国者》,因为它只有叙述历史,没有本雅明所说的“正在进行时的过去”。

不必给总理额外的负担

孙金栋媒体人

教师节温家宝到北京35中听课后指出,地理教科书将陕甘划在华北是不对的,陕甘应在西北。中国地图出版社随即回应说,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华北地区”,包含陕西、甘肃、寧夏的一部分,与通常认为的原行政或经济概念中的“华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理教材出版方称是“媒体报道不实”。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教材出版方不同意温总理的纠错。而出版方又不便说出温总理纠错“不当”,而把矛头指向“媒体报道不实”,对此本可以据理力争,正大光明地实话实说,表明自己的不同立场和观点,又为何而不要言不由衷地归咎于“媒体报道不实”?

信力建学者

温总理学地质出身,对教科书的地域分法提出意见,而出版社出于专业尊严进行“反纠错”,这是正常的学术讨论,与所谓的领导人权威是否受挑战毫无关系,本无须大惊小怪。也应看到,对领导人而言,“绝对正确”其实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从这个意义上看,温总理称“在老师面前永远是学生”未必仅仅只是自谦。

董宏达网友

关于进入中学课本的区划问题,已经不是学术争论的东西,早已有定论。区划的划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划分法,有自然的,行政的,经济的。这是必要的,各有各的用处,学生都应该粗浅地掌握。中小学教材出版的惯例是不搞百家争鸣,不能各行其是。它不像大学教材,可采用多家之说。温总理对地理课本有关表述提出不同看法,应该在实际教学中,由老师向学生做出知识性的解释,知识的精准度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

猜你喜欢
温总理大业户籍制度
孜孜以求,遂成大业
绿茵少年(三)
绿茵少年(四)
推进改革大业必须要“实”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城镇化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隐忧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引用的古诗文释义
我见到了温总理
英首相亲笔致信温总理
温总理答记者问精彩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