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慕天
现代化理论大师帕森斯认为,普遍的成功意识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特点,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成就而不是通过先天的赋予获取社会地位。于是对成功的关怀与日俱增,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学科——成功学。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出版了名著《人人都能成功》,读者逾千万,一时洛阳纸贵。他提出的17条成功定律,被誉为“铸造富翁”的法则。他创立的“拿破仑·希尔基金会”,成为美国成功人士的进修学院。据说美国的四任总统、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版大王海福纳、柯达公司首席执行官伊斯曼,甚至大发明家爱迪生,都是希尔成功学的“印证者,受益者和支持者”。
人际学大师卡耐基认为,希尔的成功学“是异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传统西方思想史的哲学体系”,他称之为“经济的哲学”。不过,看完这17条定律,你会发现,它其实是致富窍门大全,至于“调节人的感情、天性、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宝典”云云,本质是把人塑造成发财的机器。这就是所谓“在商言商”。当然,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市场运营的成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意义不可低估。问题是,只有市场运作的成功才算成功吗?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艺术创作,工程建设,军事指挥,社会变革,所有这一切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至少不逊于经济上的成就。希尔式的“成功学”用于这些领域的实践至少是不完全适用的,看来应当创立一种更高级的成功学。
科学哲学家普特南(H.Putnam)说:“从成功这个词最严格的意义上讲,科学的技术上的成功无疑是势不可挡的。”科学哲学中有一个命题叫“奇迹论据”(Miracle argument),正是来自普特南的说法:实在论是“唯一不使成功成为一种奇迹的哲学”,这被范·弗拉森(Van Fraassen)称作科学实在论的“终极证据”(Ultimate Argument)。简单地说,因为存在着独立于人的思想和理论承诺的实在,而理论正确地反映了这个实在,所以该科学理论才做出了成功的预见或成功地指导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奇迹命题道出了高级成功学的第一定律——追求真理是成功的第一黄金定律,希尔的成功律漏掉了这一点,实在是最大的阙失。
“一时胜负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今天,随着人类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大,求真定律已经成为所有大系统工程至高无上的准则,因为稍有一丝一毫的疏忽或误差,都会导致灾难性的事故,造成无可估量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且以“阿波罗”登月计划为例,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参与公司前后达两万余家,参加的大学为120所,整个工程动员的工作人员共400多万人,耗资250亿美元。这样的工程必须是超精密的,要严格遵循已知的科学规律,对地月系统进行精确的考察,对所使用的每个参数反复测算,整个航天器械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从1966年11月6日向月球发射的“环行器—2号”,到1967年8月1日发射的“环行者—5号”,连续4个航天器共拍摄了1 010幅月面照片,确定了可能的着陆地点,获得了精确的月球轨道和月球重力场的数据,全面检测了月球周围的质子辐射和流星体。登月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有560万个零部件,“阿波罗”飞船本身也有几百万个零部件。据计算,航天器的整体可靠性必须达到0.999999,即百万分之一;而其中的组件的可靠性如也保持同一水平,则整体可靠性只有37%,因此要使整体可靠性维持在百万分之一,每个组件的可靠性必须达到0.9999999999999999(16位数),即100亿分之一。换句话说,抽验100亿个零件,不可靠的不得超过1个。据说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73秒后爆炸,就是因为橡皮圈密封度不够而酿成大祸。所以,科学家最忌主观随意性,他们时刻牢记成功的第一黄金定律。
当然,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人类不断地做出各种尝试,也不断犯各种错误,这是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波普尔说:“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只是一步。”他的意思是说,从最低级的生物到最高级的人,都是面对环境的挑战,通过尝试和纠错,走上正确的道路,维持生存并实现进化。然而,“阿米巴和爱因斯坦的区别在于,尽管他(它)们都在使用尝试和排除错误的方法,但阿米巴不喜欢出错,而爱因斯坦却对错误很感兴趣:他怀着在发现错误和排除错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的愿望,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的错误”。能够揭露错误,是走向真理的前提,对人来说,对错误的认识,越早越好,越深越好。真正的成功人士,决不回避错误,而是闻过则喜。著名有机化学家李比希曾犯过一次重大的错误。1826年,法国青年波拉德在研究如何从海藻中制取碘时,发现在提取过碘以后的母液底部,总残留一层具有刺鼻臭味的深褐色液体。经过深入的研究,波拉德发现这是一种前所未知的新元素——溴(Br)。当李比希读到波拉德的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后,后悔不已,因为几年前他就作过同样的实验,但对所得到的深褐色液体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相反,却武断地认定这种液体是氯化碘(ICl),仅仅在瓶子上贴上氯化碘的标签就算万事大吉。这件事深深刺激了李比希,他检讨了自己的错误,说:“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向壁虚造了。”为了使自己永远记住这一错误的教训,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揭下来,挂在床头,并经常给朋友们看,以为终生鉴诫。怀德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李斯特也说:“我能想象到的人的最高尚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就是公开放弃错误。”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Bartlett)甚至认为,测定智力技能的唯一最佳标准是检测并摈弃错误的速度。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成功而言,人的情商(emotion quotient, EQ)比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IQ)更重要,有的心理学家甚至认为,智商对成功的贡献率仅为25%,而情商却要占75%。所谓情商,是指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未来压力、合理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问题是,这样的心理素质来自哪里?从外在方面说,是来自社会语境,是在生活实践中接受了健康的文化精神;从内在方面说,则是来自自我修养,是个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净化、提高和完善的结果。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构筑积极而强大的内心世界,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都能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里,“不畏劳苦”被视为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如果说追求真理是成功的前提,是成功第一黄金定律;那么,坚毅顽强、锲而不舍就是成功的保证,是成功第二黄金定律。
我们经常谈论牛顿的轶事,套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说不完的牛顿”。不知是怎么流传下来的这桩轶事,说牛顿躺在树下,看到苹果落地,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多少年来,这个故事以讹传讹,似乎这个伟大发现是由于牛顿的绝顶天才,只需灵机一动就唾手可得。事实并非如此。1665~1667年,牛顿早在大瘟疫流行时期,在故乡艾乌尔索普就已经开始研究万有引力问题了。当时,他专心致志地通过计算来审核力、距离、速度、时间和几何轨迹之间的关系问题,把地球上的重力“推广”到月球上去,得出了地球上的重力和所有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相同的,因而都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递减的力。同时,还为解决这一问题创立了微积分学。这是第一阶段。1679~1684年,牛顿进一步研究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与万有引力的关系。1884年8月,哈雷向牛顿提出:一颗受太阳以平方反比递减的力吸引的行星,其运动轨道是什么曲线?牛顿当即回答:“椭圆。”但牛顿没有找到证明这一结论的运算。1684年11月,牛顿把重新作出的计算稿寄给哈雷,这就是最初记载牛顿关于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伟大发现的《论运动》一文。这是第二阶段。可见,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前后经历了19年的漫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牛顿可说是夙兴夜寐,食不甘味,特别是在最后的突破关头,牛顿更是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一艰苦的思维劳作中,几乎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他的秘书说:他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有时候,衣服只穿一半就一整天失神地坐在床沿上。他从不骑马外出,从不散步,从不玩九柱戏,只要有一小时不看书学习,他就认为是浪费了光阴。由于专心致志地工作,他经常忘记吃午饭。他很少在夜里二三点以前睡觉,而是常常在凌晨五六点钟才上床。他一天总共只睡四五个小时。
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成功都绝非幸至。大发明家爱迪生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感慨地说:“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诚哉斯言!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