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

2009-09-29 08:16赵兴奎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养心理健康儿童

赵兴奎

小学中年级阶段被弗洛伊德称为“停滞”和“退化”的潜伏期,是一个比较平静的时期。艾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克服自卑,体验能力的实现,并认为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溯源于本阶段。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等提出,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都在不断地变化,其发展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以前的研究者们大多注重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就或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性格习得的关系研究,而较少注重小学中高年级家庭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而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全面发展,既包括身体、智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而且,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一、教养方式界定及分类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时所使用的一系列方法。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包括:限制与宽容、惩罚、奖励、温暖和引导等五种类型。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教养方式是考察父母的态度以及对孩子的养育行为是如何影响孩子在学校中获得成功的。加利福利亚Diana baumrind把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纵容型和民主型。Schaefe(1959)提出接纳—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三个维度;Erikson(1950)提出温暖和控制;Beck(1964)提出温暖(接受)—敌视(拒绝)和限制—允许两个维度;Punory(1966)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国外心理学家常用的是Baumrind三分法,而国内常用的教养方式常见的是四分法,即溺爱型、专制型(专断型)、放纵型(纵容型)和民主型。总的来看,尽管受种族、文化习惯的影响,教养的方式不同,但在构成的基本要素上,却具有共同性。由于某种原因,过去许多学者简单地将教养方式归结为四种类型,事实上,完全符合理论上的上述四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在现实教育中是不存在的。本人根据现实家庭教育的实际,结合我国教育的地域文化特征,将教养方式定义为: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家长给予儿童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家庭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手段的总和,教养方式按限制与宽容的维度将其分为放纵型、溺爱型、民主型、专制型四种。以下本人对四种教养方式的相对性作一论述。

放纵型是指家长给孩子相当多自由的一种教养方式。放纵型的家长采取一种容忍和接受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极少对孩子进行惩罚,对孩子很少提出什么要求,也很少限制他们的自由,以不干涉孩子的生活为原则,采取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完全的放纵型是一种较为否定的教育方式,易使孩子形成攻击、反社会、消极、自控力差,削弱孩子的成就动机的弱点,但适度的放纵能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孩子创造性发展。

温暖型的家长是给孩子较多的宽容和爱的教养方式。温暖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和创造性,但过分的温暖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傲或自卑的性格特征,有使孩子挫折容忍力差等弱点。

民主型教养方式是家长通过商量、交流和沟通等方式,家长和孩子在民主的平台上双向影响的教育方式。完美的民主型教养方式能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热诚和友善的性格特征,但完全的民主型教育方式易使孩子形成缺乏主见,尤其是胆汁质的孩子更易形成自傲、倔犟的、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

专制型教育方式是家长教育孩子时较多地使用惩罚手段来强化孩子的教养方式。极端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抹杀孩子的创造性,但有时采取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的惩罚能改掉孩子部分恶习。

二、教养策略与教养方式

教养策略即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认知各种教养方式的优劣,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养方式的技能和手段。教养方式与教养策略是有区别的,教养方式是具体的方式和手段,而教养策略是使用教养方式的技能,教养方式是具体的,微观的,特殊的,而教养策略是抽象的,宏观的,一般的。父母宜采用民主型为主的教养策略,但根据孩子能力、气质、性格、性别以及孩子不同的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和心理发展特点,可采取父亲民主、母亲限制的方式或母亲民主、父亲限制的教养方式;从教养策略方面来讲,父母应该实施循序渐进、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教养策略。在具体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多用表扬,少用惩罚。

三、中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国际心理学会提出心理健康有4条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当代我国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际关系和谐、行为反应适度、心理与行为与年龄相符等7个方面。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通过良好的教育训练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培养儿童健康心理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中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有人应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和座谈调查方法探讨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发现:对人关系不适应早期问题行为包含着两种趋向:反抗趋向和被压迫感,情绪不稳定早期问题行为和对学习不适应早期问题行为检出率较高,六年级的二级问题行为发生率比四、五年级高,且达到显著水平。北京市有关部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有20%~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和问题行为。我国学者边玉芳、郑艳球曾采用MHT对327名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存在明显训练问题占9.5%,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趋向、身体症状、恐怖趋向得分第一,四年级学生在孤独趋向上得分第一,我国中年级儿童早期问题行为中,学习焦虑是首要问题,其次是对人焦虑、自责趋向、恐怖趋向,性别差异显著,女生要严重一些。

3.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

儿童少年处于心理发育时期,其年龄心理特点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随着我国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计划生育的实行,人们越发注重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健康教育,但许多家长对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仍然是盲目和迷惑。在大多数家长中,错误的养育方式十分普遍,如40.22%~47.59%的家长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拒绝、积极拒绝和过严,往往对子女缺乏应有帮助和尊重,不关心、不信任、苛求、用绝对的权力统治、强迫子女,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子女等。这种现象常使儿童产生粗暴、攻击、反抗、撒谎、两面性等性格特征,有54.4%~70.35%的家长缺乏养育知识,教育态度自相矛盾,双方不一致或盲目服从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另外,分歧态度下养育的孩子更易出现极度不安和激烈反抗、反社会行为以及轻视父母、霸道、任性等行为。79.86%~92.66%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因达不到父母要求而自卑并出现适应不良。许多家长表现出过分关心,如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无条件服从和溺爱等,均会造成子女身心发育迟缓,依赖性强、忍耐性差、缺乏独立性和控制能力等不良性格,从而产生各种行为问题。结果表明: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关,特别是生活在消极拒绝、积极拒绝和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的环境中的孩子,其反社会性,如反抗、破坏、不合作,非社会性,如孤独、抑郁、不适应、自卑、逃避、依赖、无计划性、缺乏毅力等更为多见。孩子坠地之时在家庭,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里生活。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成员不良行为影响,过分溺爱,父母的教养态度不一致,家庭结构不稳定,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情遗弃,忽视沟通,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讽刺孩子,以罚代教,管得太死,从不赞美孩子,期望值过高,身教与言教悖离,成人简单化的趋向,强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方式等,都是极端错误的教养方式,孩子长大以后,不管成龙成凤,首先得成人,成为心灵健康的个体,把智育放在孩子生活的中心位置,一切围绕着它转,这是不合适的,因为学习并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教育工作的注意力由“由智育中心”转移到“个性全面发展”的方面上来,特别是孩子社会化方面上来。

一个没有健康心灵的孩子,就算是将来考上了名牌大学,成了硕士、博士,他的人生也不会是美好的,舍得花钱买衣服,不愿意抽出时间与孩子交谈,过度强调学生追求智育成功,激发不可能的成就动机,超出学生自我意识和成就的归因水平,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反而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缺乏上进心,引起问题行为。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90%以上的中国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无数孩子正在接受家长巨大的不幸。当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与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有时甚至采取十分错误的做法时,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教育观念发生问题,而认为是孩子的错误,研究表明,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基本都呈负相关;而与其子女的自我同一危机的总体和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正相关。

四、讨论与结论

首先,父母应该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作好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言语举止文明得体,工作学习勤奋认真,待人处事热情诚恳,自然会成为孩子的楷模,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家长要不断的学习,学习新知识,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以适应这飞速发展的时代,配合好学校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同时家长自身也要重视心理的保健发展,因为生活的每一天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如果做父母的常怀着不平心态面对人生,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相反如果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良好的态度面对人生为孩子作出榜样,能从小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和自信心,而这些心理品质对孩子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其次,父母应该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氛围,心理是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需要、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而家庭的物质生活,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及精神培养是家庭心理氛围赖以产生的基础。父母宜尽量采取民主而温暖的教养方式,根据家庭环境的实际结合运用多种教养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采用精神奖励,少用物质奖励,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育人观。

最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宜过高,要根据孩子的潜能,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目标,根据孩子本身的爱好和兴趣,因势利导,培养孩子健康的积极的爱好和兴趣,以平衡学生因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猜你喜欢
教养心理健康儿童
跟踪导练(三)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一只有教养的狼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