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文化与江南园林

2009-09-29 09:56吴聪巧
魅力中国 2009年3期

吴聪巧

中图分类号:B222 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2-0060-02

摘要:江南园林符合了隐逸士人寄情山水、追求独立人格的需求,成为隐逸文化的载体。隐逸文化促进了江南园林的发展,隐逸的思想也深深的植入了园林之中,渗透在园林立意、意境营造、空间布局等方面,江南园林处处体现隐逸的思想情怀和文化精神,两者息息相关。

关键词:隐逸文化;江南园林;独立人格

一、隐逸文化的概况

隐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以老庄的道家思想为哲学基础,是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隐逸在行为上表现为短暂或长久的隐藏行迹,其中包含着疏离、逃避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但隐士们在精神上保持着清逸脱俗的人格和萧致淡泊的情怀,同时,也显示着人们对自然审美意识的思考。

土人们因其生活意志的不同,采取的隐逸方式也各异:有的寄居林泉岩壑,远离尘嚣之隐;有的任散官、闲官、地方官为隐;还有的身仕心隐,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二、江南园林成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江南园林作为人造的自然山水式园林,拥有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和讲究意境的美学追求,恰好符合了隐逸士人寄情山水、追求独立人格的需求。他们需要在游山玩水时表达洁身自好的态度,在园林经营中表现自己萧然高寄的胸怀,他们将人格价值和山水审美交融,与园林产生情感上的交流。

士大夫阶层是隐逸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他们寄情一园山水,寻求精神自由,婉约的江南园林就成为他们净化心灵、保持独立人格的小天地。他们的隐逸理想便不自觉地植入园林活动之中,以隐居园林的清朗风雅来抗衡朝仕的污浊纷繁,江南园林也就成了隐逸文化的基本载体。

在隐逸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在园林中追求人格、气节和理想,于是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逐渐苏醒,同时,江南园林的艺术构成也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其精神内涵也得到了提升。

三、隐逸文化对江南园林艺术的影响

江南园林的主人很多是被贬或退隐的官吏,在仕途不得意之后,他们便寄情山水花草,追求清净淡泊、自然惬意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隐逸的心态逐渐成为他们稳定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又在各个方面影响着江南园林艺术。

1在园林立意上。隐逸思想蕴含在主题之中

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造园也是如此,园林的主题在古典园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是园主的内心独白。隐逸思想是众多江南园林的主题,这些主题既反映在园名上,也反映在园内建筑的命名上。

例如北宋始建的沧浪亭,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在造园立意之时,就表达出“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的隐逸理想。还有网师园,网师就是渔夫、渔翁之意,与旧名“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再如位于江苏吴江的退思园,园主任兰生落职回乡。建造宅园,取名“退思”。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在不到四亩面积的园中,又有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主题建筑,这些名称无不透露着隐逸之风韵

2在意境营造上,受到了隐逸文化的熏陶

“三分匠人,七分主人”,江南园林的主人大多为名流雅士,擅长舞文弄墨,精通琴棋书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将自己内心的隐逸理想外化到一方小小的园林空间中,尤其表现在意境的营造上。然后在营造好的意境中过着一种清雅的文化生活,可以观花玩水,植树种竹,弹琴吟诗,再通过这样的体验,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

园林意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效果,主要通过自然环境、亭台楼阁、楹联诗画等多种元素的交融,传达给赏玩者以感情方面的信息,引起联想或共鸣。

江南园林在意境营造上也常常围绕隐逸的主题,看苏舜钦《沧浪亭》诗的描写:“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园中的一木一石,一山一水,组合出别样的境遇,停留期间,使人深切地体会到园主的隐世情怀。

古雅的沧浪亭隐藏在园中山顶,石柱上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两首诗的集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象生动,很准确地应和了沧浪亭的园林意境。清风、明月、近山、远水,组合成了一个简朴素雅、清净隐逸的意境,运用诗歌将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3在空间布局上,体现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作为古典艺术之一的江南园林,在其形式布局上与北方的皇家园林大相径庭,这种现象除了受封建等级制度制约和地域差异外,还受到隐逸文化的左右,园主对隐逸生活的追求直接影响着其布局结构。

魏晋南北朝末期的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记载:“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乌兽禽鱼自来亲人”。这里的“翳然”,就是遮遮盖盖。隐隐约约的意思,这样的布局就是隐逸生活的体验。这反映在江南园林的布局上就是曲折、起伏、开合、转承、层叠等空间关系和韵律节奏。

如拙政园采用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等方法,使空间隐显结合、虚实相问;在道路布局上蜿蜒曲折、藏露掩映,在水面布局上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手法,这些也流露着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这种曲径通幽.若隐若现的布局效果,带来视觉上的多样变化,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在留园入口处,首先要穿过一条狭长的走道,两边是高墙,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这样意趣无穷的布局方法,体现的就是隐逸的思想,追求的就是隐逸的生活。

四、丰富的造园手法,促成了隐逸气氛

园林造景手法多种多样,有障景、隔景、框景、漏景、点景、借景等等。障景是江南园林造园的特色之一,在园林之中,障景是通过抑制视线,引导空间屏障景物的手法。因为视线受抑制,即使很近美景色也被隐藏起来,要到眼前才能发现,往往给人造成“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层层叠叠的景色,通过土、山、树等物的掩映,形成隐逸的气氛。

隔景是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手法。通过隔断部分视线及游览路线,使空间“小中见大”,可以避免各景区的互相干扰。这就为隐逸气氛提供了巧妙的空间环境。隔景的方法和题材很多,如山冈、树丛、植篱、粉墙、漏墙、复廊等。如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描述“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层层叠叠的景色,相互因借,彼此交织,达到隐逸的效果。漏景是相对框景而来的,框景景色全面,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

漏景也可以很好地造就隐逸的氛围,可以采用的手法有漏窗、漏墙、疏林等。还有点景,通过高度概括园林空间的功用和景致,做出形象而诗意的题咏,有匾额、楹联、石碑、石刻等多种形式。运用这种手法的例子,举不胜举。

五、结语

庄子在《刻意》中写到:“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这种隐逸生活的思想符合了士大夫所追求的理想精神世界。而这种隐逸的文化思潮,在古典园林中找到了实践的对象,通过实践,深深地影响了江南园林的审美与精神。

隐逸文化不但促进了江南园林的发展,丰富了园林艺术,造就了上品园林,而且隐逸的思想也深深的植入了园林中,渗透在园林立意、意境营造、空间布局等方面,江南园林处处体现隐逸的思想情怀和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