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迁移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2009-09-29 08:58
地理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渔场逆向情境

孙 闯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迁移能力的表述有:“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现在的各级各类考试特别是高考更是把迁移能力作为考查的核心。在此背景下,迁移能力的培养成了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地理教师应通晓迁移理论,结合特定的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及应变能力。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其表现为已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之间的相互影响。迁移可能是积极的正迁移,也可能是消极的负迁移。正迁移表现为先行的学习有效促进新的学习,使新的学习变得更容易、更经济。负迁移则表现为先行的学习干扰和阻碍后续的学习,使学习费时费力,甚至产生困难。一般情况下所说的迁移指正迁移。

一、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条件

迁移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学习中迁移的发生同样受制于多种条件,这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因素;有学习情境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因素。

1、地理学习对象问的共同要素

学习对象之间存在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得以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共同要素可以是共同的结构成分、共同遵循的原理、相同的关系或本质联系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及大量的教学实践均表明,先行的学习和后续学习之间的共同要素越多、越明显,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反之,先行学习和后续学习之间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少、越隐蔽,则迁移越难发生。地理学习内容之间通常含有大量的共同地理要素,它们的提取、剥离、分析、总结等活动对迁移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2、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否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影响迁移的关键因素之一。地理基本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抽象与概括,是地理知识体系构成的基本要素。地理知识的推理演绎和地理思维的进行,都不能离开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最具有普遍性联系特点的规律性知识。因此,它是地理学习中从一般向个别迁移的基石。

3、学生地理思维方法与学习策略的合理运用

地理思维是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预测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科学内在的逻辑融合后,特有的间接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地理思维方法则是指地理思维活动的顺序、手段或遵循的线索等。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地理思维方法,才能减少或避免盲目及消极的思维操作,使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灵活性,加快地理问题的解决速度和地理知识的掌握速度,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扩展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情境中,用以促进其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学习技术与活动的综合。地理学习策略主要影响地理学习迁移中具体知识信息的处理、自主学习过程的修正、不同学习内容情境的应用等方面。因此,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合理运用是学生发起迁移所依据的思维准则。

4、地理教师的有效引导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较容易地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但若想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层次,还要靠地理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地理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模式和基本策略,帮助学生深化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坚定学习意志。如果说学生的迁移思维是地理学习迁移的内驱力,那么地理教师的有效引导就是地理学习迁移的行为磁场和模式化先驱,是学生借鉴的先验和自我完善的标本。

二、“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的培养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特点,合理适时地引导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目前也已经取得了不少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策略。但纵观现有的培养模式和策略不难发现,这些策略更多地是强调顺向思维的同向迁移,对于逆向思维的培养比较缺乏。即便一些研究成果中涉及到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也只是一带而过。“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的迁移培养策略既保留顺向思维的优势,又充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思维严密性。因此,“求同”与“求异”思维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迁移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策略。

1、“求同”思维激发联想并实施有效迁移

“求同”即根据不同的地理学习情境、内容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取相同地理信息。“求同”能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从繁冗的信息中将有用的地理信息剥离出来,从而为迁移的发起提供方向,并实施有效的迁移。例如,世界大渔场和中国大渔场的学习,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洋流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教师首先介绍日本北海道渔场,指出这里形成大渔场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是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有了这一基础,在介绍英国的北海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中国的舟山渔场时,发现这些地方都具备寒暖流交汇这个条件,利用知识的向下迁移,就可以判断类似区域容易形成大渔场。在此学习过程中,日本北海道渔场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在先验的指引下才将地理纬度、海水浓度等次要地理信息剥离,进而找出寒暖流交汇的共同地理信息。

2、“求异”思维拓展迁移的深度和广度

“求异”即在“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拓展地理要素的差异信息。“求异”是迁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新的学习情境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使学习过程不断深化,使习得内容进一步内化。例如,同样是在世界大渔场和中国大渔场的学习中,借助详细的世界洋流分布图可以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寒暖流交汇的地方,但并没有全部都形成大渔场,为什么呢?在地理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重新审视地理纬度、海水浓度、海域深度、海岸及大陆状况等众多地理因素。学生在对这些地理要素及地理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时,不知不觉中就打破了最开始的学习定势,使思维活动从单一链条渐进式向发散性立体放射式转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由正向简单的先验递推转化为逆向复杂的信息搜索,迁移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全面培养。正是诸如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使得同样的知识点能体现出不同的地理信息,让学生认识到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3、“求同”与“求异”结合建构高效迁移

对于事物的认识应该从“正”和“反”两方面充分展开。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求同”是延长知识链条、建立知识能力框架的重要途径,“求异”则是丰富知识网络、充实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求同”与“求异”思维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更高效深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习惯。上述实例中,学生通过正向归纳和逆向排除,最终会认识到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即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人海河流会带来丰富的营养,浮游生物(鱼类的饵料)繁盛,故而鱼类繁多。因此,在季节性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交汇处,河流人海口附近以及寒暖流交汇处,都易形成大规模渔场。上述学习过程中,“求同”使学习变得轻松、高效,“求异”使学习变得严谨、科学,两者的结合不仅使学习在“量”和“质”两方面同时达到新的高度,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在迁移能力培养中,“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的策略高度吻合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目标,充分克服了影响迁移发生的主要条件,使学生的地理学习变得目标清晰、过程简洁、效果显著。在这种培养策略下,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更殷实有效,地理学科素养得到更全面提高,学生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时更活跃而高效。

猜你喜欢
渔场逆向情境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埃及超大规模养鱼场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基于北斗船位数据的渔具分析方法浅析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渔场”
感悟三角形的高
逆向应用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