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穷到富贵的距离有多远?农妇宋永丽说:不过是把麦秆变成吸管那么远而已!
喝杯饮料发现小水上吸管“有赚头”。
今年46岁的宋永丽是四川省德阳市江中县罗江镇人。她20岁时与一个建筑工人结了婚,此后随着一儿一女相继出生,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艰难。为了摆脱贫困,她自己也没少努力,先后喂过猪,养过鸡,卖过菜,却总是亏本。
2006年,宋永丽的儿子考上山东大学,她既兴奋又焦急—家境窘迫,怎样才能凑齐学费呢?她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又东凑西借,为儿子凑齐了第一个学年的学费。可以后的学费从哪里来?她不由得动起了做生意的念头。
2004年7月,宋永丽的舅舅因病住进德阳市人民医院,她前去探望。在德阳打工的外甥女刘凤到车站接她,下汽车后,宋永丽感到口渴,刘凤忙把她带进了一家冷饮店,要了两杯菠萝蜜。服务员送上饮料后,忘了在杯子里插吸管,刘凤便大声喊道:“给两根吸管!”话音刚落,宋永丽便制止道:“不用再花钱买吸管了,就这么喝吧。”刘凤听了,笑着说:“姨,吸管不要钱,免费的。”宋永丽惊奇地说:“不要钱?有这么好的事?“她当即问服务员:“这吸管免费送,那我可不可以多要些带回家?我家小侄女喜欢吹肥皂泡,以前用麦秆吹,老是被她折断。这塑料吸管耐用!”服务员笑了笑,说:“那不成!这吸管虽然免费提供给顾客用,但我们老板还是得花钱买呀!”
听了这话,宋永丽脱口而出:“那叫你老板向我买吧!我老家有的是麦秆!我回去后就给你们弄一批来……”不等她把话说完,服务员笑着说:“这位大嫂真会开玩笑!”宋永丽却认真地说:“我不是开玩笑!麦秆和塑料吸管比,只不过是材质差一些罢了。但是,塑料吸管不也是一次性使用吗?犯得着把一根小小的吸管做得这么牢固吗?”服务员只好说:“那等我们老板回来,我问问他再说吧。”
宋永丽转过身对刘凤说:“凤,我发觉这个生意当真干得呢!农村的麦杆堆积如山,花很少的钱就可能买到,这不就可以赚钱吗?”刘凤笑道:“一听你这话,别人就知道你是农民!吸管的市场实在太大了,冷饮店、咖啡厅、餐厅……都要用吸管!如果麦秆能代替塑料吸管,也能卖钱的话,农民不都成百万富翁了?”
刘凤的劝阻非但没有打消宋永丽卖“麦秆吸管”的念头,反而更加坚定了她的想法—既然城里人喝饮料、牛奶都需要吸管,更加说明卖“麦秆吸管”大有赚头!
不惧嘲讽誓把麦秆做成“绿色吸管”
一个月后,宋永丽向娘家人借了6000元钱,买回了一台剪切机,腾出自家一间房屋,办起了家庭式作坊,开始尝试生产“麦秆吸管”。直到这时,宋永丽才发现买回来的剪切机并不适用于生产吸管,她只好又花钱请一个机械师傅来进行技术改造。这件事情,又让人好一阵笑话。
别人越是笑话,宋永丽越是硬气地要做成这件事。人手不够,她就请来两名同村妇女,向她们承诺不管赚没赚到钱,每月工钱照发。而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历亲为:收集没有破损的空心麦秆,再切割载剪成型,然后再消毒……
麦秆很脆,而且容易变形,剪切出来的大部分麦秆都被压瘪,甚至出现破裂。怎样才能使麦秆更具韧性呢?宋永丽尝试了许多办法,都不如人意。老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来了,她发现,麦秆放在嘴里,会有一股枯草的涩味。
2004年9月2日,宋永丽带着麦秆来到成都,几经周折后找到四川省农科所。科研人员建议她用加盐的水烧煮麦秆,这样不仅可以消毒,还能增强麦秆的韧性;同时,还教她怎样去掉麦秆上的涩味。
宋永丽按照科研人员教她的方法进行操作,果然,经过加工后的麦秆比先前硬了许多,出现破裂的现象大大减少,用来吸果汁,不光去除了以前难闻的味道,还有淡淡的清香味……攻克重重难关后,2004年11月底,宋永丽终于生产出200万根各种规格的麦秆吸管,并把它取名为“绿色吸管”。
既然是商品,自然得定个价。她打听到市场上每包(500根)塑料吸管的售价为2元至10元钱不等,即每根塑料吸管大约0.004元至0.02元,便把自己的“绿色吸管”售价定为每根0.002元。
然而,当宋永丽带着“绿色吸管”到德阳市推销时,所有的冷饮店都拒绝了她。在德阳市推销不了,宋永丽又到了毗邻的绵阳市推销。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她连一根吸管都没卖出去,反而倒贴了2000多元车费和食宿费。
2005年1月,宋永丽只得事着满脑的困惑和一身的疲惫,忍受着人们的嘲讽,返回家中。
一天,宋永丽又去中江县推销。在大街上,她偶然看见中江县广场将举行产品交易会的广告。她决定带着产品闯去试一试?产品交易会开幕那天,宋永丽把样品拿出来极力推销。一家西餐厅的老板被她“纠缠”得脱不了身,只好看了她的样品。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绿色吸管”是如何环保、卫生、经济,接着,她给对方算了一笔帐:“我原计划每根吸管卖0.002元,但我愿意再给你优惠,降到0.0018元。塑料吸管呢,每根至少要0.004元。你是老板,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利润吧?”对方点了点头,觉得宋永丽说得有道理,价格的确比塑料吸管便宜得多,最后决定买一批拿回去试试。
成功地做成了第一笔交易,宋永丽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在这单生意的影响下,其他餐饮行业的老板也对“绿色吸管”产生了兴趣,结果,她带来的200万根“绿色吸管”全部被卖掉,赚了3600元。
越挫越勇3年赚了500万
2005年4月初,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宋永丽招兵买马,并把生产场地迁到中江县城,注册成立了“中江县永丽绿色吸管有限责任公司”。
干事业注定会遇到风险。2005年7月,宋永丽在一家农场一次性收购了2万元的麦秆,堆放在库房里。没想到,几天后,库房突然着火,收购的所有麦秆化为了灰烬。灾祸接踵而至,8月下旬,一场洪灾又淹没了厂房,大量成品被淹,很多半成品也被洪水冲走。她心疼得号啕大哭,然后咬着牙说:“老天爷,你越是折磨我,我越是要做成功,看看谁狠得过谁!”
随着业务量的增大,2005年11月,宋永丽买了两辆轻型卡车,专门用于进货和送货。同时,她为客户制订了3个“24小时”:确保款到24小时内为客户发货;客户有任何疑问,24小时内答复;新产品上市,24小时内为客户送样品。这样一来,随着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她的“绿色吸管”越来越畅销,到2006年4月,仅是固定签约的客户就有100多个,公司每月纯盈利高达10多万元。
宋永丽发现,农村里能做成“绿色吸管”的材料,不仅只是麦秆,还有丫秆、芦苇秆等绿色植物。为此,她又招聘了几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以竹丫秆、芦苇秆等为原料,开发新的产品。为了丰富产品的类别,她除了在规格和材质上下功夫外,还开始对外观进行改进,对不同种类的吸管分别染色,使吸管更加美观,同时采用真空包装,让人们使用起来感到安全放心……
通过技术革新,宋永丽的“绿色吸管”既经济又实惠,不少冷饮店都弃用塑料吸管,而改用她的“绿色吸管”。就这样,宋永丽的事业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到2008年5月,宋永丽的资产已超过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