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绍斌
《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历史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下面就初中历史教学如何适应《历史课程标准》,谈一谈体会和感想。
一、领会课标精神,把握教材特点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规定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这是对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全面阐述,具有指导性意义。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是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是灵魂,而过程与方法是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关键途径。
与新课标相适应,新教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它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初中历史新教材分为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六大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基本自成体系。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师生掌握历史基本线索,有利于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
同时,又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新教材“主栏目”中包括“必读课文”和“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是对《课标》“内容标准”的拓展,对“必读课文”起过渡、补充和说明的作用,它增加了许多文献资料,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感,而且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也别具一格,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千万不能因为这部分内容没有列入考试范围而忽略了它。
“辅助栏目”中“读读”、“看看”、“写写”、“记记”、“想想”、“议议”以及“学习与探究”栏目中的“学习活动”、“史海拾贝”、“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四部分等等,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共性,又特别注意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是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新教材还有其它的变化,把握好这些变化,对于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素质
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际上是应试教育,教学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数。分数、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教育不利于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才。因此,《历史课程标准》针对这一弊端,要求我们要在教学理念上树立:
1、全体观念。“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一个都不能少,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义务教育不只是精英教育,而是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而努力。
2、全面观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使学生把历史知识的教学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使学生获得基本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有能力,没有起码的道德素养,甚至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危害社会,这是毒品,“又红又专”的要求永远不能遗弃。
3、时代观念。历史教学要与时俱进,着眼于未来社会的需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学习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提供“原动力”和“助推器”。新教学理念的确立有助于突破升学考试的束缚,真正为培养学生的素质服务。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三项总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特色,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核心。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倡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1、探索知识,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坚决抛弃“满堂灌”、“讲—听—背”的教学过程,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互动,体验快乐。在教学中,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老师不以教学权威自居,学生敢说、敢讲、敢表演,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身心俱悦,乐学不疲。
3、课题探究,锻炼思维。以教材“学习活动”为依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自由成立合作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磨合、协调、集体完成选题。老师在提出改进方法的同时,给予积极评价,在全班甚至全校进行交流。学生的观点虽有些偏颇,甚至错误,但却充满了灵性,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思维像高飞的小鸟,快乐地遨翔。
四、培养教学能力,迎接中考检验
中考虽不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但作为初中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是学生能否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关键。
近几年来,初中历史考试大纲都要求试题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以上命题原则可以看出,能力培养是中考的核心要求,因此要依照试题范例,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复习。
首先,教会学生掌握记忆历史事件的方法。历史事件各不相同,但都有相似的方面,都有背景(原因)、人物、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意义(影响)这几个基本因素,所以,历史事件虽然成百上千,但是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这些内在联系,就可以避免挂一漏万,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
其次,教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分类,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零碎的知识按一定逻辑关系归纳成整体,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纷繁的史实面前,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第三,教会学生分析“材料题”、“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史实分析历史现象、社会现象,这样,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第四、教会学生编制历史年表、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掌握知识的体系。
总之,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迎接中考的检验。
(江西省高安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