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珂
正如一场演出,一篇文章,都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才能吸引观众和读者一样,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也需要一个好的开场白、好的导入语。因此,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对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挖掘课文深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的运用和感受。
一、提问导入法
提问是教学的最好刺激信息。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问题,突出课文的中心,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快速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教学冰心老人的《小桔灯》,针对课文重点,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导入新课:①整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的事?②为什么用“小桔灯”做课题而不用“难忘的小姑娘”呢?两个问题既扣住了全篇的内容,又有悬念意味,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朗诵导入法
朗诵是培养语感的好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过:“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对于模仿性很强的学生,利用朗诵这种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多听一些生动的、有表情的示范朗读,既能培养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具体感知和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感情。
教学臧克家《有的人》这首诗时,我先把握住诗人感情的脉搏,反复诵读、揣摩、品味。在课堂上有表情地示范朗诵了一遍,学生自然而然受到感染,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诵起来。“一次成功的朗诵,胜过两百次蹩脚的分析。”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既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以声传情”感染学生的过程。教师成功的表情朗读,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语言,把课文中最美的地方突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三、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法
在上课之先,具体、清楚地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态,不仅能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的心态逐渐被作者感染,并向作者靠拢,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到文中所抒发的真情。
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时,先简单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基本情况,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阐述他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通过这样的介绍,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渐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对于理解全文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四、以旧联新导入法
根据两篇课文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联系相关旧课导入新课,不仅顺乎自然地创造课堂讲读的情境,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加深对新课的理解。
在教学吴伯萧的《菜园小记》时,可联系已学的《记一辆纺车》导入新课。两篇课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共通的思想感情。在写法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把它们有效联系起来,能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
五、营造情境导入法
借助与课文相关的歌曲、图片等导入新课,营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通的氛围中。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理解知识,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
如在教学《记一辆纺车》时,可以从歌曲《南泥湾》入手。在歌声余音中介绍歌曲的内容,并由此发问:当时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这样就把学生带入课文的背景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六、释题导入法
紧扣课文题意,把学生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到课题上,引导学生朝着课文中心分析课题,从而突出了课文的中心和主题,也使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分析,抓住课文的主旨,对理解整个课文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首先把课题用稍大的字体板书在黑板上,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在课题中的“忘却”和“记念”两词下面打上着重号,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看上去十分矛盾的词语为什么又能十分和谐地运用在课题中呢?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中心主题,只有了解课题的实际含义,才能把握全篇内容,进而掌握全篇主旨。
七、故事导入法
所谓故事总会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或者有曲折动人的情节,或者有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或者有富有哲理的思想。利用带有一定趣味性、教育性和启发性的故事,引入新课,能激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对他们把握新课有重要作用。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名篇小说《药》时,可先给学生讲述鉴湖女侠秋瑾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澎湃的革命热情,激起他们的正义感,而且也使他们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引起对那段历史探索的兴趣。
八、寻找线索导入法
一篇课文的线索就好像一棵参天大树的主干,对整个课文有着主导作用。正确把握文章的线索,清楚明了地找出中心,顺藤摸瓜,沿着线索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对全篇内容的理解就会相当的容易。
杨朔的名篇散文《荔枝蜜》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的。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意,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即文章的线索。
九、直接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式是最简便,最明了的导入方式。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开门见山地点明课题,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导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文的学习上,直接明确课文的内容和要求。但较之其它的导入方法,缺少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都没有那么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