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讷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位于青岛南部,地处青岛经济发展的黄金海岸,为青岛市政府所在地。市南区滨临黄海,辖区面积30.01km2,东西距离12.7km,南北最宽处距离4.8km,户籍人口约54万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之成为青岛市政治、旅游、文化、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区内高楼林立,楼宇经济发达,集中了总面积达334万m2的高中档写字楼和青岛市90%以上的高档宾馆、酒店,其中建筑面积5000m2以上的商务写字楼就有105座。
据青岛市市南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刘立德介绍,截止到2008年11月28日,全区共有2万零47家工商注册的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包含了十几个领域。在这些企业中,贸易、服务行业等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非常大。据统计,近几年市南区的第三产业经济增加值已占到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86%以上。特殊的区位和经济结构决定了市南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特殊性,相对于青岛其他区县而言,市南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城区面积较小,但商场、酒店、歌舞厅等人员密集场所逐渐增多,人员活动范围集中,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极大隐患;第二,区内楼宇成群、人口密集,火灾成为市南区安全生产工作中最大的隐患;第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南区建设步伐加快,一座座高档写字楼拔地而起,高楼大厦的崛起催生了一个新鲜职业——“蜘蛛人”,即高处作业人员。高处作业一直是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经常处于无人监管、无序竞争的状态,暴露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高处作业人员作业时坠落受伤乃至死亡事故时有发生。防止“蜘蛛人”高空坠落,也逐渐成为市南区安全生产监管的重点。
刘局长介绍说,市南区集中了青岛市政府、火车站、商场、高档宾馆、写字楼等核心建设,是青岛的综合服务中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将市南区定位为青岛市核心区域。面积小摊子大,这给市南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安全监管任务十分繁重。
2004年,正是青岛高速发展时期。这一年的12月份,刘立德走上了市南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的工作岗位。上任伊始,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区内火灾和高空坠落两大事故隐患,令人不安的是它们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大雪纷飞的季节,刘立德内心却灼热如火。面对安全生产的形势,结合市南区安全监管的实际,刘立德带领刚刚组建的安监局成员班子推出了“安全生产四个无缝隙”的工作思路——责任落实无缝隙,包括完善领导体系、责任体系及考核体系;事故防范无缝隙,包括要对日常隐患进行排查调处、对重点隐患实行部门联动整改、对社会隐患举报实行奖励,建立实行各类应急救援机制;宣教培训无缝隙,包括创建“安全社区”、组织“安全生产月”活动、开设巡回讲坛、强化业务培训等内容;基础建设无缝隙,包括抓好组织队伍建设、规范制度建设。
明确“无缝隙”的工作思路之后,市南区安监局决定从重点问题抓起,全力破解区内安全生产面临的两大难题——火灾及高空坠落。
消防隐患 舆论监督
长久以来,市南区各类建筑集中建设,楼群密集,加上区域面积不大,使得消防隐患十分突出,成为市南区安全监管最先要解决的难题。围绕消防安全,市南区安监局充分发挥综合监管职能,主动与消防部门配合,长期组织开展“除隐患、保平安”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针对全区重点企业,如加油站、商场、酒店、洗浴中心等,开展不间断的排查整治工作。同时,还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着力提高市民火灾防范、初起火灾扑救和应急逃生能力。其中包括在全区开展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安全竞赛活动;在青年和妇女中开展的“平安建功”活动;在党员中开展的“党员身边无事故”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消防箱进社区、灭火器进家庭、“温馨提示”进千家万户活动;开展社区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培训活动,为合格者颁发《安全培训合格证书》。
另外,在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市南区安监局还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市南区安监局与《青岛晚报》等3家媒体合作,对外公布重点火灾隐患企业,通过曝光的方式接受社会监督,并将每期企业整改的结果向社会公布。舆论监督极大地触动了企业的神经,区内企业立即掀起了一场“安全生产自查自纠”的高潮。市南区江西路的一家加油站,由于企业性质特殊,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媒体公布火灾隐患企业名单后,该单位变被动为主动,在市南区安监局的帮助下制定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援助知识和方法培训。明确了单位职工在火灾发生时的各自职责,特别是当可能危及到附近企业和居民时,有专人负责向邻近居民、单位进行通告,并组织人员撤离。新进员工必须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其他员工每半年进行一次实战演练,确保所有员工都具备一定的应急救灾能力。江西路加油站的这些做法,获得了国家级安全评价机构的资质认证,同时也为其他企业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经验。
“2008年9月发生的深圳舞王火灾事故对我们触动很大,市南区有很多类似的歌舞厅,也面临着同样的火灾隐患。所以要以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故为教训,抓好自身的隐患整治工作。防患于未然!”刘局长带领市南区安监局与多部门联合,对火灾隐患排查、宣传培训工作常抓不懈。以2008年为例,共检查企业(单位)3800家,发现并消除隐患841处,下发限期整改通知650份,对34家单位实施了停产停业的处罚,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区内的火灾风险。
“蜘蛛人”有了“安全绳”
除了火灾对市南区生产生活的威胁外,高楼林立的市南区还存在一个高危职业群体——高处作业人员,也叫做“蜘蛛人”。这些人进行楼房外墙清洁、粉刷喷涂、高处广告、架设空调、灯具架设等施工作业。“蜘蛛人”是一项新兴行业,国家和地方均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安全监管。由于职责不明,相关监管部门漏管现象时有发生。入业门槛低,也使该行业自兴起以来一直处于无序竞争状态,行业内部自身管理十分混乱。
据刘立德介绍,2006年以前,青岛市共发生“蜘蛛人”高处坠落事故7起,其中市南区占了4起。“这是个责任”,刘局长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为切实加强对高处作业的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无缝隙”监管体系,市南区安监局下大力气、集中力量,在全区内开展了高处作业监管整治工作。
“我们首先要联合。”刘局长态度很认真,“高处作业监管不是我们一个部门能够做到的,必须与其他部门联合执法。”于是,由市南区分管副区长牵头,区安监局、建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市南分局、质监市南分局5部门联合成立了“市南区高处作业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其中区安监局负责全面工作,包括组织协调、实施综合监管和日常监管、检查高处作业人员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督促作业企业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落实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及作业技能培训等。其余部门各司其职,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对高处作业实施监督检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监管部门漏管问题得以解决。
领导小组成立后,没有规范的监督标准的问题逐渐凸显,他们就制订了《高处作业行业规范标准》。标准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明确规定了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取得相关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作业用具必须符合安全技术标准;企业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作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等内容。《高处作业行业规范标准》实施后,抬高了行业门槛,使一些不达标的企业相继退出了市场,有效控制了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净化了鱼龙混杂的高处作业市场,保障了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
对于如何强化高处作业企业领导及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引起全社会对高处作业安全的关注,市南区安监局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创新。首先,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推行高处作业施工告知制度。该制度主要内容为:区内高处作业企业实施作业前,要先行到区安监局办理告知手续;区安监局及时将施工信息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根据职能部门登记的相关信息,领导小组的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展开多方位的全程监督。
同时,推行高处作业安全生产承诺制度。高处作业企业接受工作后,首先要向发包单位和区安监局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担保安全施工并明确发生意外事故后的责任主体,以确保安全监管工作到位。
除此之外,市南区安监局还进一步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制度。以社区地域为基本网格管理单元,明确网格管理人员对区域内管理目标和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高处作业月报和作业企业台账制度,要求街道安办每月对区内高处作业企业的名称、地址、负责人、联系电话、人员、设备等内容进行一次登记。目前,市南区已为区内的20家高处作业企业建立了台账,为实施动态监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有效遏制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为高危的“蜘蛛人”系上了多条牢固的“安全绳”。自2006年底至今,市南区高处作业施工150余次,未发生一起高处坠落事故。
上任以来,刘立德局长带领市南区安全生产监管局,肩挑“平安市南”的重任,牢牢控制住火灾及高处坠落这两大安全生产关键隐患,初步建立起相对顺畅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全区连续2年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为青岛市的核心——市南区构筑了一扇安全屏障,从而保持了和谐稳定的区域环境,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编辑晓 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