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作为一个人。他不免过于完美。完美得让人无法理解和想象,如同虚构。”
作为台湾政界一颗耀眼的明星,马英九的人格魅力是更为引人注目的光环。
从马英九的身上,时时可见中国传统人格的影子。虽然多年留学美国,但马英九的人格却始终贴着中国式标签,在他的身上,总是自然而然流露出谦恭、温和、自律、俭朴、勤勉、清廉的中华传统美德。
这种人格魅力看似浑然天成,实则是少承庭训、严厉家教的结果。
人格的完美如同虚构
20世纪80年代初,32岁的马英九以哈佛博士的身份自美返台,担任“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做蒋经国的英文秘书。相处8年,蒋经国称之为“无缺陷的年轻人”,还曾询问过身边的人:“这是谁家的孩子,教得这么好?”
阅人无数的蒋经国,对马英九留下了非常完美的印象。然而,在无数次令社会各界印象深刻的亮相中,马英九就像台湾政界的一股清流,以清廉、自律、谦恭、温和的姿态,印证着近乎完美的人格。
马英九接受西方教育的时间虽长,却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品格。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在马英九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马英九的嫡亲表哥、湖南省湘潭县前政协副主席刘肇礼告诉记者,马英九是个非常孝顺的人。台北文山区的一栋旧公寓楼里,马英九一家与父母门对门地住着。马英九公务繁忙,不常在家,但无论工作多忙,他每天清早必定会给父母请安,每周六晚也必携妻小到父母家吃饭、陪父母聊天,这俨然已成一种特定的习惯。
刘肇礼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起亲历的马英九孝敬长辈的故事。1990年,刘肇礼和母亲马元英赴台探亲。马英九对姑妈马元英非常尊重体贴,总是尽量抽空陪姑妈闲话家常,并且一律使用长沙话,让姑妈听来非常亲切。一次,马英九提到奶奶生前对姑妈的思念之情,让姑妈神情悲伤。马英九立即话锋一转,又笑着说:“姑妈,当时姑爹(马元英丈夫刘文亚)来台湾的时候,我跟奶奶说,‘奶奶,你的郎(长沙话里对姑爷的称呼)来了,你还不去迎接?奶奶缓了缓,笑着对我说,‘英九,快把门关上,我怕狼咬人。”这个“狼来了”,说的就是马元英的丈夫刘文亚赴台后探望岳母大人的情形,一席话,又立刻逗得姑妈转悲为喜。
在台湾,马英九是公认的“爱家先生”。他与妻子周美青相互尊重,相知相惜。除了选举时帮马英九拉票,周美青都谨言慎行,闭口不谈丈夫工作上的是非,俨然新时代台湾夫妻关系的最佳典范。在马英九的悉心培育下,一双女儿也乖巧懂事,长大成人。而为人正直朴实,学有所成的女儿们,也给了马英九莫大的安慰。
虽然背负“师奶杀手”之名,但马英九却没有任何桃色新闻。他曾对媒体说:“我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受到‘全民监督,哪有办法弄出绯闻,我是那种连狗仔队都不愿跟踪的人。”这个恨不得将所有时间都用于工作的工作狂,还坚持不单独跟陌生女性相处。
马英九对盒饭可谓“情有独钟”。在当台北市长的头三年里,他吃了2000多盒盒饭,并且每次吃个粒米不剩。即使要参加应酬,也是吃过盒饭才去。
马英九对自己用过的东西仿佛有恋旧癖。内衣要穿到破了才换新的,手表是结婚时岳父送的礼物,蓝衬衫是大姐在三十几年前送的,球鞋还是当“法务部长”时那双(鞋底已用废飞机胎补了好几次),西装也是十几年前的。
有人开玩笑,说马英九是个“一无所有”的人。他对公益事业的热心超乎寻常,到目前为止总共捐血达140多次,平均每年捐血达4次以上,自称“血马”一匹。他的器官捐赠卡不知签了多少张,死后的“臭皮囊”早就捐给“慈济公德会”,现在全身无一处是他自己的。
沸沸扬扬的“特别费”风波,是对马英九的廉政大考。好多人都曾为马英九捏一把汗,然而,经国民党廉能委员会专案小组的调查及台北最高法院的审查,从初审到二审数度开庭,马英九皆被宣判无罪,严明的司法审判结果,再次向世人证明了马英九清者自清的气度和清正廉洁的人格。
“作为一个人,他不免过于完美。完美得让人无法理解和想象,如同虚构。”这是大陆传记作家范永红写《马英九传》留在扉页上的一段话。马英九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由此可见一斑。
父亲亲逼出的“稀有动物”
“稀有动物”是人们对马英九的形象比喻。每每提及此,其父马鹤凌就一脸骄傲,显得非常自豪。然而,马英九之所以人格完美,无疑是父亲“逼”出来的。
1920年11月,马鹤凌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白石乡马家堰村寺门前,七八岁时迁居衡山,在衡山脚下的岳云中学念过6年书,后考入中央政治大学。1948年赴台,先后任职于国民党台北市党部和国民党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2005年11月1日病逝,终其一生,马鹤凌都保持着一种爱国情怀。
1941年,马鹤凌迎来了人生中重要的转折,在中央政治大学,他认识了比自己小2岁的同乡秦厚修。秦厚修品貌出众,家世优厚,二人相恋三年,在重庆结为连理。
马鹤凌与秦厚修共有5个孩子,马英九是唯一的男孩。马鹤凌以国士风范培养这个独子,希望儿子“活在别人心,活在历史上”,并且从不讳言自儿子出生时起,就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全部寄托给他。马英九的名字是根据“上尊大人,英才继起”的族谱而来,而为儿子取名“九”,则是希望他有“九思之德”“九经之志”和“九如之身”,去实现马家祖辈未能实现的抱负。
尽管这种寄望日后转变成对马英九的严苛教育,但马鹤凌对儿子并不是以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约束管教,而是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育方式。除给儿子制定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规定儿子必须清早6点起床读文籍习字外,同时也向儿子灌输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儿子的“士大夫”情怀,马英九因此被同学笑称为“古代的人”。
在马鹤凌的育子计划中,秦厚修的角色就成了重要的“督导”。她负责每天给儿子讲一篇古文,并“监督”其临帖习字,每天的“功课”没完成,就不能出门和同学玩。
但秦厚修的管教方式又是温和的。从来不责罚马英九。有次马英九和妹妹吵架,秦厚修只让他拿来《左传》大声诵念《郑伯克段于鄢》,让儿子明白文章的意思,是说一家人要相亲相爱,家庭如果不和睦,就会影响国家大事。这件事,至今还让马英九记忆犹新。
很多人知道马鹤凌是台湾著名的政治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个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做了60年的业余青年辅导培训工作。他的著作(开创美好的明天),就是一本关于子女教育与青年辅导的经验谈。他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帮助青年人开创成功的事业,建立美满的家庭,并且拥有幸福的人生。事实证明,子女的完美人格与幸福人生,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的。一个名扬海外的马英
九,无疑就是马鹤凌“因材施教”最具说服力的成功案例。
祖父和家训的潜移默化
在马英九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对他影响极为深远,就是他的祖父马立安。自幼听父亲讲祖父的事迹、听奶奶讲祖父的故事,马英九尽管与早逝的祖父素未谋面,却能将祖父的事迹倒背如流,甚至还时常讲给自己的女儿听。
2009年的夏天,《家人》记者走访马英九的祖籍地湖南湘潭白石乡马家堰,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来到寺门前码头。
开阔的寺门前码头下面,是缓缓流淌的湘江碧水,江畔一株苍翠挺拔的古槐默默伫立。据当地人说,这株古槐已经在此生长了四百多年。马鹤凌的《怀乡文)中曾有“江乡犹共古槐眠”的句子,古槐几经风云变幻,交叠出诉不尽的历史厚重感。
紧挨着古槐新建的“书善亭”色彩艳丽,突兀地冲抵着乡野的荒僻。亭内存放着当年捐资修建寺门前码头的马姓人氏功德碑,马立安的名字就刻在上面。
马立安生于清朝同治年间,是当地有名的乡绅。他为人宽厚,乐善好施,经常行扶贫助学、修桥铺路的义举,清末民初期间,还主持过抗匪卫家的团练。
马家祖上清贫,马立安12岁时到舅舅的铸锅厂做学徒。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待马立安能主事后,舅舅就将铸锅厂转手给他经营。马立安很会做生意,除了经营铸锅厂,还办起了屠宰厂和米厂。马立安的商铺越开越多,大多临江建在码头旁,借交通便利的优势,生意做得非常红火。
家大业大的马立安并不忘本,除了出资修建寺门前码头外,还捐资襄办国学专修馆,附近的罗家坝龙山桥、陈江口义渡、育婴堂修建时,马立安都捐了钱。办团练的10余年中,他也经常拿出自家银两犒赏路经附近的军队,因此被尊为“湘中第一团总”。
一些乡亲还依稀记得当年写在铸锅厂墙头的歌谣:“南北二兵几万千,人人醉倒寺门前。湖南团总谁第一,天下闻名马立安。”据说这首歌谣并非他人所编,而是马立安差人写上去的。由于马立安的人品在当地有口皆碑,朗朗上口的歌谣很快在当地传遍,马立安把握住最佳时机,进行了最到位的形象宣传。
1924年,马立安当总保镖的义弟去世,当地的土匪恶少不断来找马家的麻烦,马立安思量再三,决定移家衡阳。时任湖南省财政厅长的刘岳峙,在岳麓书院念过书,和马立安是肝胆相照的生死之交。刘岳峙敬重马立安的为人,马家迁至衡阳后,给了马家很大的扶持。1927年,马立安病逝,刘岳峙不负故友临终所托,在保证马家一门孤寡衣食无忧的同时,还教导马立安的独子马鹤凌读书为人。
在采访刘肇礼的过程中,刘肇礼就向记者提到当年刘岳峙对马鹤凌说的一番话:“树生(马鹤凌字),你要知道,你要能够出人头地,就必须从政。你从学校(岳云中学)毕业以后,去考中央政治学校,以后你就可以扭转小时候孤儿寡母受人欺凌的局面。”
由此可见,马立安为人的精明与成功,得以为后人留下绵延的福泽。他一生的事迹凝聚成“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遗训。
而这句对马家后世子孙影响至深的遗训,早年被马英九郑重写在哈佛博士论文<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的扉页上,后来又做成装裱精美的对联,端庄地悬挂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每看一眼,就提醒自己一遍。
一座山和—个人的文化滋养
马英九的人格魅力无疑是优良家风“熏”出来的。然而,马英九的文化血脉到底来自哪里,却是一个不为人知但又值得探寻的问题。
记者行走于湖湘大地,寻访马英九的家世,阅读、采访、对比、分析,马英九的文化血脉之源渐渐清晰起来。于是,—座山的雄奇和—个人的伟岸,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座山,就是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衡山,不仅是风光奇秀的名山,更是一部渊深厚重的中华文化大典。人文历史长达4000余年,融儒道佛三种文化为一体,至今南岳大庙之内仍然儒道佛共存共荣,全国绝无仅有。
衡山书院数量之众,位居全国第一。曾国藩在《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中写道:“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闻名天下的岳麓书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历史上颇负盛名的湖湘学派,出现了周敦颐、胡安国、胡宏、张械、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等杰出的思想家,影响中国既深且远。追根溯源,这个学派的发源地,就在衡山。
作为文化大山的衡山,怎么会成为生于香港、长于台湾的马英九文化血脉的源头呢々这得归功于马鹤凌的母校岳云中学。
位于衡山紫云峰下的岳云中学,其校址为宋、明时期文定、白沙、紫云三大书院故址,是湖湘学派的发祥地,人文传统源远流长。学校以“勤恪忠毅”为校训l,曾经培养出很多杰出校友,如杨开慧、邓华、丁玲、贺绿汀和李薰、孟少农、曹建猷、钟训正等院士。
马鹤凌一生的思想、品德、言行,受岳云中学的影响至深至大。“生我者父母,再造我者是岳云母校”。这是马鹤凌的肺腑之言,在马鹤凌看来,岳云中学奠定了他一生积极奋斗的基础。马鹤凌去世前给母校的最后一封信中说:“(英九)具有九思之德、九经之志和为官不沾锅的美名,人们称他是稀有动物,而他是岳云中学教育的产品”。原来,马鹤凌对马英九的教育,传承的就是岳云中学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的文化血脉。是马鹤凌,让衡山成为马英九文化血脉的源头之一,而岳云中学,则是马英九继承湖湘文化传统的接口。
说到湖湘文化对马英九的影响,不能不提到曾国藩。曾国藩是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年毛泽东、蒋介石,都曾对曾国藩推崇备至。马鹤凌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一生以经世致用自命,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勉,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至死不渝。
曾国藩的学说,是马鹤凌教育马英九的重要内容。马鹤凌曾以曾国藩的“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送给儿子作座右铭。尚诚尚拙,也成为马英九一生的行为准则。
马鹤凌对马英九的家教,一如当年曾国藩对曾纪泽、曾纪鸿的教育。岳云中学老校长余为骐告诉记者,马鹤凌曾经在台湾亲口对他讲过,曾国藩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既能带兵打仗,治国安邦,又研究学问,深谙为人处世之道。特别是曾的学问不尚空疏,注重经世致用,对年轻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很有借鉴意义。他就是用曾国藩的学说在教育马英九。
的确,马鹤凌的话,能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马英九的文化血脉。马英九受“特别费”风波困扰的时候,曾经用“打脱牙齿和血吞”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而这句话恰恰就出自曾国藩之口,曾国藩每每遇到挫折,就以此话自勉。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英九是曾国藩人格理想的活标本。细看马英九在正心、修身、齐家、为人、为学、为政等方面的修为,几乎都能从曾国藩的言论中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难怪,一些熟悉马英九和曾国藩的人,评价马英九有曾国藩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