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君 刘茂生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之一。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慷慨无私的友谊和真挚美好的爱情,批判贪婪、嫉妒、仇恨、残酷。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本文试从戏剧冲突,戏剧人物描写以及收场技巧[1]来阐述作者是如何运用戏剧技巧来深化上述主题的。莎士比亚受到传统喜剧的影响,又对他们进行了改造与革新[2]。剧中描写威尼斯一位身无分文的贵族青年巴萨尼奥,为向富家嗣女鲍西娅求婚,向好友安东尼奥借钱。安东尼奥因货船尚未到港,只好向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并被迫立约:如不按期偿还,就让夏洛克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巴萨尼奥与鲍西娅一见钟情,但安东尼奥的货船却遇险未归,债务到期他将被罚割下一磅肉。鲍西娅毅然扮作律师,去威尼斯营救安东尼奥。在法庭上,鲍西娅以惊人的才智,驳倒夏洛克,打赢了官司。[3]故事情节安排的轻松诙谐,但又不失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将当时威尼斯资产阶级和高利贷者的矛盾上演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往对此剧的研究重点都放在夏洛克和鲍西娅这两个经典人物的刻画上,本文从戏剧技巧入手,来看作者是如何细腻传达出上述一些深刻主题的。
一
全剧的矛盾,都贯穿在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签订一磅肉的协议上,通过这一戏剧冲突,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对于夏洛克为何如此仇恨安东尼奥并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全力坚持执行签订的协议,作者首先在第一幕的第三场给出了原因:“安东尼奥对夏洛克高利贷资本的否定而借钱给人不取利钱,或者是因为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或者是罗兰佐诱拐了他的女儿和财宝。”[4]从中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夏洛克内心极度的怨愤和仇视心理,趁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一场暴风雨到来无法避免,间接地揭示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矛盾冲突的到来。
剧情发展至此,却步入了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5]安东尼奥经济实力尚好,按理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偿还贷款。可作者却间接反映出安东尼奥的财政危机,预示其与夏洛克的矛盾冲突终将无法避免。比如第二幕第八场:(萨拉里诺)昨天我跟一个法国人谈天,他对我说起,在英、法二国之间的狭隘的海面上,有一艘从咱们国里开出去的满载着货物的船只出事了。我一听见这句话,就想起安东尼奥,但愿那艘船不是他的才好。第三幕第一场:(萨拉里诺)他们都在那里说安东尼奥有一艘满装着货物的船在海峡里倾覆了;那地方的名字好像是古德温,是一处很危险的沙滩,听说有许多大船的残骸埋葬在那里,要是那些传闻之辞是确实可靠的话。第三幕第一场:(杜伯尔)有一艘从特里坡利斯来的大船,在途中触礁。除了这些,作者更是在此重笔描写巴萨尼奥向富家小姐鲍西亚求婚的过程——巴萨尼奥能借到钱,前五位求婚者的不断退却, 以及金银铅三匣选亲中摩洛哥亲王和阿拉贡亲王的相继错选以及巴萨尼奥的胜利选中。这些冲突之间衔接紧密,起承得当。正是鲍西娅—巴萨尼奥婚姻冲突顺利解决才使鲍西娅能致力于“一磅肉”的激烈冲突的解决。
第四幕威尼斯法庭上的一场戏是全剧的高潮,莎士比亚把这场戏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莎士比亚对语言的驾驭亦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6]刚开始时气氛紧张,夏洛克在公堂上气焰嚣张,巴萨尼奥许以两倍的金钱替安东尼奥还债,夏洛克不为所动,一直咄咄逼人,当众宣言:“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你们的法律见鬼吧!威尼斯的法令等于一纸空文。”(第四幕第一场)眼看一场流血的悲剧就要酿成,但传奇战胜了悲剧。关键时候,鲍西亚女扮男装,以请君入瓮的方法让夏洛克自己钻进死胡同。鲍西娅的上场,对矛盾冲突的剧烈变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鲍西娅接过夏洛克坚持的“照约处罚”判决,找出其中的漏洞,声明“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第四幕第一场)夏洛克惊愕之余要求撤回原诉,但鲍西娅依据法律,剥夺夏洛克全部财产,将其一半充公,将另一半判归受害一方。鲍西娅执法如山,夏洛克只好节节败退,彻底败诉。以其特有的睿智,找到契约的漏洞,在法庭上为安东尼奥摆脱了困境,转危为安。
“一磅肉”冲突的解决,又必然导致了一系列冲突的解决:夏洛克必须立刻改信基督教,他死后全部财产归女婿罗兰佐和已皈依基督教的女儿,即前面存在的宗教冲突和资本冲突消失了。
二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其本质是角色扮演。构成戏剧的所有因素都体现并服务于角色扮演这个本质。”[7]在这部戏剧中,安东尼奥和鲍西娅的形象刻画得最形象生动,也最能代表作者人文主义的精神,是莎士比亚着力颂扬的对象。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刻画,集中体现了其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安东尼奥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一股新生力量,慷慨大度,仗义好施,他的善良表现在他“借钱给人不取利息”,重视友谊和信义,为了成全朋友的婚事不惜以自己的性命作为代价,他在法庭取胜后,并不借机报复企图陷害他的夏洛克,反而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法官判给他作为赔偿的夏洛克的一半财产免于接受,并趁此为杰西卡和罗兰佐争得了一份产业授赠的文契。安东尼奥是作者笔下善的化身,由于他的为人、他的性格、他的品德与夏洛克截然相反,才使见贤生妒的夏洛克对他恨之入骨,导致了两人无法调和的激烈矛盾冲突,乃至种下“一磅肉”的祸根。总之,是他为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才引发了后面的种种幸与不幸。可见他在整部戏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显然是该剧的正面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塑造了很多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女性形象,这些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构成了他戏剧艺术大厦的重要材料,从中也足见他人文主义思想不断深化成熟的过程。众所周知,在一千多年漫长的中世纪,妇女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是男人的附属品和支配工具。莎翁一反轻视女性的传统思想,提倡妇女解放,他认为妇女应该获得人应该获得的一切权利,在政治经济上也要获得和男人一样的平等地位。鲍西娅这一角色的塑造便是这一思想形象深刻的体现。[8]
鲍西娅家境显赫,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一个富有教养的贵族小姐。不仅如此,她还有着过人的智慧,她的智慧主要是通过两个情节来展示的:一是“三匣择亲”。鲍西娅对爱情的追求没有任何金钱利益的束缚,她向往自由交往的爱情,对象未必要有显赫的门第和财富,和她心意相通,有独特的个性和优秀的人品即可,然而她也难逃当时社会妇女婚姻的模式牢铐。她父亲为她准备好了“三匣择婚”的遗嘱,对这种无奈的婚姻安排,她发出感慨:“既不能选择我所中意的人,又不能拒绝我所憎厌的人;一个活着的女儿的意志,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的遗嘱所箝制。尼莉莎,像我这样不能选择,也不能拒绝,不是太叫人难堪了吗?”(第一幕第二场)。所幸这位智慧过人的女性不会甘心于命运的安排,她要成为自己向往爱情的主宰。于是她采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办法——将自己的相片放在铅匣中。最终对鲍西娅家世淡泊的巴萨尼奥选中了铅匣,有情人终成眷属!鲍西娅另外一个智慧的体现便在法庭审判那一幕中。该情节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激烈交锋,鲍西娅挺身而出,女扮男装,以法官身份出现在法庭上。鲍西娅的机智让夏洛克人财两空,也使安东尼奥化险为夷,逃离了魔掌。正如海涅所说,“鲍西娅似乎应当作为那朵希腊精神的后开之花——文艺复兴的代表了。”[9]以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用仁慈、友爱和智慧战胜了夏洛克的残忍、仇恨和愚蠢,表现了正义对邪恶的胜利,这也标志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表达了人类在不断追求幸福去实现人文主义的理想美。
三
《威尼斯商人》一是一部经历了从悲剧的边缘到喜剧的收场这一极具戏剧性特点的剧作[10],同时也因此进一步深化了其宗教、爱情、友谊的主题。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矛盾,表面上是经济利益的冲突,但实质却是民族、宗教的矛盾。当时犹太教徒受基督教徒长期迫害。剧中安东尼奥等人宣传基督教精神,把犹太人说成异教徒显然是出于对犹太民族及其宗教的偏见。从第一幕第三场中的多处描写便可见端倪。“我恨他因为他是个基督徒”;“他憎恶我们神圣的民族,甚至在商人会集的地方当众辱骂我,辱骂我的交易,辱骂我辛辛苦苦赚下来的钱,说那些都是盘剥得来的腌臜钱。要是我饶过了他,让我们的民族永远没有翻身的日子”;“因为忍受迫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由此可以看出双方之间的矛盾历来已久而且极端尖锐化。因而在基督教盛行的威尼斯,夏洛克的败诉在情理之中,夏洛克的悲剧无法避免。尽管作者用鲍西娅的机智化解了正义一方的危机,对正义一方是圆满的喜剧收场,但作为犹太人的一员,夏洛克所体现的却是一出民族和宗教的悲剧。
所幸莎翁并未就此搁笔,他添加了一个“要戒指”的情节。巴萨尼奥为感激鲍西娅为他们免去一场无妄之灾,“我不能不再向您提出一个请求,请您随便从我们身上拿些什么东西去,不算是酬谢,只算是留个纪念。请您答应我两件事儿:既不要推却,还要原谅我的要求。”[11](第四幕第一场)于是鲍西娅索要两人定情信物戒指,莎士比亚将主题从可能具有的反犹倾向又拉回了歌颂友谊和爱情上面,这大胆地打破了悲喜剧的严格界限,把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巧妙地揉合起来,将欢乐与忧伤交织,由此创造出强烈的戏剧效果。
尽管这部戏剧总的格调是喜剧的成分居多,但不应忽视的是该剧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极度深刻和严肃的,它带给观众和读者的笑并不是那么轻松、惬意和欢快的,往往更多的是深沉、苦涩、含泪的笑,而为了更贴切地表达这些深刻的主题,莎士比亚并不是平铺直叙的描写简单的商人故事,爱情故事,而是精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的戏剧技巧 [12],让读者在领略精彩的情节之余,更多地感悟到了作者的内心思想。这也是为何这出戏剧能够成为历久不衰文学经典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乔治·贝克.《戏剧技巧》[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2]Stanley Wells,ed.Shakespeare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P101.
[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5]陈庆华.《戏剧冲突的联系与解决》[D],博士论文库,2006.
[6]Margreta De Grazia,Stanley Wells,eds, Shakespear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P53.
[7]汪克敏.“演员自我与角色创造”[J],《民族艺术研究》2006第6期,62页
[8]马红玲.《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喜剧》——《威尼斯商人》的另类阐释[D],博士论文库,2006.
[9]海涅.《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M],温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10]Brooks,C&R.B; Heilman,eds,Understanding Drama.NY: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45.
[11]张定华等.世界文学名著[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12]William Archer,Play Making:A Manual of Craftsmanship,Boston:Small Maynard Company,1912,P16
黄子君,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茂生,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