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萍 徐 波
摘要:唐诗以其波澜壮阔的气势、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人们的喜爱。流行歌曲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商业化、口号化甚至于恶俗化的歌词泛滥,令人不忍卒读。歌词创作属于文学创作,除了它本身固有的音乐美以外,还应具有文学美。通过分析唐诗的气势以及与当今流行歌曲歌词意蕴得比较可以看出,好的歌词应具有感情和诗意,富有哲理,在表现博大深远内容的意义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气势。流行歌曲应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一致,饱含气势重振雄风。
关键词:唐诗;气势;流行歌词;意蕴;比较
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166—03
一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唐诗作为国学经典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来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以其波澜壮阔的气势开一代之先河。其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折射着深沉丰韵的中华文化底蕴,是国人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流行歌曲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充斥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折射出人们的各种生活状态,甚至成为人们生活的代言品,形成为一种文化,这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当今流行歌坛上不乏好的作品,但也普遍存在商业化、口号化的歌词充斥泛滥,表现出情感虚假、题材过大、内容空虚的现象,甚至出现有如《香水有毒》: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等歌词,十分恶俗,令人不忍卒读(听)。
歌词创作属于文学创作。因为诗与歌之间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于歌与诗的关系,一般皆认为诗起源于歌。《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歌词创作属于文学创作,除了它本身固有的音乐美以外,还应具有文学美。也就是说在给人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应给人视觉上的美感。好的歌词应具有感情和诗意,富有哲理,在表现博大深远内容的意义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气势。本文仅从“气势”的角度,比较分析唐诗与当今流行歌曲的意蕴,试图重树流行歌曲的气势,重振中华儿女的雄风。
二
“气势”, 《辞海》解释为:①气概与声势。《淮南子.兵略训》:“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生如雷霆,诚积逾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②气象,形势。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和形势。如气势磅礴、人民大会堂气势雄伟。②
关于歌曲的气势,我们先来看一看,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时,国人争相传唱的《七子之歌》③。歌曲以第一人称的拟人化手法写作,“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并沉痛而急迫地反复呼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表现出澳门与祖国血肉相连的亲情,同时唤起我们强烈的自省意识,鞭策我们努力拼搏自立自强,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这首歌饱满的感情,就是歌曲的气势。
歌词创作界的权威人士乔羽先生认为,歌词是今天活在人们心里和口头上的诗。他在论述当前歌坛歌词创作问题时指出,当今歌坛歌词缺少理性光芒的照射。总体来讲,歌词创作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文法不通,有的内容荒唐。就好比半亩方塘,清澈见底,游鱼可数,这当然很好,但它只是小景观。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那叫大景观,而只有在大江大河里才能出现大景观,我们要不舍小景观,但我们着意营造的应该是大景观。“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国歌,是大气势,半亩方塘里出不来这种气势。乔羽先生客观指出了当前我国流行歌坛存在的弊端,特别是歌曲“气势”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
唐代的诗坛既有放开喉咙高歌豪迈军旅进行曲的边塞诗人,也有美声唱法的清雅韵音的田园诗人,既有李白那无所顾忌的男高音一般高亢嘹亮的歌喉,又有杜甫那哽咽沉思的男低音一般谙哑持续的嗓音。这是一幕大戏,人物众多,曲调各异,然而激昂的主旋律却总是那么磅礴大气,这是盛世的长歌,这是这一时代所独有的大唐气象!在这一场亦乎寻常的大合唱中,无论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亦或寒门布衣,文人雅士亦或贩夫走卒,闺中女子抑或沙场男儿,都或嘹亮或低沉地歌唱着,只有唐朝才拉得出这么一支庞大的高质量的诗人队伍。就连盗贼遇上了诗人,也礼让三分。④
唐诗气势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凭实力建立大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使国力逐步强盛
公元618年,李渊废黜隋恭帝,改国号为唐,年号武德,由此开启了李唐王朝的基业,开启了这个“诗的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时,军事强大、经济活跃、文化开放;其间,名君贤臣、才子豪侠,勇将烈士、红粉佳人,蜂拥而至,风云际会,似乎人人都有烈士肝肠名士胆,个个都具侠义风范壮夫心,就连小说都是传奇面孔。
没有哪个中原王朝能够像唐一样,从建国之初就具备了征讨四方的强大实力。刚刚从战争中走出不久,几乎一下子迈上了发展的道路。刚刚熬过了连续三年的天灾,还仅仅只有十来岁年纪的大唐,居然一战而灭掉了东突厥,后来太宗之子又完成了对西突厥人的征服。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正确处理好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统治者巩固统治必须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唐朝统治者总结了秦汉以来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政策的得失,认为搞好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增强实力,善待少数民族,比修长城要好得多。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边疆各地发展很快,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大唐盛世。
唐朝国力强盛,增强了统治者的自信心,大唐王朝就这样不可阻挡的如日中天,经济繁荣,生活富足,思想解放,个性张扬。
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热情,但是,只有大唐王朝的热情,是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才可能有的热情。那是个头脑清晰,体格健壮,步伐辽阔,雄视天下的王朝,自然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学,我们现在能够脱口而出的古诗,大多都是大唐之音。
(二)政策开明建立了知识分子的自信心
大唐帝国给了知识分子以极为宽广的道路,给了知识分子以极为充分的自信,知识分子也给了大唐帝国以相应的晖映。
唐王朝的强盛来得非常快,文学高峰也随之出现了,文化人几乎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来消受这一切。他们的精神享受,后来人看着是那么的出奇:“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所有的典雅都享受尽了,没有什么可以谴怀了,已经不知道“游何处”了,只有回到最世俗的享乐之中了。唐人不像我们现在,失去了雅致,只能够拿肉麻当有趣了,我们现在,何尝见过“白鹭上青天”的景致,何尝听过“空山松子落”的声音?这一切,都来源于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那阔大的胸怀,那高远的眼界,那亢奋的意气,那张扬的志趣。这样,从陈子昂开始,真正拉开了高扬大唐气象的序幕,中经以李白为代表的走在上坡路上的昂首挺胸的高歌队伍,和以杜甫为代表的走在下坡路上的俯首低头的沉吟队伍。直到处于王朝末世的李商隐一声惋惜,落下帷幕。唐代诗人就这样一路吟唱,渐行渐远,走入了历史的深处,又如中子星内核“超新星爆发”一般,不断地喷发、扩张,光芒万丈,一直晖映到如今。唐诗的辉煌和不可企及,从唐代以后,中国人的诗歌创作,甚至是所有的艺术创作,都笼罩在唐人的荫蔽之中。
四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陈子昂,发出了大唐帝国高扬气势的第一声。虽然在他之前已经多有诗作,但是能够作为第一声的就是他的《登幽洲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其时正是中国的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时期,祖国呈现出一片新面貌。面对这大好的局面,大好的形势,面对这广阔而苍莽的大地,本可以任意驰骋的,可他陈子昂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他也不知道谁会有这个慧眼。即使这样,这个中年待业者,依然发出了在这亘古而幽远的时空之中的独此一人的感慨。这个“独”不是无依无靠的孤独,而是唯我独尊之独,不是找不到组织的孤独,而是舍我其谁之独,不是蜗居一隅的孤独,而是一柱擎天之独,是出类拔萃、无与伦比之独。能够发出这种感慨的,放眼世界,举目观望,我们还真能够发现这个世界另外的一个地方确实有这么一位,还是仅有的一位,那就是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他率领不足五万的军队东征,横扫波斯帝国,并且一直打到了印度,当他站在印度国土的边缘,看到茫茫大海,以为来到了世界的尽头,以为已经把全世界都给征服了,想到今后没有了敌手,没有了战争,感到了唯我独尊的悲哀,他哭了。在不同的时空里,一东一西两个人共同“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威武,何等的昂扬。然而,一个身披铠甲的武夫,既已建立了不世之功,原本就应该有这份豪迈、威武、昂扬,而大唐帝国,在创建初期,就有一个头戴儒巾的文人,身无尺寸之功,就连合适的工作都没有找到,居然也能够有如此的豪迈、威武、昂扬。没办法呀,国势如此,当然国人也就如此,这是时代的造就,这是唐朝的骄傲。
中国文人能够和世界级的武人发出同等的感慨的,只有咱们的大唐帝国能够做到,其他任何时代都不再有这个可能了。所以,不要误以为咱们中国的文人就只有吟诗做画的柔弱,只有在后花园与小姐私定终身的委琐。我们也有气壮山河、势吞古今的大英雄式的文人,不过,这种人就只能够产生于唐代。
陈子昂开了个好头,从他以后,大唐气象,喷涌而出!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什么叫大唐气象,我们看这首诗就知道了。这首诗,乍一看,还真没有什么,语不奇,景不奇,事不奇,实在没有什么能够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当我们和现在的人的情怀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巨大的差别。我们现在所能听到的歌,唱都是些什么呢?无非就是一些“你是风,我是沙,你是树叶我是花”之类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些花花草草,枝枝叶叶的东西,其中总是透着一股小家子气,即使是为完成“五个一工程”的任务,卯足了力气往主旋律上去靠,憋红了面孔,卯足了气力,宣扬大气,有意为之,而且是不管不顾,“贫士市瓜,取其大者”。结果怎么样?我们看一下这类歌曲最有代表性的一首,那首歌的名字叫得着实响亮,叫做“大中国”。我们先来看它的部分歌词:
我们都有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
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
是长江与黄河
还有珠穆朗玛峰儿
是最高山坡……
先不说这么一首貌似大气的歌,用的却是河北民间小调来谱曲,也不说泱泱大国,被说成是什么“好大的一个家”,就说其中的一句歌词“珠穆朗玛是最高的山坡”,毛泽东词《十六字令》中写山,其形是“快马加鞭未下鞍”,其势是“倒海翻江卷巨澜”,其气是“刺破青天锷未残”。这还不是什么很有名的山呢,只不过是广西桂林瑶民居住区的老山界。喜马拉雅的任何一座峰都应该比毛主席词里的山雄伟高大得多,何况是珠穆朗玛。可就是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山脉的最高山峰,怎么就成了“山坡”了呢?显然,这绝对不是常识有问题,而是整个民族的气质出了问题,就是一股小家子气在作怪。在这股邪气的笼罩下,无论怎样用力,怎么也逃不脱它的束缚,即使是扯着嗓子冒充大气,到头来,依然还是露出了小家子气的尾巴。
我们再来看唐人的诗,不得了。你看大唐帝国的文人,什么东西才能入他的法眼呢?或者说,在唐人的眼里,什么东西才能入诗呢?随手一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不经意之间,就是太阳、高山、黄河、大海。古人没有望远镜,在他们目力所及的范围内,这几样东西已经是最大的了。两句话十个字,就把当时人们所能够看到的最大的东西全部写进去,而且是那么的自然、随意。一个有大气魄、大格局、大尺度、大手笔的人,才能够如此随意地就把最巨大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
这还不算,关键是这四样最大的东西相互之间的“构成”更厉害。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通过一个大家早已经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一下子就把纵深推到了极至,推到了那个叫作天边的地方,推到了那个叫尽头的地方。第二句“黄河入海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呀,诗人通过黄河入海的自然景观,一下子又把横向全面拉开,这可是从西到东的横贯呀,这可是目眦尽裂也无法兼顾的两头呀。纵向推出,推到极致;横向拉开,拉向两端。这一纵一横,就构成了一个绝大的空间。
当然,体现大唐气象的不仅是上面说的大气魄、大格局、大尺度、大手笔,还体现在唐人诗作中弥漫着的静谧祥和之气,即使是吃饭都成问题的隐居生活,在他们的笔下,照样是平和宁静的气度,而没有丝毫的躁动不安。能够以淡定闲舒直面人生的大概只有唐人,他们的田园诗和此前此后的那些田园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那里面没有任何赌气的成分。要看他们那份淡定闲舒的面容,可以看一下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的那份气定神闲。
总之,那是个心胸、眼界、气度、意趣都达到后人无可比拟的时代。可我们又不能不说到一个无回避的问题,大唐王朝的确创立了文化的繁盛,所有的人都在大而繁盛的文化荫庇下,养成了肥硕的庞大体魄而不大实用了。盘子太大了,又没有一个象样的强有力的操盘手,再加上政治上的弱势管理,在周围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威胁唐帝国的势力的时候,这种制度是合适的,当周围哪怕只有一个势力出现,如契丹,那么,这个大帝国的毛病就全出来了,他的衰落也就到来了。唐行府兵制,没有国家常备军,只有临时上阵的民兵,这种制度只适合于打人而不适合于挨打,当大唐帝国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启用藩镇以防范新崛起的契丹的时候,他的突然的肾功能衰竭和美艳大梦的突然破灭,终于“惊破霓裳羽衣舞”。
当今歌坛,特别是大多数年轻人的创作仅仅是凭一些肤浅的印象、苍白的感情,而不是脚踏实地的生活。真正地歌词创作应该是词作家生活激情的倾泻,艺术追求的再现,不要一味地为迎合市场的需求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良心。要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修养,蓄积“气势”,创作出重振中华儿女的雄风,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中华民族的歌曲。
注释:
①《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1322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出版 1003页。
③澳门在16世纪被葡萄牙掳走,到1999年回归祖国时已经有四百多年。但在迎接澳门回归祖国大型晚会时,主题歌演唱的还是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写的《七子之歌》。据说在此之前有关部门搞过征文比赛,但没有征集到比这首《七子之歌》更据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的歌词。
④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长庆二年,正做太学博士的李涉前往九江,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浣口,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数十名贼人手执刀枪,喝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劫匪问:“船上何人?”船夫答道:“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劫他的财了。不过我辈早就听说他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李涉听罢,铺开宣纸,写了一首绝句:
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匪首得诗大喜,不但不抢李涉的钱财,反而送了许多财物给他。
(责任编辑/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