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物理情境 创设和谐课堂

2009-09-23 04:55苏培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浮力物理情境

苏培升

在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学生总觉得物理课压力大、理解难,从而在物理课堂上总有身负重担、难于轻快之感。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物理兴趣不浓,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拓展能力,成为教学研究中的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知识面和思维不开阔,一贯演绎的思维训练方式占主导地位,许多知识不是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建构、去整合。学生学物理往往只是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到试卷上的试题,解题成了学习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标准要求,也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更谈不上营造和谐的课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以及营造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就应不断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目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正倍受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探究性教学模式,重心或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教只是为学服务,而不是使学习服从于教。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二、优化教学设计是创设和谐课堂的途径

1依据学生的生活感受设计教学、创造课堂和谐情境

新课程体现了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几乎每一知识点都设计有相应的验证实例。可是由于教材是统一的,而城市与乡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实验设施条件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的原因,使教材中设计的不少演示实验对某些学校的学生来说,就犹如海市蜃楼、水中望月。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很难让他们勾起真情实感,那就更谈不上能对物理道理的愉悦接受、轻松掌握了。然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因地制宜、因材因人施教,适时引用或是重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具体实例,就会使学生对揭示的本质规律或是物理道理兴趣大增,进而轻松积极地进行探讨,这样主动、和谐的课堂就会油然而生。

2依据教学信息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构建和谐课堂情境

教学信息反馈有课外和课内两条渠道,课外反馈的信息(作业、考试等)为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素材,而课内的信息反馈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质疑。有的教师特别反感自己讲课时有学生提问质疑,唯恐自己的思绪被打断、打乱,从而影响教学进程。其实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质疑,是最直接最及时的信息反馈,教师应积极给予鼓励,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那么老师就应及时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相长”。事实上,教师总能够在授课过程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讨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主动者,而不是被动地受教者,常此以往,学生就会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形成积极探索知识的惯性,不但达到了在课堂上师生和谐,而且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以有利于物理情境的营造。资源的生成性,我的理解就是不要把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局限于课堂教学的预先设定。在材料资源上,要拓展到生产、生活和社会,让教学内容更加丰满、鲜活,更加联系实际;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捕捉教学活动中生成的问题,加以讨论和延伸,有利于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人才。

例如在研究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结论虽只有两条,那就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和水的密度。但如果把过程展开,让学生猜想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就会有许多条猜想和推测。

猜想一:“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理由是轻的木块在水中会浮起来,而重的金属块则沉下去。

猜想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理由是“你看,轮船体积大,能载那么多货物,说明它所受的浮力大。”

猜想三:“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理由是,在游泳池里游泳,在浅水区感到浮力小,到深水区感到浮力大。

猜想四:“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理由是海水密度大,在海里游泳比在游泳池里感到浮力大。

猜想五:“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理由是把橡皮泥小船压扁了,小船会下沉的。

这么多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我们别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这些猜测进行检验,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去伪存真,就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比按照“轨道式”进行的教学,其效果要好得多。

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挑战,对教师的全面素质要求较高。教师需要有足够的驾驭能力,要敢于以平等者的身份与学生讨论,实事求是地尊重科学,这样的老师会更受学生的欢迎。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和谐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组成,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能使教学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微观的世界宏观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并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诸多方面越来越显现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因此,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对创设和谐课堂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能及的独到之处。如在“声波”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利用有关音频软件比如cooledit2000、cool edit pm或wecNl,70,将声音的波形动态直观地显示出来,再投影到显示屏幕上,使学生能直接观察到声音的音色、音调、音量与波形的特点、振幅、频率的关系,以及乐音和噪声在产生机理上的区别。又如在圆周运动的学习中,学生对向心力这一概念容易产生误解,认为物体作圆周运动是因为多出了一个向心力的缘故。尽管教师再三强调向心力只不过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合力或其中某个力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的,并非是一种新的特殊力,但教学上却收效甚微。其实在这里,教师可放一段康托车赛手在弯道上行进的视频,或者展示过山车翻滚的惊险场面,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并分析其受力特点,相关道理便可自然明白。当然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分子的运动、失重、超重的现象,火箭发射升空的场面,卫星环绕地球飞行的资料等,教师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素材,随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既可以很好地说明原理,又能通过情感驱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同时也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促进课堂的和谐。

4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促进和谐课堂情境的实现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推动着物理的发展,同时也激发着人们的探索欲望。学生天生就有对实验强烈的探索欲望,只要我们善于因势利导,特别是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来进行演示实验,那么就会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的兴趣与老师的目标不谋而合,物理课堂也就成了学生与教师共同的舞台,和谐也就油然而生。例如教师在教学《阿基米德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晶体的熔化》等重要实验的演示过程让学生来进行,不但没有担心的问题发生,反而全体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含义,还增进了物理课堂的和谐,如此长期学习下来,学生们再也不“怕”物理课、不“怕”物理实验了。

同时,我们还要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

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多彩,只要我们能抱定从主观出发创造课堂的和谐,那么就能找到有效途径,就能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性格特征,就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也就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彪,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上海教育科研,2005(7)

[2]王乐意,物理的情境教学,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3]马眷,浅谈物理情境教学方法,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2)

[4]安领军,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一议,科学大众,2006(3),

(责任编辑孙晓雯)

猜你喜欢
浮力物理情境
只因是物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神奇的浮力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