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重构成为倍受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各国都在寻求学校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社区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社区中的居民、社区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教育基金会与社会团体等均可成为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目前,许多国家都把社区的参与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社区不仅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校教学与管理,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社区的涵义与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
1社区的涵义
“社区”的概念对大众来说似乎还是个新词,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社”、“区”一直作为地方基本行政单元被使用。早至《周礼》就有记载:“二十五家为社”。《元史》记载:“县邑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在西方,“社区”一词为伴侣或共同关系之意。希腊语中,社区是指友谊或团契(伙伴关系)。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使用Gemeinschaft一词于社会学,后来。美国人把Gemeincchaft翻译为英语的公社,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最先提出“社区”这个概念,并极力倡导中国本土的社区工作。
据有关资料统计,“社区”一词曾有140多个不同的定义,但根据《辞海》的定义,社区指居住在一个地区进行共同生活的群体,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的价值观念和相属的认同意识。社区具有四个要素:(1)人口;(2)地域;(3)相联系的有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4)维持集体生活所必须的共同道德风尚及其制裁制度。可见,社区有大有小,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个街道,一所学校。
2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
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社区可参与的力量很多,这里只分析几种影响较大的力量:个体社区居民(家长),社区教育机构,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教育基金会与社会团体。
(1)个体社区居民(包括家长)
个体社区居民是社区参与的最基本力量,社区居民不仅包括一般的社区居民,也包括身为学生家长的居民。家长既是社区的居民,又是学校的学生家长,因此,他们是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一方面,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及周围的居民有了解学校的各种各样情况和信息的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的参与将帮助学校获取新的观点、新的人力物力资源,从而更好地改进工作。
(2)社区教育机构
社区教育机构是指社区内的一切公共设施和各协作单位提供的可以作为教育基地的企业、实验室、青少年宫及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等。公共设施则包括公共图书馆、体育馆、教堂文化中心、娱乐中心、展览馆等等。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机构和设施,不仅可以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并为社区建设服务,而且也是社区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形式。
(3)社区内企事业单位
除了一些可以专门作为教育基地的社区教育机构外,社区内的其他企事业单位也是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例如医院、派出所、法院、社区内大中小企业等。尤其是实业派的企业组织,近年来成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主力军。但是越来越多的实业界人士认识到虽然企业为学校捐助了不少,但学校的教学质量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于是,他们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参与从提供一般的支持,转向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参与课程开发、改善师资队伍以及监控教学质量等。
(4)教育基金会与社会团体
各类教育基金会对学校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国内有大型企业创办的基金会,也有通过社会资助形式,以社区、学校等为单位建立的中小型教育基金,筹集中小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的教育捐资,直接用于当地的教育发展。教育基金会不仅直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且还为学校的新课程开发、吸引优秀师资、教师培训等提供资金。
目前,国内许多团体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鉴于教育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各方面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关注学校教育的改革。对于有些团体来说,教育就是他们主要的工作议题,例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职业教育社、宋庆龄基金会等,学校教育改革始终受到它们的关注,并或多或少地受到它们的影响。
二、社区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角色分析
1学校教学与管理的参与者
首先,在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探讨中,强调社区的参与已成为一种趋势。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影响下,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学校教育——即学校为教育唯一形式的认识已受到强烈冲击。学校已不再被视为至高无尚的知识堡垒,与外界隔绝。学校教育改革强烈要求改变这种象牙塔式的封闭制度体系。学校被要求与社会沟通,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比如李继星就认为:“现代学校制度鼓励学校与所在社区中的各种组织(包括家庭、机关、社团、企业、其他学校)和自然人(包括家长)双向互动。”
其次,社区中还蕴藏着丰富的师资力量,如社区的医护人员、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司法工作者、退役军人等,均可以作为改善学校师资队伍的后备军而参与教学,这也是基础教育改革中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人力资源。社区对学校教学的参与能真正起到改善师资队伍、监控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再次,随着社区自身能量的增强,社区开始重新定位自己与身处社区的学校。他们认为学校绝不是仅由教师与学生构成的组织,而是由包括父母或学生监护人在内的居住在学校周围的社区所有居民共同作用形成的组织,说到底,学校应是“社区中的学校”。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及周围居民有了解学校的各种各样情况及信息的愿望和要求,学校对他们必须积极地公开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教育计划等;同时,社区内的有识者、相关机构、青少年团体等的代表,有职责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管理运作提出意见、建议。
2学校课程资源的提供者
目前,社区内可以作为教育基地的企业、实验室、青少年宫、教育文化中心以及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成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供者。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弥补传统教育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脱节的不足,而且提高了社区中这些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学校与社区组织的密切合作与沟通,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社区学习型社会氛围的形成。
3学校素质教育的合作者
校内外环境的优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广泛开展了学校与社区合作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近年来学校与社区合作已不仅仅是停留在道德教育的层面。社区对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同样担负着重要责任。
社区要为青少年的成长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强化学校素质教育的正面影响,使青少年学生在校内外
仍得到时间和空间上连续不断、形式上更灵活多样的素质教育,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给予那些受现存教育体系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所排斥的青少年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为社区中青少年弱势群体提供特殊的援助,增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使社区内每一位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都得到现有条件下更好的发展。
三、促进社区角色扮演的行动决策
1将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在内容上主要是资源和服务的相互提供及利用,在形式上是双向的参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各地、各所学校从自身条件出发,选择和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实现学校和社区互动的内容和策略,呼吁社区积极参与学校教学与管理。
2依托社区,有效推进学校与社区生活的联系
首先,必须加强学校的生活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由于与生活脱节,造成社会公德心弱化乃至消失,社会秩序紊乱,是非价值混淆不清的弊端已日益暴露。要改变这一现象,根本的措施就在于依托社区的力量,强化学校与社区的沟通,逐步使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接轨。
其次,学校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只靠学校的教师,只在学校的教室中进行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是难以实现教育目标的。因此,依托社区的各种力量与场所,主动地、充分地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现实的策略。
3加强法规和组织制度建设,强化指导和保障功能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规范学校与社区间关系的法律法规。虽然关于学校与社区联合办学、筹措经费、开展校外教育的内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规定,但大多是原则指导性的,还没有细化成可操作性的规则和要求。因此,国家要尽快建立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法律法规,使社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组,辞海(增补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姚丽霞,当代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社区参与,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3]刘淑兰_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4]李继星,现代学校制度初论_教育研究,2003(12)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