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政
近日,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的商务部长人选骆家辉赢得参议院多数投票,正式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商务部长。有学者表示:骆家辉的成功,再次证明华侨华人对美国的巨大贡献。
每每有华人在外国取得了不论是科技、经济还是政治领域的成就,都会让许多中国人激动不已。这次骆家辉也不例外,我们的一些媒体更是称“中国因素助骆家辉成功”。甚至,有不少人对骆家辉与中国的“血脉亲情”,产生了许多期待与想像。
据美国《侨报》报道,华裔人口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到1%,但是一项调查研究报告发现,所有在美国提出的国际专利申请中,在美国工作的华人、华裔科技人员的贡献率达到了16.8%,这个比例远远领先于其它族裔。一样的DNA,一样的“中国面孔”,为什么许多人在国内时,泯泯然众人焉,一到外国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如果不从我们的人才培养、吸引、激励、使用氛围上进行审视,并加以改善的话,那么,我们只能沉浸在在外华人所创造的辉煌中,沾沾自喜徘徊不前。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了在外华人所取得的成就,并加大了引进力度。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认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见效快,是个好事情。但是,不能光靠引进海外人才,更需要培养国内的学者。否则,就会造成“娶来媳妇,气走女儿”的状况。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国内的学术环境也要搞好,否则“引得进、留不住”。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