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涌
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年轻人花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给朋友发短信、听iPod、在手机上聊天。与此同时,各个年龄组的人口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都普遍减弱。这种减弱,又和人的各种技能、收入的下降成正比。互联网本来是一场伟大的信息革命,是人类智能的跃进。但是,对大众而言,互联网似乎正在使人的能力退化。
美国艺术基金会于2007年11月19日发布一项99页的报告,根据2004年以来各大学、基金会和企业集团的四十多项调查,以及教育部、劳工部和联邦统计局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当今美国如下的事实:
在13岁的孩子中,只有30%几乎每天阅读;
在17岁的孩子中,那些从来不以阅读为娱乐的比例,从1984年的9%上升到了2004年的19%;
在18到24岁的青年中,将近一半人从来不以阅读为娱乐,不读小说、戏剧和诗歌;
在15到24岁年龄段的人口中,每人平均每天看两到两个半小时的电视,但只花7分钟阅读。
在9岁的孩子中,阅读能力近年来还有所增长。但是,到了中学,阅读能力则没有改善;而到了17岁这一年龄层,阅读能力则比以前急剧下降。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阅读兴趣逐渐丧失。如今,只有三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在阅读上达到流畅的水平,这比起1992年来是13%的下降。而这个流畅水平,不过是能够阅读报纸的能力。在大学生中,将近40%的新生从来不以阅读为娱乐;这个比例在大学毕业班中也达到了35%;26%的新生和28%的毕业生每周阅读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下。即使在大学毕业生中,阅读达到流畅水平的比例,也从1992年的40%下降到了2003年的31%。也就是说,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人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这一趋势在市场上也有反映:从1985年到2005年,美国家庭在图书上的花费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下降了14%,图书销售在2000年到2006年间下降了6%。
最令人担心的还不是阅读本身。阅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受教育的程度。人的其他能力,比如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技能,和其阅读能力往往密切相关。美国教育部对2005年十二年级(也就是高中毕业班)学生数学成绩的研究表明:那些生活在拥有不足一百本书的家庭中的孩子,数学成绩明显比生活在拥有一百本书以上的家庭中的孩子要差。当然,这里有贫富差别的因素。毕竟穷人拥有的图书较富人少。不过,那些生活在有一百本书以上但父母没有上过大学的家庭的孩子,比起生活在有不足百本书但父母受过高等教育(这意味着平均收入也相对较高)的家庭的孩子来,数学成绩也明显要好。另外,慈善事业几乎被媒体描述成富裕阶层的垄断。但是研究发现:从最穷困的美国家庭出身但有阅读习惯的孩子,从事慈善事业的比例竟比不读书的富家子弟要高出一倍。因为长期的阅读习惯唤醒了一个人对生命的自觉,使他或她对自己更认真;同时也更真实地意识到他人存在的意义。
如果在网络时代的一般工作对阅读的依赖越来越小,不读书也许无伤大雅。可惜事实并不是如此。民调显示,有四分之三的雇主认为,阅读能力对上过两年制大学的雇员“非常重要”;将近90%的雇主认为,阅读能力对上过四年制大学的雇员“非常重要”。阅读能力高的人收入普遍较高。美国教育部的数据分析显示:那些阅读能力在基本水准之下的全职职工,只有7%能挣到每周850至1149美元的薪金(这大致相当于年薪五六万美元,是比较高的工资);但达到了这一阅读水平的职工,则有20%能挣到这样的高工资。年轻人可以在网上不停地玩游戏。但是,他们一旦走向社会就发现:当今的经济和社会,还是依赖复杂的法律文件、周密的契约、深度的分析报告和各种充满想象力的文字来维持。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有着显著的影响。
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教授、国际阅读协会前主席Timothy Shanahan指出:“如果你阅读能力低,不仅你会放下报纸,甚至连电视新闻和广播也不闻不问。你会降低对体育、宗教等活动的参与,处于一种自我隔绝的状态。”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的谋生技能、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及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全面的影响。
关于“阅读危机”,在美国是一个老话题,而且一直充满了争议。2004年,美国艺术基金会就发表了一个题为《阅读危机》的报告,根据对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数据进行的研究,指出美国人阅读能力严重下降。但是,一些批评者指出,这一报告对阅读的界定太狭隘,只限于小说、诗歌、戏剧等等,因而夸大了阅读下降的事实。针对这些批评,这次美国艺术基金会的调查不仅限于文学阅读,而只向被调查者提出几个宽泛的问题:“阅读是否构成你的娱乐?”“你通过阅读进行娱乐的时间是多少?”结果发现:当人们越来越不把阅读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时,阅读能力也就跟着下降。报告的主要起草人得出的结论是:阅读能力下降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知识经济的越来越重要,年轻一代的阅读能力却普遍下降?不过,报告的起草人指出,24小时不断的网络和电视上的各种娱乐,显然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美国社会、媒体和教育机构不注意培养阅读文化,恐怕也是造成阅读能力下降的原因。前述的Timothy Shanahan教授则持不同见解。他认为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只可惜这个报告低估了年轻一代的网上阅读。但是,他对网上阅读如何重要,以及网上阅读和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提出任何自己的估价。更何况,从美国艺术基金会这次调查中所选用的问题看,这一报告并没有排除网络阅读。
其实,美国艺术基金会2004年那个有争议的报告就有许多合理性。不错,那个报告把阅读限定在文学范围内,看上去很狭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般而言,在人们的娱乐性阅读中,文学作品首当其冲,是阅读的“准入”材料。不读文学作品的群体,恐怕更不会读历史、哲学和法学著作。至于网上阅读,文字普遍比较简单,文章也比较短。网上读者的注意集中时间明显比书籍读者要短,几乎没有像连续几个小时读小说那样长时间的网上阅读。久而久之地泡在网上,阅读就会退化。最近美国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在最流行的网站之一MySpace上交了一个“男朋友”,两人一下子打得火热;可惜几天后就吵起来,最后女孩子竟愤然自杀。而她自杀后人们才发现:她那个男朋友根本不存在,是别人虚拟的网络游戏。此案震动了美国,并不仅仅是因为其离奇,而是因为整整一代人都在MySpace、Facebook或者Youtube这样的网站上长大。这种网络活动往往使他们头脑简单、精神锁闭、情绪无常、心理压抑,极端者就如同这位可怜的少女一样,丧失了正常的社会功能。如今青少年对网络比对电视更着迷。这样的网上活动,其实是互动性的游戏,语言不外是几句日常的问候,超不出口语范畴,和阅读文学作品无法同日而语。另外,现实中人际关系总是不完美的,甚至单调沉闷的,需要许多耐心。青少年正处于学习面对这种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的阶段。文学作品,常常描写人在现实中的挣扎,帮助青少年思索,促进他们的成长。从历史上看,文学的出现,也确实创造了公共意识,鼓励人们参与生活和社会。网络则恰恰相反,它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一个逃避生活的渠道,使他们放弃解决现实中种种问题的责任,丧失了基本的耐心:一旦日子过腻了,就上网沉溺于幻想中更浪漫的人际关系中,和真实的社会隔离。这也恰恰证明了Timothy Shanahan自己的理论:缺乏足够的阅读,使人们脱离社会,变得灵魂孤寂。更不用说,在如今的美国大学,Facebook这样的网络社会已经成为校园生活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乃至Facebook一旦因为技术故障停运一天,许多学生就感到自己无法正常生活。这种对网络的热情自然会冲击读书的兴趣。
对照一下中国不久前关于读书率下降的调查,阅读衰退也许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互联网一方面壮大了知识经济,一方面又创造了更难以适应这一知识经济的半文盲阶层。大学生则是这一半文盲阶层里成长最快的群体之一。这不仅会降低新一代的谋生技能,而且可能使他们放弃社会责任,变得怪癖孤寂,滋生反社会的行为。这样的趋势如果发展下去,将会在经济转型中产生更多的输家,加深愈演愈烈的贫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