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百年与武汉城市圈建设

2009-09-19 05:36郭国辉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7期
关键词:荷兰

郭国辉

摘要:被誉为17世纪“最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荷兰,其贸易实力在17世纪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本文从荷兰的探索国家出路、贸易货源优势、贸易运作模式、资金供给及企业家的精神五个方面,探究了荷兰是如何将其贸易推向全球性的。最后分析得出荷兰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其商业贸易的强大,是其推行了“贸易立国”政策。通过与荷兰的对比,我们提出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荷兰;商业贸易;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又称“8+1”,即以武汉为中心,将1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市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经济发展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一体化格局,使这里成为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担当起中部崛起的龙头。

荷兰国土面积4.15万平方千米,人口1600万。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5.78万平方千米,人口3056.2万;荷兰濒临大西洋,交通便利。武汉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京广线、京九线、京珠高速公路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等贯穿其中, 是国家的九大物流中心之一;荷兰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武汉有众多高校为依托,拥有科学机构650 多个,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教育、科技中心;荷兰是“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的国家”,是当时的世界经济霸主,享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湖北汉口曾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直到民国时期,武汉的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上海,位于全国第二。但是近代以来武汉却严重的落后了,其原因在哪里?我们就以荷兰为例探索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出路。

1荷兰商业霸主地位形成的原因分析

1.1探索国家出路

没有一个国家从开始就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他们需要经过尝试和探索。荷兰也是一样,它并不知道自己发展商业贸易就能成为世界霸主,但是荷兰的自然条件让荷兰人明白了商业贸易是其出路。

一方面,荷兰幅员狭小,土地贫瘠,其土地不适宜农作物的耕作,正是由于荷兰不可能像其它的国家那样大规模的发展农业,它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或者将土地转向更有效益的作物种植。荷兰正是采用的生产经济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案。与欧洲其他地方相比,荷兰农民生产者在更早的时期就能在各种各样的经济作物的生产中进行专业化,他们受益于农场规模及高产量的干草、苜蓿、燕麦、亚麻、油菜、蛇麻草、烟草等作物,同时豆类和植物茎块、球茎植物和花也成为有效的农艺产品。这就为荷兰进行商业贸易准备了条件。

另一方面,荷兰濒临北海,海上交通便利,同时荷兰位于欧洲交通线的中间位置,是连接南北欧的航线的中转站,像从北海出发过斯考经丹麦海峡到达波罗的海的这条航线就将荷兰与北欧连接了起来。当荷兰国内贸易不活跃时,荷兰就积极开发外部资源,进行外部贸易。这样就形成了荷兰转口贸易。刚开始荷兰人一方面利用海上航线将自己的经济作物销售出去,另一方面将波罗的海的谷物引进来以供给本国食用和发展国内酿造业。从这以后,荷兰开始了商业贸易的征程,并从此筑造了贸易帝国。

1.2商业贸易的货源优势

荷兰贸易的货源主要包括国内货源和国外货源两个部分。国内货源是指荷兰出口的物品,主要包括荷兰领先的捕鱼业;国外货源是荷兰所进行的转口贸易即荷兰从波罗的海进口的谷物等。

1.2.1捕鱼业及鱼类货源优势

荷兰濒临大西洋,形成了天然的捕鱼条件,但这种条件在英格兰、苏格兰等国家同样具有,那么荷兰的捕鱼业领先于欧洲并且其贸易量很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荷兰人实现了资本成本低、人力成本低、捕捞工具成本低的三低。荷兰获取资本的渠道极为顺畅,利息率也较低,因此荷兰在渔业上的资本支出要比英格兰、苏格兰及其他沿海渔民高出许多;同时荷兰共和国实行自由的移民政策,迁进荷兰的外国人大都成为荷兰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成本比较低;实现荷兰捕鱼业成本降低的第三个因素是荷兰强大的、低成本的造船业的支撑。不仅因为荷兰原料---木材、柏油、乳胶甚至是桅杆成本很低,而且也由于荷兰人在造船工艺上的不断革新以降低成本。

其次,荷兰的捕鱼业形成了规模经营,具有规模经济效益。17世纪上半叶,荷兰共有1500条渔船,12000名渔民从事此行业,每次可获得30万桶鱼,不可谓规模不大。规模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营成本,也是荷兰相对于其它国家的捕捞优势。

最后,荷兰人注重鱼类的质量,并有严格的审查机构。荷兰渔业的成功更重要的在于其注重质量。鲱鱼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严格的管理措施,这里的鲱鱼捕捞业受到了高层组织的严格监督。质量就是优势,荷兰所捕捞的鱼在质量上的保证是其它国家所不具备的。

1.2.2谷物贸易的货源优势

波罗的海地区盛产谷物,并以谷物为主要的出口物品。这些谷物经荷兰出口到西欧和南欧,处于这些航线的中转位置的荷兰就有利可图。因此在运输谷物上荷兰比南欧的任何国家都有优势,荷兰理所当然的控制了这些谷物贸易路线。有尼.邦和纳德.考斯特的统计数据表明:1497-1660年的海峡贸易60%的商品来自荷兰,其中76.5%的黑麦和77.5%小麦;1661-1783年的海峡贸易33.5%的商品来自荷兰,其中71%的黑麦和70%的小麦。由此可以推断,荷兰人一直占有着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核心地位。阿姆斯特丹实际上成为了欧洲重要的谷物贸易市场,它在17世纪、18世纪决定着欧洲的谷物价格。除了地理优势以外,荷兰有领先的造船业和航海业支撑其谷物贸易。荷兰成本低廉的船舶和巨大的吨位是其它国家所无法达到的,综上所述,荷兰具有谷物贸易的货源优势。

1.3商业贸易的运作模式及优势

荷兰人通过远洋航行往返运输实现贸易优势。

首先,荷兰人在船舶设计上努力以降低运输成本。荷兰人通过设计新的船舶样式而增加装运量和降低船舶的港口收费。1570年, 荷兰生产出一种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商船, 俗称“大肚船”,船身结实,两侧隆起,略呈圆形,载重量大而吃水浅。这种船能够装载更多的货物而且因为船面设计较小而付出较少的港口费,这是荷兰运输的一大优势。

其次,荷兰实行往返贸易以降低运输成本,即荷兰不仅往的时候装运货物而且返的时候也装运货物。比如,荷兰将瑞典的铜运到南欧返程时,不是空船而返,而是将从亚洲运至南欧的香料运回北欧销售,这样荷兰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获得了额外的利润。

再次,荷兰为商人在货币汇兑上提供便利。随着荷兰贸易的世界性发展,荷兰汇兑银行的外汇汇兑功能给国际范围的商人提供有质量保证的贸易金属货币。这样就为外国商人在荷兰或荷兰商人在外国的贸易提供了便利,货币的自由兑换是荷兰贸易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一个优势,有力的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国际化发展。

最后,荷兰汇兑银行在票据交换领域和国际结算领域为商人提供便利。所有价值超过600盾的票据都必须在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结算的规定促进了大部分商人在这里开设账户,所有重要的交易都可以通过转账实现结算,并且国际商业贸易也越来越多的用阿姆斯特丹银行的票据进行支付。这样就促进了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

1.4商业贸易的资金供给及优势

荷兰富有效益的农业和将贸易范围推向全世界的工商业,给荷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就促进了荷兰现代意义的银行的产生,全面推进金融业的繁荣,为荷兰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本基础。

荷兰汇兑银行对贸易的贡献在于提供货币信贷,它同成立于1614年的阿姆斯特丹范里宁银行一起,向荷兰各省、荷兰东印度公司和市库提供充足的贷款。如荷兰东印度公司经常接受大量的垫付款以装备其舰队。这些大量的贷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贸易的顺利进行,促进了贸易规模的扩大。

从17世纪开始,阿姆斯特丹就有了比较正规的证券业,它们从事政府公债的买卖或为企业的发展发行债券。比如,东印度公司于1621年在市场上发行债券,从1698年开始,东印度公司有规律的发行长期债券。不仅如此,阿姆斯特丹商人银行家还成为外债发行方面的专家,如果某个欧洲国家要筹集长期信贷资金,他们邀请荷兰金融公司作为其“承销人”,阿姆斯特丹著名银行的通力合作不仅增加了人们对公债的信心,而且确保了发行的成功率和降低发行成本。像这样完善的金融体系在其它国家还没有实现。因此荷兰完善的金融体系也就成为其商业贸易资金供给的独特优势。

1.5商业贸易的企业家精神

荷兰企业家的努力是阿姆斯特丹商业中心成功的重要基础。荷兰企业家的奋斗精神激发了欧洲激烈的竞争,同时荷兰人乐于填充其他国家在投资中的空缺,荷兰17世纪的短期资本是满足伦敦投资市场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630年,科尼利厄斯.温谬顿邀请了18位荷兰企业家联合参与了特菲尔德.蔡斯的排水工程;在瑞典,荷兰企业家是瑞典经济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与政府的金融联系,它们在铁、铜、沥青、船舶行业的生产中都有自己的业务。

荷兰在自然资源上异常贫乏,因此商人就利用他们的地理位置发展商业,企业家将贸易者、渔夫和水手所掌握的捕鱼技术,扩展到有效的和成本低廉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上;凭借着领先的航海技术和无可匹敌的远距离商业知识,他们把欧洲南北方贸易这条利润最丰厚的航线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即使国内的原料不足以让其发展工业,荷兰可以加工来自其他国家的原料和半成品以获取丰厚的利润。

正是由于荷兰企业家的奋斗精神和冒险精神,才使得荷兰在做好国内贸易的同时及时的将目光伸向国外,将国外贸易也部分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纵观荷兰17世纪的百年历史,荷兰一步步走向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就是其实行 “贸易立国”政策,荷兰其实就是依托其商业贸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并将商业贸易经营到了极致,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强国。这些因素的探索对武汉城市圈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2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2.1武汉城市圈的现状

第一,在金融支持上,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信贷权限逐渐向市级银行转移,而地市级银行一般只办理个人信贷、住房信贷,对企业信贷支持较少,同时,企业信贷的条件要求较高,贷款门槛很高, 这样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被排除在信贷支持对象以外,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不利于武汉城市圈整体经济的发展。这就与17世纪荷兰强大的金融支持有一定差距。

第二,科教资源的也存在问题,其缺少将科教资源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同时科教资源在城市圈9市之间分布不均。武汉城市圈人才资源总体实力较强,但存在科技人才结构与分布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武汉城市圈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武汉,其它8个市的人才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武汉人才密度高,8市人才密度低,武汉高学历人才的比例高,8市高学历人才的比例低,不利于武汉城市圈的协调发展。

第三,圈域内产业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重复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顽症,圈域内城市产业结构差异不甚明显、优势产业不强大、地方经济特色不鲜明、城市之间产业合作不多、同类产业竞争激烈。结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汉城市圈的各类产业不是以一个整体出现,难以形成合力。

在这样的现状下制约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因素在哪里呢?

首先,制约湖北经济发展的是思想观念不开放,思想观念不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远大于其他制约。这种思想制约具体表现为政治意识过浓,观念保守,制度执行力不强。人们崇权鄙商,追求社会威望和政治权力,这与17世纪的荷兰商人具有的奋斗、开放精神差距明显。

其次,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过强。在改革之初,这种干预能力推动了武汉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在获取市场信息方面的缺陷等,政府继续操控经济、插手企业,这样就不能使经济按内在规律运行,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比17世纪荷兰政府的无作为和实施自由的商业政策落后了许多。

再次,缺乏有效的区域创新环境,缺乏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对于武汉城市圈而言,缺少大企业和有魄力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对城市圈经济而言,没有高效的政府就不能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影响到其投资吸引的力度。而17世纪荷兰商人的企业家精神在促进荷兰的国内外贸易方面都很成功。

最后,城市圈内有些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武汉是九省通衢,但是周边城市的交通却与武汉有较大差距,如仙桃等城市还没建成火车站,这都会给经济造成一定的困扰,不利于城乡之间的沟通。

2.2荷兰百年崛起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启示

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发展一体化的技术市场。17世纪荷兰商业帝国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人的努力和企业家的创新,商人无论是在造船业、纺织业还是在金融业的成功都说明了这一点。荷兰人发明的“大肚船”;发明的机械纺织机都处于领先水平。我们在这种强政府弱社会下,企业家更多的需要能转变保守思想观念,加快建设区域性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武汉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推动科技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促进科技成果转让及城市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其次,应该优化产业结构,17世纪的荷兰农业就进行了专业化生产,及时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荷兰当时的工商业和金融业走在世界的前列。而武汉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大武汉经济圈的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有明显的优化,但我们还需要继续完善武汉经济圈产业结构。

再次,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建设和完善资本市场。着力培育武汉城市经济圈一体化的投资公司、商业银行、股份公司,开展跨区融资业务,并向城市经济圈内的企业、个人提供金融服务;17世纪荷兰的发达的金融业为荷兰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极大地促进了荷兰商业贸易的发展。

最后,应该弱化政府在商业中的地位,17世纪的荷兰贸易之所以在世界的前列,其中政府的无作为是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对阿姆斯特丹市场的态度在16和17世纪是消极的,荷兰政府实行的是自由的商业政策。而武汉城市圈目前的企业大部分还是国有企业,这样政府不可避免的在其中发挥了一些作用,这就违背了自由贸易的重要发展原则。

在政府的干预下,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引进发展与自我发展相结合,为企业提供一个完善的资本和金融市场,促进武汉城市圈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E.E.里奇等著.剑桥欧洲经济史[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卫群等.17-18世纪荷兰经济兴衰原因分析[J].经济与法,2008(6).

[3]苏威.简论十七世纪荷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11).

[4]张淑贤.对荷兰经济的再认识[J].长春师院学报,1994(4).

猜你喜欢
荷兰
凡·高
2018荷兰数学奥林匹克(初中)
在荷兰骑自行车
几乎无所不能的“银彩” 荷兰Siltech的故事
尚赫 奔跑在荷兰
骑行荷兰羊角村
最有温度的荷兰“失忆小镇”
嘤嘤旅行去 荷兰版
荷兰医保独树一帜
荷兰新《水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