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兴
中图分类号:6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620155-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一标准的提出,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抛开传统的教学思路,避免过度的只关注文本主题,却淡化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而应该采用焕然一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去体味祖国精湛的语言文字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从而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陶冶其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一、通过文本发现美,激发审美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来歌颂美与真,批判丑与假,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中,我们要从语言入手,反复阅读课文,使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再如我们欣赏《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要通过朗读去感受壮美的景色,去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设置的问题常常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例如,读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在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那段,这时的读者定然会想象出一副动人的背影图,心弦也自然会丝丝啜泣般的颤动,这也是作者笔下造型的神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注重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化静为动,变平面为立体,变抽象为直观,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作者笔下的“神韵”感染、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其获得审美愉悦。
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审美情感
(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美
课堂教学中,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设计精当的导语,则能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审美状态。例如在学习《春》时,我就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古典诗词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祖国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春天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让我们领略到初春的欣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带我们走进江南明媚的春光……春天,给我们带来绿色:春天给我们带来生机:春天,给我们带来希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去体验一下春的美妙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情感马上被调动起来,一下子就进入了“欣赏美丽春天”的审美状态之中,使他们初步认识到了这就是美。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美
应该说,收入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定主旨,那些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段或语句,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段议论,使我们领会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段,抒发了作者娱情山水、派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就一定会领悟为什么古仁人之“忧”“乐”;为什么太守之“乐其乐”与“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有着决然不同的情怀。这些充溢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净化其心灵。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示美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是罗丹最著名的名言。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
笔者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时开设了“唐诗宋词鉴赏”课,一开始学生只热衷与朗诵,也较有感情,还有些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又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结果,学生制成的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就这样,在实践中,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非常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师还可以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随笔随感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三言两语,可以长篇大论,把情注于笔端,抒写自己的情感,同样也能使学生在把玩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
需要说明的是,审美情感的经验非与生俱来,应从无到有地积累,并适时加以引导和鼓励。初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续。在课堂上,审美的关键就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大胆而有创造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尽情飞扬。
三、走向社会大课堂,提高审美能力
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是学生学习的好地方,社会更是一个大课堂,与学校相比它更广阔,内容更丰富,可极大的拓宽审美教育的活动空间。那里有名山大川,草木花鸟等朴实的天然因素,也有活生生的简单而复杂的人文因素,课本上的真假美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影。鲜活的入物、生动的事迹,耳闻目睹,可感可叹,可喜可忧。在学生自己走向社会大课堂时,他们自己会靠自己的审美经验去辨别,什么崇高,什么丑陋,是非自然分明。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感知社会人生也是美育的一种方式,机关、工厂、城市的公园、农村的田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美有丑,有真有假,我们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快的更直接的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会更好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我们既要把审美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等结合起来进行,又要遵循审美教育的特殊规律。以文本为基础,立足课堂,同时还要走向社会,适时的有计划的进行审美教育。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的放矢的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