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性知识视野的会计案例教学探讨

2009-09-18 06:02马建军
职业·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隐性案例能力

马建军

有效地运用隐性知识,能够提高会计案例教学的效果。本文基于隐性知识视野,论证会计案例教学将有利于增强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同时提出案例教学的目标与方式。

一、隐性知识与案例教学

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Polanyi)首次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知识形态分类。他认为,在一个人所知道、所意识到的东西与所表达的东西之间隐含着未编码的知识,这些知识尚未通过语言或其他形式加以表述。有的学者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言语来解释的,而只能被演示证明其存在,学习这种技能唯一的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因此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不是显性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隐性知识的外显和共享。通过心理学家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发现,智商高、学业成绩优秀的人并不一定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很大的成功。成功的管理者大都認为有效的管理来自于正式学业之外的知识,不是靠直接教授与机械记忆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而是靠非正式的,在工作中通过实践、观察获得的知识,即成功与隐性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

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案例通常以真实的会计事例或某种假设的合理情形为背景,引导学生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通过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有效的思维方式。会计案例教学的案例分析通常包括三个环节:情景再现、事实分析、理论提炼。会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与隐性知识的特征可以实现良好的结合,通过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提高会计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隐性知识的特征与重要性

隐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学习、积累与创新的过程,是不同知识主体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交互过程。主体从外部各类知识主体或知识库中筛选、吸收、积累自身所需的知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激活相关知识,提炼出大量存储于主体脑海中的隐性知识。

1.隐性知识的特征

(1)抽象性。隐性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这是隐性知识的本质特征。

(2)非公共性。隐性知识是一种连知识拥有者和使用者都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3)非理性。人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获得显性知识,隐性则是通过身体感官、直觉或领悟获得,与逻辑推理无直接关系。

(4)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紧密联系,依托特定情境而存在,是对特定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

(5)稳定性。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且一旦形成难以对其进行改造。

2.隐形知识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领域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显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隐性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转化。由此造就一批“缺乏创新能力”的考试高手,他们在考试中无所不能,在实践问题面前却无从下手,根本原因在于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缺乏对隐性知识的把握。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强调隐性知识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知识,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三、会计案例教学的目标

会计案例教学作为学习隐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应体现如下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会计是一门涉及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多个课程,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但一般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多是零散的、抽象的、空洞的,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另外,会计课程教材的编写也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很少涉及案例分析,这就使会计课程的教与学都变得枯燥无味,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是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形象直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再辅之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隐性知识的传播奠定基础。

2.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学以致用

毫无疑问,教学是为实际运用服务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学生毕业后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会计工作。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较早接触到来源于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典型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分析、讨论、总结、延伸,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和实际动手的能力,通过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为其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专业胜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会计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二是创造性地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三是人际关系能力,即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案例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熟悉法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坚持准则,是会计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财务造假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防线失守所致。将这些教训极为深刻的会计案例寓于会计教学之中,必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警示教育。

四、有效运用隐性知识提高会计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讨论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并在案例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实现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案例导入法

在刚上课时,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案例、创设会计情景、提出问题,这样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从而处于一种最佳的求知心理状态。

2.案例例证法

案例例证法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为了释义、解惑、说理,引用有关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以求获得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必须明确案例只是作为佐证,不能让案例“喧宾夺主”,取代教学内容的讲授。

3.案例讨论法

是由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理解上的疑点提出恰当的案例,通过学生之间以及师生间的共同讨论,获得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采用该法,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既获得专业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4.案例结尾法

指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为承前启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衔接上、下课的教学内容而采取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回味、反思,而且能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主动将隐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5.案例练习法

此法是指在课后作业及各种考试中,根据会计教材重、难点和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精心设计案例题,以巩固深化隐性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一种方法。

在会计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信息,通过创设适当的情景,运用有效的策略,使依附于个人经验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得以共享,是提高会计案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高级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隐性案例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