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飞
在当今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新世纪,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音乐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课程,也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许多情况下,音乐是群体性的活动,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节奏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使学生在这些抽象的音符中获取快乐,而非死记硬背呢?笔者认为,不能让学生用“读”这种枯燥的方式,而应从创作的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用卡片的形式出示一条老师编创的节奏,让学生每人编创一条节奏。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卡片的顺序加以改变,又创造出了多种新的节奏。例如,把××,×,×—,分别写在几张卡片上,由部分同学手持卡片在讲台上任意变换位置,座位上的同学根据排列顺序把节奏拍出来。在组合中,随时总结,如较长的音排在最后,给人以稳定的结束感;而有的学生不这样连接,虽然与老师的引导不同,但是老師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只要符合艺术规律,就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指出他这种连接的特点,并通过同学们手拍节奏,鼓励大家大胆思维。
每一首歌在教唱之前,首先训练的是节奏,在文中找出主要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熟练掌握。例如,儿歌《摇篮》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是一个难点。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根据文中的内容加以变化,让学生结合全文,把不同的节奏型加在里面,完整地读出并打出全文的节奏;再根据节奏填词朗诵,在朗诵中尽量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学完后,让学生根据节奏添上自己喜欢的词或用原来的歌词换成不同的节奏再读。这样,学生在学唱歌曲时,就会很容易掌握其中的节奏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同的变换中学会了创新。
二、在音乐感受及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的外部表现。它是知识量的积累,是在一定创新意识的内在思想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一定的实际创造能力。所以,创新能力是在实际生活中,借助创新意识的指导,经过实践锻炼而成的。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于是,笔者在讲授音的高低时,让学生通过声音判断得出结论。例如,用牛叫的声音和鸟叫的声音作对比,让学生模仿判断哪一种声音高,哪一种声音低。一开始学生总误认为大而浑厚的声音高,细而明亮的声音低。笔者通过用琴引导大家模唱,让他们认识到,低音能唱出声来,高音则唱不上去。这样,学生就对高低音有了新的认识,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取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三、在歌曲的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要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必须注意教法的新颖性、多样性。在音乐课中,以表演展现情境,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阶段,运动是他们的特长,在运动中获取知识,效果会更好。例如,加入一些歌表演,启发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即兴创编动作,然后进行纠正。在儿歌《大鹿》一课中,笔者就采取了这种方法。歌词大意是:大鹿站在房子里向窗外看,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小兔焦急地跑来敲门,大鹿把小兔让进房子共渡难关。学生熟练掌握歌词后,让他们加上自己的想象,自愿结组,根据歌词的内容进行歌表演,其他同学则为表演的同学伴唱、伴奏。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们把文中小动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歌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学生在演与看的过程中,对歌曲的情绪、演唱时的感情处理有了最深刻的直观了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增添了友谊,锻炼了自身的编创能力。
除此之外,在综合能力上也要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唱时充分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尽量脱离单一的学习环境,增加学习兴趣,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