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利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使其具备服务社会的谋生手段。但是,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说,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败的教育。所以,高职院校毕业生除具备专业技能外,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通过理性与信念的追溯,使之获得立于身、立于家、立于国、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道理,在把握人生的真谛和享受人的尊严中,感悟人生的胜境。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造成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遇到困难或挫折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上述现象充分暴露出在高职院校中的人文教育力度不够,使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应变能力等等。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在科学文化、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及艺术修养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就必须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二、职业教育必须与人文素质教育互相渗透
人文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相比,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体系,并且是相互渗透、合二为一的。高职院校应注重职业教育的人文性,除应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使学生具备远大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具备竞争和团队意识;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具备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具备开拓意识,乐于奉献的意识。这样就能去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人文教育更多体现情感、意志、直觉及综合的非理性方面;而技术教育则体现出认知、分析、逻辑和思辨的理性方面。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注重从智能、情感、道德及行为与和谐的育人功能上来考虑,才能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人是环境的产物,没有什么比潜移默化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启迪心智、厚德重技、探索创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上下做出了很多努力。在教职工中加强精神文明、职业道德的建设,用高尚文明的精神风貌面对学生、感染学生。对学生加强文明卫生的管理,要求学生在课堂、实习场地、宿舍、食堂都要讲卫生,讲文明。鉴于学校图书馆中缺乏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书籍的现状,学院增加了投入,购买了相当数量的文、史、哲和艺术类等人文学科的图书,受到师生广泛的欢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象棋比赛等,使学生发挥潜能、建立自信,培养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情,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的氛围。用美好的环境、美好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
四、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而这些方面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十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比较肤浅,缺乏感染力,而且会使人文教育活动徒具形式。所以,高职院校应吸收一批年轻有为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在加强人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使其善于在理论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五、开好人文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在注重人文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選准课程。人文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院校学生的实际,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及发展。例如,“美学艺术篇”、“公共关系学”、“创造心理学”、“心理健康”等课程,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大有益处。同时,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信,学会与人相处,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创造意识,挖掘自身的潜能。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