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灵芝
从技术科长到职校校长,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他成功地将两者完美融合: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企业与学校的融合,专业与职业的融合,使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复合型职业学校校长。
近日,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大楼及人行天桥竣工,总投资约1000余万元。这是该校自2006年由黄岩职业中专和黄岩工业技工学校合并之后,在规模化、现代化、科学化办学的發展里程中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学校师生在欢呼雀跃的同时,把敬佩而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校长张贤康,因为是他为了能让学生有个真正训练技术的场所,不顾一切阻力,四处筹集资金建设了实训大楼。也是他,在学校走上正轨之后,筹建成立黄岩职教集团,引进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在该校落户等,这位技术科长出身的校长本人和学校屡获殊荣。
成功转型:从技术科长到职校校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急剧增加,技工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1990年黄岩工业技工学校成立,急需各类专业教师,当时身为某国企技术科科长的张贤康毅然加入了教师的队伍。从国企中层干部到技校普通教师,这在很多人眼中难以理解的转行,在张贤康看来却是顺理成章:“我是搞技术出身的,对画图很在行,到学校教年轻人学习技术,让更多人拥有一技之长,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面对刚刚创办的技工学校“二十几个教师,五亩地的校园面积,两百来个学生”的艰苦环境,张贤康没有退缩。他在从事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工作,很庆幸自己有10年国企工作的背景,这让他对企业情况很了解,也对自己的技术充满信心。“在企业的时候,我主持建设过几个大项目,包括国家级项目验收、生产许可证验收、ISO9000验收等等。记得那时国家验收组到厂里验收,看到我操作机器之后就说‘跑遍全中国,在同类企业的中层干部中,技术、管理这么全面突出的人,你还是第一个,这应该是对我一个蛮高的评价。”成功的法则是相通的,优秀的品质到哪里都能展现,在企业张贤康是技术精英,在学校他更是一名教学新秀。凭着勤奋执着,1995年,由于教学出色,张贤康被提拔为副校长主持校务工作,与当时兼任校长的工业局副局长一起,在五亩地上使办学规模从原来的200来人增加到1250多人。2000年,张贤康赴任黄岩工业技工学校校长一职,实现了从技术科长到职校校长的成功转型。
爱心责任:临“并”受命,挑战自我
爱心和责任心是师德内涵中的核心元素。从企业的技术钻研到技校的教学工作,张贤康的初衷是“到学校教年轻人学习技术,让更多人拥有一技之长”。爱心和责任编织的美好心愿鞭策着张贤康在教学事业中锐意进取,2006年,黄岩职业中专和黄岩工业技工学校合并为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时任黄岩工业技工学校校长的张贤康义不容辞地掌起了两校合并后的大舵。
作为两校合并后的首任校长,张贤康深深地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实现办学的规模经济,提高办学的广度、深度和管理绩效,提高其竞争力和对生源的吸引力,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服务。他学习和借鉴国际发达国家院校合并以及企业重组并购的相关经验,针对合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学科壁垒、校区分散、文化冲突等问题,知难而上,以人为本、精细操作,熔铸办学理念,统筹战略规划,实施整合管理,再造组织结构,理顺学校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本着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的精神,充分发挥各位领导干部的优势和特长,张贤康在两校原有领导层的基础上组建并打造了一支为“学校、荣誉、责任”而努力的中层领导团队提高执行力和凝聚力,顺利地使两校合并后的发展走上正轨,为学校赢得了众多殊荣。
市场意识:从升试导向到就业导向
张贤康一直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前几年学校重视高考和代考代招,连续7年上线人数稳居台州第一。但这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听取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技能教学”的办学方针之后,以张贤康为核心的校领导班子树立了强烈的市场意识,转变了办学理念,这就是“从升试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
张贤康紧密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技术、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等在内的十个特色专业,力求“凸显数控模具专业特色,立足台州,面向长三角,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满足劳动用工需求”。在专业教学中调整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主动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整个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由学校与企业协商制订,按企业需求进行课程的调整并通过职前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结合用人单位的“订单式”培养,该校与相关企业联合,分别组建了“宏鑫锻造”、“陶氏模具”、“双鸽制药”、“广天机电”等企业冠名班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教人用人的零对接。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很快成为了黄岩区职教示范基地建设的龙头学校。
与时俱进: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张贤康时刻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当时塑料模具等行业是黄岩区的支柱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少企业引进了变频节能设备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器,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张贤康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个发展趋势,为了能够培养符合当时市场需求的高级技能人才,在张贤康的发起和组织下, 2007年6月,黄岩职业教育集团在黄岩第一职校成立。集团以该校为龙头,以工商联合会、行业协会为纽带,黄岩市48家相关企业联合参与,行业和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撑服务,集中相关教育资源,培养行业所需人才。这些都是张贤康经过无数次的“上协会、下企业、跑现场”的努力而得来的。张贤康也一直要求专业课老师下企业,了解企业,了解行业,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下企业感受很深,了解企业的最新信息和动态,上课就言之有物;了解企业需要怎样的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能更有针对性。
借力合作:建立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高级人才培训中心
张贤康在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也时刻不忘学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黄岩是中国模具产业升级示范基地,现有模具企业2000多家,上规模的有140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行业产值接近100个亿,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中高级技术人员却只有200多名,模具高级人才缺口很大。张贤康极具远见地看到了这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模具千变万化,从而也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光靠教学和模拟训练根本无法吃透模具制作行业的精髓。意识到这一点后,张贤康就积极斡旋, 终于在2008年1月22日,使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高级人才培训中心正式落户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这是协会在全国设立的第62家高级人才培训中心。这让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在模具领域又一次占了先机,因为它是台州首个设立模具人才培训基地的学校,通过与模具工业协会合作,能够培养模具领域的专业人才。
对于培训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张贤康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他认为:鉴于黄岩模具行业的发展现状,培训中心将以“专业、务实、创新、领先”的培训理念,开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培训中心也将紧跟模具企业观念更新和机制创新的改革步伐,培养优秀的模具技术人才,为黄岩模具产业升级、提高黄岩模具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而且在今后,该中心不仅招收应届技校学生,同时也会更多地吸纳来自生产一线的模具专业人士,并由国家模具研究所、华东科技大学等机构和院校派专家、教授进行辅导,为黄岩打造国家级先进模具制造基地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国际视野:引进国外先进导生制人才培养模式
张贤康有着前瞻的教育观念和敏锐的教育发展触角,善于兼纳中西方教育文化,学习和大胆尝试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对欧洲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的“导生制”人才培养模式,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能够将它运用到中国职教模式中的,却恐怕寥寥无几。而张贤康就是其中一人,他的胆识和智慧确实让人佩服。
“导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形式是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再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手。张贤康认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导生在教师的个别指导和组织下,学“精”学“深”,然后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技能水平、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均可得到多重的锻炼。所以,本着让优秀的學生更优秀的精神,张贤康在教学会议中阐述了实行这一教学模式的想法,立即得到学校教师的支持,于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导生制”教学方法的大讨论。学校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报名、选拔程序组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导生,并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精心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从而成为一流的技能人才。
职校姓“职”:要做复合型校长
从技术工作到教育事业,张贤康不但完美地完成了这种过渡,并且将这种过渡中的承和关系发挥到了极致。已经在职业教育岗位上工作20年的张贤康很庆幸自己曾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10年的企业工作经历让他对企业情况,对生产、技术、质量等,特别是对企业需要怎样的人、学校要培养怎样的人都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之后,张贤康充分地将他对企业用人标准、规格以及过程要素的了解融到在教学实施和师资管理工作中,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这个社会中更具竞争力。同时,张贤康致力于成为复合型的领导者,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管理学、经济学、领导学、营销学、网络技术等新领域新知识。在和他对话过程中,他说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非常深刻——“教师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人做明天的事”。在张贤康眼中,学校和人一样,也是有脾气的,职业学校有职业学校的脾气,普通教育也有普通教育的脾气,普通教育的领导应该是学术型加管理型,而职业学校校长则应该是复合型的,因为其培养的学生性质决定其必须具备职业的性质,职业学校姓“职”,技能培养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最主要的特征,所以职业学校校长还需具备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这方面的社会活动能力,需要的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未来:职业教育是希望教育
张贤康给记者讲述了这样的一个经历:一次出国考察,他在德国企业看到当地工人生产的老虎钳、螺丝刀等工具,尽管形状差不多,但品质却比中国工人生产的同样产品高很多。这让张贤康意识到,就算是同样的设备,通过不同的人来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可能不一样,这实际上就是技术工人在技术上有着差别。发达国家很重视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张贤康认为他们在职业教育中走过的路也是我们正在走或即将要走的路,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工人技术培养的重视;而且中国要成为先进制造业中心,无疑需要大量技能人才,国家也逐渐在出台一些发展技能人才的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会越来越被大众接受。谈起职业教育的未来,张贤康坦言充满信心,“职业教育是希望教育,其中有苦有累也有困惑,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这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相信只要努力付出,实实在在干,最终总能做出一定的成绩。苦尽甘来,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