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09-09-18 09:50王家群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

王家群

[摘要]社会发展、进步,依靠科学技术;科学发展依靠教育。由于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教育教师角色农村独特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610153-01

一、当代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生源严重不足。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逐步深入,农村小学生数正逐年减少,一些乡村教学点或自然村的小学分校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许多到外地打工的家长把孩子带到外地就读,有的千方百计送孩子到集镇、县城教学质量好的地方入学,造成生源流失日益严重。学生人数太小的学校难以合理配置师资,不能保证正常开展各种规范有序的教学活动,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生源不足,有些农村小学,特别是乡村教学点只有开复式班,给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孩子们的听课时间就大打了折扣,且两个年级之间相互干扰,孩子们无法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因此复式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实行“撤校并班”后,有的村落已不再设学校,山里的孩子往往要步行到离家十几里外的学校去上学,小小年纪便要在学校寄餐或寄宿,而且大部分农村小学的住宿条件较差,学生的安全以及家长的负担成为一个新问题。

(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陈旧。农村小学的校舍大多建于解放前,危房较多,且教学设施非常陈旧。由于教师队伍庞大,国家取消了教育附加费的收取,给地方财政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争取国债投资,地方财政也克服经济困难,千方百计挤出经费,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公路沿线的农村小学大多建了新教学楼,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改善。有些学校虽然盖起了新校舍,但师生所用的桌椅设施仍然是上世纪70年代留下来的,新旧相映,显得极不协调。而政府、学校都没有能力增加太多的投入,有些学校近几年没有添置如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机、投影机、电脑等更是孩子们无法想像的奢侈品,在农村小学几乎找不到手风琴、电子琴等音乐器材。

(三)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农村学校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再者,由于学生数量少,有些乡村小学教师人数仅三五个、六七个不等,一名教师包一个年级、两个年级,学生的全部学科,包括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图画、自然,都由这名教师“包干”。有些乡村小学只开语文、数学等主课,体育课就算开了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到校园里溜溜玩玩,只要不打架就行。音乐、图画、自然、社会等课程就只发课本给学生,根本就不上。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师生对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触少,对一些新的观念、理论、知识的接收少,导致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知识老化,教学还固守着传统、僵化的老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效果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盘的提高。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校长或学校负责人,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专长,学生没有特长。

二、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本,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办不成高水平的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督促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多学知识,增长才干,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二)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四)重视“特色教育”与“教育特色”。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改变“千校一面”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选用有创新意识、有冲劲的教师提任校长或学校负责人,扩大其办学自主权,奖励办学有特色、学校有起色的校长,激发校长办学热情。

三、结束语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学校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学校推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新农村 新一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