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贺飞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普遍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走进今天的课堂看课,Flash动画、三维模型、背景视频等常以多媒体大屏幕形式展现出来,毋庸置疑,这种图、文、声并茂调动视、听、触多种感官的手段在模拟反应原理,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和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工作,亲临课堂看课,发现由于教师自身理念或技术水平的问题,在多媒体运用上还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为此,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谈一下媒体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引用动画不能忽视学生亲历过程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根据初中化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版本的教材都设计并安排一定数量的探究内容,探究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部分教师出于短时高效的应试目的,把一些本该动手探究的实验仅仅用播放Flash动画来代替,不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可否认,一些化学中带有危险性的破坏性实验和一些微观方面的内容用动画形式播放出来,能起到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效果,但对于那些本该动手操作的实验,其设计本身就有让学生亲历过程的目的,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实验现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动手实验还可有机会发现意外的惊喜。既使同一个实验,因操作方法不同,也可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比如因浓度或药品用量不同,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颜色。如果一概用动画代替操作,就会使学生失去这种意外的发现。“经历过才会明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是每个人都知晓的道理,重复次数再多的演示也只能是把别人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诚然,有些实验在难度上是大了一些,成功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实验失败;还有的实验受地域或时间的限制,资源不是很丰富,但在教学改革浪潮中不能知难而退。正是基于以上客观条件,才需要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自觉行为,克服困难,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准备,为学生的动手探究创设条件;同时辅以媒体技术,让现代化教学手段显示出它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屏幕展示不能忽视课堂的生成性
新课程强调课程本身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打破教师原来的预设。有预设之外的惊喜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可有些教师的课堂上黑板空空,屏幕内容却目不暇接,似乎想把这节课所有内容严格地按顺序展示出来,屏幕完全取替黑板,甚至学生即将回答的分析类、举例类、简答类问题的答案内容也提前输入到PowerPoint中。不可否认,这种严格规范答案内容的做法在中考中有可能减少失分几率,但千篇一律的答案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如此,当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的时候,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不可能完全与预设的顺序相吻合。而传统的用粉笔构筑的板书能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它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自如书写,可以完全打破预设,更符合课堂的生成性;也使学生感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网络的构筑。传统的精华之处不应一概抛弃,而应扬弃和继承。通过屏幕展示确实可以提高效率,增大课容量,但要对其精选和巧妙设计,当用则用。文本太多会喧宾夺主,一节课从头到尾总在播放屏幕,也会使学生的视觉疲劳。只有当传统板书手段达不到预期目的或使效果大打折扣时,恰当引用媒体手段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示内容做到适时、适宜
成功地引用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已被教师广泛采用,但让这一技术发挥最佳效果,还涉及到展示内容的适时、适度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氧气的制取实验如果仅仅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操作,在实验前就播放操作过程和应注意的事项,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就剥夺了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机会。此类实验适合边操作边探究,在实验中总结应注意的事项。类似内容用大屏幕播放要把握恰当的时机,比如在课堂小结或复习时使用以起到加深印象、巩固提高的效果。
对于欲播放的内容也要仔细分析,看其是否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当用则用,不当用则用传统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仅仅是为了手段新而不顾及讲课内容,这样会适得其反。
总之,让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硬件设施保障外还需教师本身具备应有的操作技能,掌握新的课程理念,走出误区。理念与技术的有机融合才会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