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恩
6月13日,伊朗大选落下帷幕,但是伴随着伊朗内政部宣布现任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以压倒性优势取胜而来的,不是众望所归,而是争议不断。选票争议和抗议活动愈演愈烈,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大量相关信息也开始在网上传播。
选举中落败的穆萨维指责内贾德舞弊,其支持者走上街头进行抗议,引发暴力。眼看形势恶化之际,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出面力挺内贾德,严厉谴责抗议。针锋相对地,前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却是穆萨维的背后推手。伊朗社会开始分裂,一部分人要坚持伊斯兰革命的初衷,另一部分人则希望求新求变。前者掌握着强大的国家机器,后者则希望通过穆萨维的政治平台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亲西方。政治舞台的中心看似是内贾德和穆萨维之间的竞争,其背后是宗教派系内哈梅内伊和拉夫桑贾尼的“斗法”。 拉夫桑贾尼在利用一部分伊朗人求变求新的“民意”挑战哈梅内伊的领袖地位。
事情远非如此简单。6月20日西班牙《起义报》的一篇文章披露了美国这个幕后推手在伊朗选举危机中的一系列“小动作”。
伊朗是中情局的试验场?
在这篇报道中,该报透露“伊朗于是再次成为新颠覆手段的试验场。2009年的中情局依靠的是一种全新的武器:控制移动电话。”
原来英美和以色列情报部门已经酝酿出一套以广泛利用手机为基础的心理战战术,并用于伊朗,通过散布耸人听闻的消息让伊朗民众“中毒”,并引发强烈不满情绪。
首先,在选举当晚通过短信散布消息,指出宪法监护委员会已经通知穆萨维,他获胜了。于是几个小时以后,当艾哈迈迪·内贾德获胜的官方消息公布之后,看上去就像一个大骗局。其实在选举3天前,穆萨维及其朋友们都认为,内贾德会大获全胜。美国民调部门也预计,内贾德的得票率会高出穆萨维20个百分点。
随后,一些社交网站和微型博客的用户也开始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到一些关于政治危机和街头抗议行动的似真似假的信息。这些匿名信息大多传播枪击和大量人员死亡的消息,而这些消息直到现在也未经确认。
与此同时,中央情报局还指使美英等国的反伊朗分子继续煽动混乱局面。这些措施使人们无法区分微型博客网站Twitter上的信息真实性,谁也不知道这些信息是德黑兰抗议活动的目击者、还是美国中情局特工发布的,其目的就是制造更大的混乱,让伊朗人内讧。
“Twitter”危机?
在这场危机的前台是新媒体的推波助澜:
因为伊朗大选引发的民众抗争,导致当地政府封锁新闻,但Twitter这个简单的互联网工具,却能成功突破封锁,向伊朗及全世界人士传达当地局势的最新消息,成为反对派抗争的“武器”。英国《卫报》的记者干脆称目前的这场伊朗危机为“Twitter危机”。
互联网巨头谷歌与当红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不约而同地宣布,推出旨在协助伊朗人民与外界沟通为目的的波斯语服务。
美国之音每晚都向伊朗播出面向年轻人的电视节目,包括好莱坞电影、MTV和高科技装置的信息等。近期节目涉及一个更沉重的话题:如何逃避对言论自由的镇压。
美国之音的波斯语新闻网非常受欢迎。伊朗人纷纷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自制录像向该电视网表达不满情绪。过去两年里,美国之音波斯语新闻网将直播节目从一天1小时增加到7小时,工作人员增加了3倍多,达到约200人。美国之音根据1月份的一项调查估计,30%的伊朗成人每周收看其节目,近来收视率进一步提高。
以网络为介质的新媒体在这场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美国的宣传策略
在这次危机背后美国的宣传战策略值得引起注意:
一方面,中情局在背地里通过广播等大众传播工具对伊朗国内喊话,美国之音等媒体增加时长、开设针对性节目等手段,发挥了大众媒介设置受众议程的功能。
另一方面,通过网络、Twitter、Facebook、手机等人际传播手段,美国成功地实现了迷惑受众的目的,让受众对所接受信息心存怀疑。加上公民本身就具有的对权力的抗拒心理,自然不再相信伊朗官方所发布的信息。进而,对于那些沉溺网络世界,将虚拟世界看作真实世界的人,这种人际传播的说服力是非常巨大的。
此外,美国还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给伊朗贴上了“道德败坏”的标签。白宫发表了奥巴马的一份声明。声明说:“我们呼吁伊朗政府停止针对人民的所有暴力和不公正行为。”“世人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权利必须得到尊重,美国和所有希望行使这些权利的人站在一起。”奥巴马引用自己6月4日在開罗演讲中的话说:“镇压永远无法将他们驱散。”奥巴马还强调,如果伊朗领导层希望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伊朗就必须尊重自己人民的尊严,通过各方达成一致进行统治,而不是强迫。通过这种“微言大义”的手段,美国成功地将自己设定在了真理捍卫者的角色上,而背后的“暗箱操作”则不为人知。
尽管欧美民间、舆论在此次伊朗事件中始终表现活跃,但美国、英国等主要西方国家政府为避免“干涉内政”之嫌,不给伊朗当局借题发挥的口实,一度采取了谨言慎行、“避免选择”的策略。但每当伊朗当局采取加紧网络控制、封锁的措施之际,他们便会敏锐地抓住时机,以“反对信息封锁”的堂皇理由,对伊朗当局口诛笔伐,从而既避免了在伊朗内部事务问题上过度介入,又从实际上起到了介入和引导伊朗内部纷争的作用。
这场网络宣传信息战的启示
当代社会生活与信息已经融为一体,打击对手的最现代化手段就是通过信息传播影响其民众。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利用信息武器比使用传统工具更有效。
在这次的伊朗选举危机中,人们看到了美国从外交、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多个维度立体地推进宣传信息战的手法,又成为新媒体时代宣传的经典案例之一。
面对始料不及的乱局,伊朗政府很快就采取了封锁行动。Facebook和Youtube等社交网站和视频共享网站,不少支持反对派的网站,以及BBC等一些西方媒体网站很快就被屏蔽。
不过,不少伊朗年轻网民早已熟练掌握了一些绕开封锁的网络技术。同时,由于伊朗的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因此很多伊朗人利用手机拍摄了大量有关抗议活动的情况,包括游行集会以及抗议者与警方冲突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和视频,然后通过互联网向外发布。在驻伊朗记者无法上街采访的情况下,很多西方媒体在境外干脆大量利用这些网上资料进行报道。对此,伊朗政府继续加大打击力度,不断更新封锁列表,把最新出现的代理服务器网址列入封锁名单内。
然而从效果上看,伊朗当局此次严厉的网络管制措施,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看来,在网络、手机等人际传播技术甚为发达的今天,当面临危机时,一味地封锁信息,绝非最佳策略。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 07级国际新闻博士研究生,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编:张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