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荣
如果孩子的妈妈勤劳能干,事无巨细,包办替代,根本就不用孩子操心,那么,这个孩子将来很有可能会是一个懒惰的人。真正爱孩子的妈妈总是狠下心来,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表面上看似不通人情,实质上是她们没有溺爱孩子,没有迁就孩子,而是从长远着想,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磨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增强孩子的综合素质,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教师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就有必要“学会偷懒”:只要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师就不能代替他完成;遇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也只是恰当地给予引导,让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探索后才能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案例:
刘胜:老师,这个字读什么呀?
师:你知道它的偏旁部首吗?
刘胜:知道哇!
师:给你一本字典你会查这个字吗?
刘胜:当然会了!
师:好,老师借给你一本字典。你查完后可要认真地给老师讲一讲这个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能组成哪些词语。你看可以吗?
刘胜:可以!
师:好,老师等着你也来给我当一回小老师,给我好好地讲讲这个字。
刘胜高兴地走了。不一会儿,他就跑来自豪地给我讲解这个字的读音,用法和组词。我问他以后再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说:“查字典呀!”
反思:
郭沫若曾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培养出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交给学生一把“钥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鼓励学生勤动脑、多动手,让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
恰当激励,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案例:
张明:老师,这道数学题怎么做?
师:你去把小路找来。
小路:老师,您找我有事?
师:小路,你不是咱班的数学才子吗?今天老师要看看你能不能把这道题给张明讲明白。
小路:我试试看。
第二天,我找到了张明和小路:
师:小路,你教会张明了吗?
张明和小路抢着回答:教会了。
师:好!现在就请张明把这五道题做一下。我要看看小路是不是真的完成了任务,看看数学才子的称号是不是名副其实。
结果张明把五道相关的习题全都解答得准确无误,看来在小路的帮助下,这类数学题他是真正地掌握了。
反思:
魏书生语出惊人:“我已经有16年的时间没改过一篇学生作文了。”但是魏书生的学生写作能力却相当不凡。这里面的奥妙何在?原来的是学生间的互批互评。我们理应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励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垂帘听政,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案例:
为了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我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特长,对他们进行了合理分工:有的负责学习,有的负责纪律,有的负责卫生,有的负责文体。同时组织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分别成立数学兴趣小组、语文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文艺兴趣小组。并且安排班级同学轮流当“值周班主任”,定期对班级工作进行总结,对各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点评,在不同的兴趣小组间展开评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自从合理分工后,班级里的各项工作都开展得井井有条,班级整体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
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几次活动就可以达到的,能力的增强,也不是纸上谈兵就可以实现的。实践出真知,要想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能力,还需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只有经过实践的磨炼,才能促进能力的形成。
实践证明:教师的合理“偷懒”是一种大智慧。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科学“偷懒”,定会促进学生的勤奋学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学生的前途和未来,就让我们做个聪明的“懒教师”吧!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