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气喘吁吁”的葛优
万思扬
离了冯小刚,葛大爷看来真就拍不着叫座的电影。
有个规律:好片子不一定叫座,不好的一定叫不了座。葛优单飞的第一部电影《卡拉是条狗》可以归入前者。他扮演在单位和家庭中都找不到温暖的车间工人“老二”,只好在他养的、唯一对他好的狗“卡拉”身上寻找寄托。电影颇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韵味,对北京当代中下层平民生活的描述充满质感。但片中弥漫着的找不到出路的压抑和绝望,注定了是部小众电影,主流院线不敢冒险放映。这是败在了导演路学长的厌世态度和,电影也早产了五六年的结果。
第二部是《命运呼叫转移》,他演单纯善良为了心爱的姑娘不出去打工的农民“老三”,这部前年底的所谓喜剧,对看惯了葛式幽默的观众来说,了无新意。倒是他在《桃花运》中扮演专门蒙骗中年女人金钱和感情的骗子,满头艺术家式长发,装模作样的严肃造型,可惜只有几个镜头就消失了。如此虎头蛇尾,据说是因为投资出现问题,葛优本人也有受骗之感。
8月底上映的《气喘吁吁》,讲述一个欠人钱也被欠钱的心力憔悴的老板“葛优”,被债务、公司生意、年届更年期的老婆、问题儿子、漂亮女秘书、头痛纠缠不休的故事。应该说片子的立意还不坏,是想呈现这个剧变时代被金钱裹挟后的疯狂和荒诞。
剧中出现的每个人,不是疯子,就是急需看心理医生。影片以一位来北京寻找出路的外国商人为主线,牵引出一群中国人和混在北京的老外的莫名行径,最后在目睹了一连串让他目瞪口呆、无法理解的事情后,这位老外糊里糊涂地来,又糊里糊涂地走,扔下了电影院里稀稀拉拉、糊里糊涂但终于撑到最后的观众。
据说导演对葛优“老一代艺术家的现实主义表演方式”另有主见,他的花活是“心理现实主义”,他用大量夸张的变形镜头,忽而迷幻忽而现实的场景,此起彼伏的电影声效,把近十个剧中人物的杂乱遭遇,终于凑合在了一起,在他心里,也许那就叫蒙太奇艺术。
除了葛优在一群穿着兔女郎制服的女孩肩手相牵的扶持下唱卡拉OK的镜头能让人有点印象之外(同志们,北京的娱乐业真发达得无法想象啊)。电影的最大看点还是葛优的表演,他对中国中年男人的焦虑、麻木、烦躁、压力大、性压抑,自然会有切实的心理体验,但恰恰是为了看他,耗费了观众对国产片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信任。
古希腊哲学家早就教导我们,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看似绝顶聪明的葛优,却屡屡摔倒在一堆烂片深处。
这也不尽是葛优的责任。一部叫座又叫好的电影,一定包含这样几个要素: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以及也许更重要的——愿意掏钱的观众。《卡拉》是彼时愿掏钱看艺术电影的受众群还没形成;《命运呼叫》大致是剧本问题;《桃花运》是无良商人想混水摸鱼捞一票;《气喘吁吁》则是活生生砸在一个自以为得计的“艺术”导演手上。
对比之下,冯小刚真算得上有职业道德,他勤勤恳恳地竖起“冯葛联手,必然叫座”的金招牌。较真地说,冯用葛优出演《夜宴》是一个败笔,葛优以深入人心的喜剧演员形象出演历史正剧,那种突兀甚至是荒唐感,对观众的接受程度是一个危险的试探。此外,既身为乱世枭雄,就一定有雄霸天下的强悍,葛优的外观形体一望就相隔甚远。
以周润发演技之高超,出演《英雄本色》前尚一直有“票房毒药”之称,直到遇见吴宇森。葛优的幸运,是遇到了冯小刚。但这也成了他的不幸,一个男人甩脱不了另一个男人,哥们友谊生生弄成人身依附关系,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对葛优一次又一次顽强摔倒在同一条河流,报以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