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
随着杭州湾大桥和苏通大桥相继开通,通道经济又搭上了快车道,长江三角洲偏远城市竞相抢抓机遇,志在必得。宛若飘带的杭州湾大桥、飞架南北的苏通大桥成了抢眼的财神,加快了长三角的融合,推进了长三角的发展。
机遇扑面而来
杭州湾大桥和苏通大桥的建成,一举成全了长三角偏远城市与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的快速对接。立竿见影的通道经济,正迅速催生出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点燃长三角偏远城市崛起的激情和希望。
通道经济是以地理环境相联结为前提,以发展城市经济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依托,以经济合作为纽带,交通干线的省际之间、城乡之间、各产业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通道经济区中实行城乡分工、地区分工,形成一个主干线贯通、支线流畅、横向到边、纵向不断延伸的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的经济网络。
杭州湾大桥和苏通大桥重构长三角偏远城市在长三角区域的空间坐标,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凸显。过去,受长江和杭州湾的阻隔,上海对苏北和浙东的辐射力几乎止于长江天堑和杭州湾波涛,很是尴尬。连接苏州和南通之间的苏通大桥通车,南通正式进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而杭州湾大桥通车,宁波到上海的距离缩短120公里。宁波与上海之间的直达车程只需要2.5个小时,而之前从宁波到上海单程需要花费4个小时左右。南通向南延伸,宁波向北扩展,两桥的通车触动了当前长三角城市格局,长三角城市座次排名或将重新洗牌,长三角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南通、宁波在区域内的地位甚至有可能跃居南京、杭州之上。
杭州湾大桥和苏通大桥使长三角偏远城市的发展真正搭上经济大动脉,融入长三角奔涌不息的经济流。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将直接造就一个新经济区———杭州湾新区。而慈溪就在这个新区的核心地带。杭州湾大桥的建设,使慈溪一跃成为连接上海、宁波两大都市的“黄金节点”,为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小城市带来了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历史性机遇。而苏通大桥打通了苏中、苏北接受上海及苏南辐射的“快车道”,将促进苏北苏中苏南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同时,它也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增加新动力。在苏通大桥的助推下,上海、苏南和浙江经济共同向苏中、苏北腹地渗透的能力必然会明显提升,使地理概念上的连接通道演变成牵引经济交流合作、互补共赢的经济走廊。一向偏僻落后的盐城必将大受其惠,盐城这座长期徘徊在长三角北部边缘的城市,被一把推入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未来发展空间豁然开朗。
杭州湾大桥和苏通大桥为长三角偏远城市融入国际社会、开辟国际市场、承接国际资本转移架起了广阔的通道。两座大桥带来的区域一体化,使长三角资源配置跨越市际、省际和国际,挺进海外市场,更加有所作为。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既是长三角的经济龙头,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上海经济接轨,就能使长三角偏远城市牢牢把握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主动权,小船靠大船,在更高的平台上融入国际市场,吸引国际资本,拓展对外开放的新空间。
面临考验有几何
杭州湾大桥和苏通大桥引发的机遇属于长三角偏远城市,但它决不会是自动从天上掉下的馅饼,机遇展露面前,挑战潜藏背后,考验接踵而至。
从中国山东日照到荷兰鹿特丹之间的铁路联运线称之为新亚欧大陆桥,在中国境内经过了11个省、区的89个地、市、州。陆桥形成,沿线城市的交通贯通连接,一条以交通运输线创造的低成本的物流条件会带动陆桥沿线经济的发展,加快沿线经济要素的流动。
但物流兴起的背后,如今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经济区域走向一体化的今天,陆桥经济带并没有热起来。在大陆桥概念提出的十多年里,陆桥沿线的城市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陆桥沿线缺乏一个具有经济发展扩张力的枢纽城市。
再比如,为什么拥有大通道优势的广西,长期以来经济总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以至于本来从地理行政位置上属于华南地区的地方,不得不在社会经济意义上划归于落后的西部地区。这除了历史、政治上的原因外,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发展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建设大通道”概念的内涵把握得不正确,把通道经济单纯看作大通道。
这是沉甸甸的教训。快捷大通道往往会成为一把双刃剑。交通大通道的形成,以及随之涌来的经济流,对于辐射传导区域内的所有城市而言,都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承接先进发达地区产业、资本、技术等要素转移的机会增多了,同时面临的区域间的竞争也必然会更为激烈。
通道经济使经济流量增大了、流速加快了,作为经济大动脉上的节点城市,如果没有能力截流,没有能力汇聚,没有能力承载,就很有可能被边缘化,眼睁睁地看着经济流穿境而过,使刚刚形成的通道经济成为来去匆匆的“过路客”。
相反的,如果通道沿线的中小城市缺少对大城市的反作用力,也很有可能导致处于产业链高端的核心环节以及人才、资本等相关经济要素向强势城市外流,在产业分工体系逐步确立的过程中被置于低端层次,沦落为别人作嫁衣裳的“打工仔”。
另外,在区位条件优化、硬环境改善后,如果软环境建设滞后,不能有效实现服务与理念的同步提升跟进,那么来之不易、刚刚凸显的优势就会大大削弱。比如,利用通道经济招来了“凤凰”,却没有让凤凰久栖的软环境,凤凰终究还会“还巢”,飞回原处。
找准位置 科学承载
眼下,长三角地区的一些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着经济伙伴选择的错位性,交通建设在物流布局上的盲目性,经济建设中的自我封闭性,资源缺乏合理必要的整合性。在呼啸而来的通道经济面前,他们显得有点措手不及。
随着杭州湾大桥和苏通大桥的开通,长三角偏远城市通往发达地区的快捷大通道横空出世,历史性地重塑并优化了这些中小城市的对外交通网络。一些曾经闭塞的广阔区域,正逐步展现出承南接北、跨江过海的交通优势,一个轰轰烈烈的通道经济时代正款款走来。
拥抱着通道经济,交通的便捷和区位的改变,使原来偏远的地区既兴奋又不安。他们深知,机遇往往稍纵即逝,如果不牢牢把握,就可能失去一次跨越的机会。
通道经济给偏远地区带来的最显著、最现实的发展机遇就是产业转移。面对即将涌来的产业转移大潮,要按照承接重大项目、高新项目的要求,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开发区、工业园区配套能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狠下功夫。在此基础上,要及时抬高接受产业转移的项目门槛,大力引进高端产业项目,严控低层次、高污染项目,推动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打造特色产业高地。
同时,要注重促进规模效益、集聚效益的形成。发展通道经济就是要把潜在的区位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发挥后发优势,这一经济优势的具体内容就是规模效益、集聚效益的取得。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要正视自身二元经济结构和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的可观现实,利用有限的物力和财力集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使生产要素和产业向这些地区迅速集聚,利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形成区域的增长极,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而最为关键的是既要融入通道经济,又要保持地区特色,不要失去自我,让自己淹没在快速奔涌的经济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