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凡
一、“伤痕”油画
“文化大革命”后,真正的现实主义艺术不是向苏联模式的回归,而是“伤痕美术”的出现。人们已经认识到从概念到概念的概念化、公式化“创造”并不能很好地教育人(张德祥著《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P56),真正的现实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就是不加掩饰地表现真实的生活,并从中揭示出现实与人生的意义,而“伤痕美术”的出现,使艺术不再是政治的代言物,而是艺术家直接评价现实与历史。
“伤痕美术”的第一个真正代表人物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高小华(1955—),他首次直接表现了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武斗的题材。作品《为什么》画面上是几个武斗间隙中坐在街头的中学生红卫兵,有的人头扎着绷带,拖着步枪。作者扎实的技术使这幅画构图完整,画面饱满,表面上看这是对一场武斗的质问,而更深层的含义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质疑。高小华这类知识分子青年与老一辈艺术家相比,他们既没有受过革命现实主义的教育,也没有“文化大革命”前文字狱的经历,因而具有上一辈人所不具有的批判精神,但他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参加了红卫兵运动,也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痛苦,有权对自己的经历提出疑问。
同样以武斗为题材,但影响远远超过《为什么》的是程丛林(1954—)创作的《1968年×月×日,雪》,这是一幅气势宏大的全景式构图的油画,表现了两派红卫兵武斗的场面,画面描绘了胜利的一方在押送失败的一方,胜利者自豪而神气,而与之呼应的是,失败者并不垂头丧气。这幅画代表了文革中同类题材的高峰。
在“伤痕美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另一类作品是知青题材,这类题材与武斗题材相比,没有那么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但更接近知青们自己的生活。
二、“乡土”油画
无论是“反思”还是“伤痕”,我们反思、批判“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最终目的是要告别旧的时代,开始新的生活。现实主义的目光最终要回归到生活的现实。
陈丹青(1953—)的《西藏组画》将中国的油画从“伤痕美术”的情结中解放出来,引领中国艺术跨越以苏联模式为基本框架的革命现实主义,直接溯源于欧州古典写实主义,由此而开“生活流”和“乡土情”之先河,树立了中国油画的一个里程碑。《西藏组画》确实是对现实的直观反映,但在这现实中却有着震憾人心的力量,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从来不可能在艺术上表现的真实。艺术家对高原上纯朴、自然的人性的讴歌和赞美,少数民族那种粗犷和过去“不入画”的形象冲击着统治画坛的工农兵形象,去除了以往中国油画中难以摆脱的“再现性”,呈现出一种表现与现实空间发生某种关系的特征——博大、意蕴丰富、深刻和技艺精湛等。陈丹青的绘画用朴实、厚重的灰褐色作为画面,作品具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在一个无视真实性的时代,真实地展示事实就是对现实的最激烈的批判。我们在作品中看不到模仿的痕迹和被动的因素,所呈现的是积极的人道主义内涵。
罗中立(1948—)的《父亲》是该时期乃至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一幅极其重要的作品,他用超级写实主义手法创建了中国油画的一个丰碑。整个画面题材只有一个老年农民的脸部及画面下方显露出来的半只手和半个盛着水的破碗。与陈丹青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个场面如实地记录在画布上,而只画了他放大的面部在巨大的画布上。那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使每个细节都很真实。罗中立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受了美国照相主义的启发,这种形式最利于强有力地表达他的全部感情和思想。美术史家邵大箴这样评价:“要欣赏这种泥土味,这种质朴无华的美,是需要有健康的审美观加以指导的。”(邵大箴《也谈<父亲>这幅画的评价》,《美术》杂志1981年第11期P14)《西藏组画》和《父亲》标志着乡土现实主义的再现,在此后的几年内,它几乎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主要流派,强劲地冲击着中国画坛。
《父亲》和《西藏组画》给人的感觉是沉重和悲怆,而何多苓(1948—)的《春风已经苏醒》则给人带来了美和希望,他为乡土现实主义又树立了一个典范。画面是一个充满着诗意的景象,一个衣着破旧的放牛小女孩,坐在初春长满枯草的河滩上,深情而迷茫的目光遥望远方,春天的微风吹动了她的黑发,希望正在萌生,而此时的中国农村正处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只是画自己经历的贫困而纯朴的生活,画出了那种对那片土地不愿寄予希望的记忆。
三、结论
“乡土现实主义”是在艺术家把注意力从关注自身作为红卫兵的体验转向在农村接受再教育时遇到的“他者”时产生的。(高名璐《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P64)两者都体现了人道主义情怀,但较其前者而言,后者进入了一个较深层次的审美境界,人物形象从带有政治情绪的同情转化为对自然、纯朴和粗犷的歌颂和赞美。几乎所有的“乡土现实主义”绘画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一种心灵上的力量。
在“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中表现出来的批判或转向的艺术态度,都跟传统的“现实主义”概念发生一定的隔膜。对被扭曲的历史进行反思、对客观存在的历史重新表现、对正在发生的历史(即现实生活)加以描绘,这是这个阶段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主要特征,艺术家第一次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评价现实和历史,使现实主义跨出了重要一步,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
(作者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学校)
责任编辑: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