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美术的审美特征及空间意识的差异

2009-09-14 03:18赵锦星
艺海 2009年8期
关键词:美学美术空间

赵锦星

中西方美术在美术发展史上如两颗灿烂的明珠,争奇斗艳,在各自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那么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性对中西方美术又有什么影响呢?

一、 中西美术的基本美学特色

我们知道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作为精神生产的美术也必然受到物质生产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其他上层建筑的影响,如:哲学、法律、政治、宗教、文化、艺术等。而以上因素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民族美术之间各不相同的美术特色,这也就促成了中西方不同的美学基本特色。其表现为:

1、 美学价值的不同

艺术(美术)的美学价值与文化的美学价值及该文化对宇宙的终极态度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艺术(包括美术)的宇宙观是以儒、道、佛三家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构建的。儒家文化开创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拓展了以家为中心的层层扩展宇宙观。儒家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决定了中国书画中的那种“提神太虚”、“散点透视”的空间构造和它的宇宙感、人生感。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以母性的自然为理想家园,主张自然之美,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的扩展为存在的一切,打破了美丑的界限,中国艺术因之而得到巨大的解放。

而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本土文化注入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辩,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问题,导致了它哲理的追求——关于存在的追问,增加了中国艺术(美术)的哲理意味。西方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明作为其精神动源,形成了希腊式美学价值和基督教美学价值。

希腊式美学价值中心概念即形式(理式),这就导致了其美学的科学精神,也促成了古典美术追求比例、形式美的写实特征。

基督教在寻求象征性表现上帝神圣力量的过程中,发展了光和色彩,以致科学的光学和色彩学的诞生,反馈于美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发展的动力之一。

2、 感知方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以味、触觉作为感知方式的原形,而西方则以视、听觉作为其感知方式的原形。这与东西方艺术文化(包括美术)的审美价值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以味、触觉作为感知原形首先与文化美学价值有一定的关系,从对美的理解就可以看出。这也导致了中国美学中频繁出现与“味”觉有关的概念,如:韵味、品味、意味……

而西方以视、听觉作为其感知方式的原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完满秩序理论概念即形式(理式)的“理论”的态度。如:柏拉图认为视听二觉属于“理论感官”,主张将视、听二觉与心灵的旨趣结合起来。而古文明中的美和善作为理式或形式,都可归结为视觉特性。

3、 美学理论的不同

由于中西美学价值和感知方式的不同,也就影响了美学理论的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提倡以形写神的形神观,注重内在的表达;注重意境的表现,善于将意与境有机地结合,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注重作品气韵的表现,作品讲究气韵生动,要求美术作品深入物象的本质、内在的规律,同时又要以一种宏观的把握、情思的感悟去捕捉画面生命力的律动;在创作上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辨证统一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态度。

西方美学注重美术创作过程中主、客体相互关系下的再现与表现;注重具象与抽象,丰富了美术表现形式的途径;注重美术表现的理性与非理性下的情感与形式的结合;同时,受到不同美术起源思想影响也产生了如:摹仿论、表现论、形式论等不同的美术表现思潮。

二、中西美术中的空间意识

中西美术中另一个巨大的差别,就是画面的空间表现。

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是基于中国特有艺术书法的空间表现力。“中国画空间意识是一种线的空间”。一件表现生动的艺术品,必然同时表现空间感。因为一切动作以空间为条件,为间架。若果能状物生动,一枝竹影,几叶兰草,纵不画背景环境,而一片空间,宛然在目,风光日影,如绕前后。

中国画不象西洋画,依据透视法画出。他是临空的从四面八方抽取那迎风映日偃仰婀娜的姿态,舍弃一切背景,甚至于捐弃色相,将物象融会于心,情、景交融,胸有成竹,然后以书法的点画纵横,描出它的生命神韵;在这样的场合,“下笔便有凹凸之形”,使其画境进入一种“灵的空间”,就象一幅好字表现一个灵的空间一样。

恽南田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邱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这一种永恒的灵的空间,是中画的造境,而这空间的构成是依于书法。

西方美术在希腊及古典主义画风里所表现的是偏于雕刻和建筑的空间意识。文艺复兴以后,发展到印象主义,是绘画风格的绘画,空间情绪寄托在光影色彩明暗里面。

西洋的绘画渊源于希腊。希腊人发明几何学与科学,他们的宇宙观是一方面把握自然的现实,它方面重视宇宙形象里的数理和谐性。于是创造整齐匀称、静穆庄严的建筑,生动写实而高贵雅丽的雕像,以奉祀神明,象征神性。希腊绘画的景界也就是移写建筑空间和雕像形体于画面;人体必求其圆浑,背景多为建筑(见残留的希腊壁画和墓中人影像)。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更是自觉地讲求艺术与科学的一致。画家兢兢于研究透视法、解剖学,以建立合理的真实的空间表现和人体风骨的写实。文艺复兴的西洋画家虽然是爱自然,陶醉于色相,然终不能与自然冥合于一,而拿一种对立的抗争的眼光正视世界。艺术不惟摹写自然,并且修正自然,以合于数理和谐的标准。这种正面对立的态度不免暗示着物与我中间一种紧张,一种分裂,不能忘怀物我,浑化为一,偏于科学的理知的态度。透视法的学理与技术,在这两世纪中由探试而至于完成。但当时北欧画家如德国的丢勒等则已爱构造斜视的透视法,把视点移向中轴之左右上下,甚至于移向画面之外,使观赏者的视点落向不堪把握的虚空,彷徨追寻的心灵驰向无尽。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巴洛克风格的艺术更是驰情入幻,眩艳逞奇,以寄托这彷徨落寞、苦闷失望的空虚。视线驰骋于画面,追寻空间的深度与无穷。

西洋画在一个近立方形的框里幻出一个锥形的透视空间,由近至远,层层推出,以至于目极难穷的远天,令人心往不返,驰情入幻。

中国画则喜欢在一竖立方形的直幅里,令人抬头先见远山,然后由远至近,逐渐返于画家或观者所流连盘桓的水边林下。《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中国人看山水不是心往不返,目极无穷,而是“返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

综上可见,中西绘画的根本区别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区别。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促成了东西方不同的世界观,进而影响其美术上不同的美学价值观、感知方式、美学基本理论和画面表现方面不同的空间意识。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美学美术空间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