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懿洁 刘爱民
叶卡捷琳堡峰会侧记
■文/高懿洁 刘爱民
上合组织和“金砖四国”两大峰会的召开令俄罗斯城市叶卡捷琳堡一炮而红。为什么将峰会的地址放在这里?这可是有讲究的。
“今年是乌拉尔地区第一次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乌拉尔是沟通欧洲与亚洲大陆的地区,今年的这一活动将带有强烈的欧亚性质。”这是俄联邦总统驻上合组织全权代表列昂尼德·莫伊谢耶夫在5月28日“上合组织信任氛围与信息安全”圆桌会议上的讲话。6月9日晚,我与中央电视台“聚焦俄罗斯”摄制组降落在了这块沟通欧亚大陆的土地上—乌拉尔的首府—叶卡捷琳堡。
走出科利佐沃机场回头望去,乌拉尔的阳光照射在大楼玻璃上,这栋新建的空港熠熠生辉。这就是为迎接上合组织峰会,向机场投资80亿卢布的成果。据俄媒体报道,在峰会召开的6月15、16日期间,科利佐沃机场将正常运行它的33条航线,同时也准备迎接来自12个与会国的专机,总数超过1500人的代表团成员。
航站楼前面矗立着大幅标语:俄汉两种语言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叶卡捷琳堡2009”。车子行进在城市中,同样的宣传比比皆是;在国际新闻中心附近,连俄罗斯赞助商的横幅广告,都被翻译成中文,令我们这些国人倍感亲切。一路上,街道两旁点缀着鲜花,据媒体报道,往年这些鲜花都要等到6月份才开始栽种,今年为了迎接上合峰会,在春天就提前准备了,一共有10万株。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路上对人、对车的检查都比以前严格多了。”司机说,“峰会使城市改观很多,原来道路可差了。你们看路上这些线,都是新划的。”
看得出来,同喧闹繁华的莫斯科相比,这是个相对安静的城市,没有那么多的行人,也没有那么多的车水马龙。古建筑与现代化楼房交错在一起,让叶卡捷琳堡显得别具一格。我们被安排在位于市中心列宁大街的“Grand Avenue”酒店。大堂的书报架上放置了上合组织通讯站出版的特刊杂志《上合组织信息与伙伴》,还安排了两位负责上合峰会的协调员。
“我们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食品与服务贸易部派来的,我们部委一共有60位工作人员指定为上合峰会的协调员—这只是我们部委的数字—这些协调员分布在这次峰会与会者与记者下榻的各个酒店,每个酒店安排两名,每6个小时换一次班。”其中的一位协调员说道,“我们不单针对峰会食品和服务方面的问题,所有和会议有关的事宜,我们都会尽可能的提供协助。”
从“Grand Avenue”酒店步行5分钟,就是人工湖,湖岸边绿色哥特风格的建筑,就是“金砖四国”峰会的主会场。这个建筑名叫“谢瓦斯捷娅诺夫的楼房”,谢瓦斯捷娅诺夫是19世纪采矿工业部门的大臣,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他在1860年买了这栋3层楼房,以哥特式的风格对房子进行改造。叶卡捷琳堡政府为了迎接“金砖四国”峰会,斥巨资对这座建筑进行了改造。
吃晚饭的时候,司机介绍说,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亚洲,饭后会带我们去城外著名的“欧亚分界线”。我说道:“对,我们一会就去欧洲转一圈。”
车行50公里左右,高高耸立的纪念碑便印入眼帘。基座的左边写着“欧洲”,右边是“亚洲”;顶部的双头鹰,一头朝着欧洲,一头向着亚洲。
“这个界碑生动地描述了俄罗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司机说道,“一面看着欧洲,一面看着亚洲。”
我补充说:“早在叶卡捷琳堡建城的那个时期,女皇认为分水岭的西部—欧洲部分是发达地区,东部是蛮夷之地;现在俄罗斯政府没有把上合峰会的地方放在欧洲部分的中心,而是安排在连接欧亚大陆的城市,表示他们意识到了亚洲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
界碑前面还立着一个石碑,上面写道:“欧亚地标建于白桦山(413米)的斜坡,这是西伯利亚运输线的最高点,由西向东贯通乌拉尔山。乌拉尔山脉是主要的分水岭,也是世界上两块土地的分界线—这是经过18世纪初俄罗斯历史和地理学家瓦西里·塔基晓夫论证的。”早在12世纪,这座山的侧面被白桦林覆盖,山名由此而得。尽管这么多世纪以来,白桦林已经被松树取代,这个名字仍然保留了下来。
我站到界碑面前说:“你们看,我现在是一脚踏在欧洲,一脚踏在亚洲。”
叶卡捷琳堡的白昼比莫斯科还要长,我们离开界碑的时候已是晚上11点,天才刚刚开始暗下来。
回到酒店,我们每个人房间的桌子上摆了一本《叶卡捷琳堡旅游指南》。据叶卡捷琳堡行政对外关系局的消息称,今年夏天旅行社将为游客安排100多个游览线。上合组织峰会的客人在叶卡捷琳堡不仅要讨论迫切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还有机会参观叶卡捷琳堡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
第二天,为了与俄罗斯总统办公厅新闻处的工作人员见面,我们来到了上合峰会新闻中心所在的叶卡捷琳堡世贸中心。世贸中心下属的“Atrium Palace Hotel”是凯悦酒店建成以前市内唯一的五星级酒店,很多参加峰会的工作人员都在这里下榻。6月11日晚我们来到国际新闻中心时,已经有很多人员在这里进出。迎接我们的是这次峰会的指定转播机构—俄罗斯国家电视广播公司技术制作部第一副主任列昂尼德·塔乌别。
塔乌别向我们介绍说:“新闻中心一层主要是文字媒体工作厅,这里设有300个工作台,其中200个是配备了必要设备的台式电脑,还有100个是给笔记本用户使用的,连线就可以上网。每个工作台还配有一个电话机,并且大厅里有无线上网信号。新闻中心启动后,这个大厅前部的大显示屏会不间断地播放和峰会有关的各个现场传来的画面,包括各国元首抵达叶卡捷琳堡、上合峰会和金砖四国峰会主会场、其他小型新闻发布会等。”
二楼是广播电视媒体区域,这里排列着15个工作间,每个工作间配有电话、电视机等设备,专门提供给电视记者。这里还可以接收各种国际信号。
“中央电视台定购的是第1、2、3号工作间。”塔乌别介绍说。
接着,塔乌别把我们带到了国际信号总控制室。
“这些就是我们的设备。”他说道:“是直接从圣彼得堡经济论坛新闻中心运过来的。”
新闻中心在6月13日下午3点开放,向注册记者发放工作证。6月14日下午3点正式启动,国际信号也在此时开始传送。
“Atrium Palace Hotel”酒店正门不远处搭建了两层Stand Up工作台,共有10个工作间,供电视记者播报现场。
“当时我们对这个工作台进行选址的时候,周围建筑只有这个酒店是完善的,因此我们决定把位置定在正对酒店的地方。”塔乌别说,“其他的建筑在最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修建完毕的。”
“Atrium Palace Hotel”酒店对面是中国代表团下榻的“奥涅金”酒店,当天这个酒店的大厅还在进行最后的内装。
“我们这里的房间几乎全部预订出去了,一共有大约170人。”“奥涅金”酒店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到时外人是不允许进入这里的。”
凯悦酒店位于叶利钦大街,是叶卡捷琳堡第二座5星级酒店,也是凯悦集团在俄罗斯除莫斯科以外唯一的网点。它是为了迎接峰会提前完工的,在今年4月投入使用,也是叶卡捷琳堡市中心商务建筑群中第一个投入使用的项目。
6月12日,我与摄制组前往凯悦酒店,为稍后将进行的直播做“踩点”工作。这一天,整个城市的戒备与我们抵达的那天相比显得严格多了。大街上到处都是警察,甚至有公共汽车载着满满一车穿着制服的警察。最夸张的时候,可以看到几十辆警车列着长队呼啸而过。
司机说:“今天外城市的车已经不可以进入叶卡捷琳堡市了。”
我与摄制组人员进入凯悦酒店,2楼是峰会期间各国元首举行会议的地方。一上2楼,便可以看到一共12面上合峰会与会国的国旗。我们首先来到了大会议厅,里面摆放了一个硕大的圆桌,看起来是进行大范围圆桌会议的地方。会议厅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布置、并且安装保卫设施。门口的保安表示,会议开始前,禁止任何内部拍摄。接着我们又绕到一个小型的会议厅,里面摆放的是较小的圆桌,围绕圆桌的椅子都呈一前一后对应的布置,我们推测,这是各国元首带一个翻译或秘书,举行小范围会议的地方。
14日下午当地时间7点30分,胡主席的专机抵达叶卡捷琳堡,我们下午4点钟就到达了科利佐沃机场等候。因为事先我已经两次来机场踩点,对专机依靠的地点非常熟悉,所以对报道的摄像机机位和内容心里很有数。
在进入停机坪之前,俄方安全部门对我们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检查,不仅要掏空口袋的任何东西,甚至连腰带都要解下来检查,摄像机、照相机都要拍摄检查。我们的直播车和工作用车,都用警犬反复嗅了一遍才放行。总统府的新闻官亚历山大一直陪着我们,机场的报道都归这位英俊的小伙子负责,机场所有的安保部门都归他协调指挥。这次我们能够进入机场进行直播,全靠他从中斡旋才获得批准,尽管后来直播改为了录播,但我们依然非常感谢他。
7点32分,胡主席乘坐的波音747专机出现在天空中。到机场欢迎胡主席的驻俄使馆、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馆的工作人员立即打开了一条红色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胡锦涛主席访俄。但不知何故,后来又收了起来。飞机缓缓降落,当滑行到位后,驻俄大使刘古昌和俄罗斯的官员上机迎接胡主席,然后胡主席一行走下飞机,跟欢迎的人群握手和交谈,之后乘车离开机场。胡主席是上合组织6位元首中,第一个到达叶卡捷琳堡的。
在整个过程中,主持人张羽一直在停机坪进行实时报道。
我们在机场看到,俄方的安保工作十分严密,不仅有专门的安全人员跟随着我们,而且每个建筑物、每道门,都有荷枪实弹的保卫人员把守。外围有警察,机场内部有特警部队、国家安全局的人员。据说这次上合组织峰会和“金砖四国”峰会期间,仅仅是城市的巡逻警察,就从外地增派来1万多人,这还没有把从莫斯科调来的国家安全部门、特警部队的人员计算在内。
这几天我们在叶卡捷琳堡,经常看到许多车辆被警察拦下,打开后备箱进行检查。我们的车也常被拦住检查,不过一看我们是中国人,很友好,一看证件就放行,有的警察还会说汉语“你好”。据俄罗斯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为了预防恐怖分子袭击,因为俄罗斯南部和中亚一带的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他们担心有恐怖分子渗透进来滋事,本次峰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击恐怖主义。
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报道上合组织峰会和“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不时能在街巷中看到与中国有关的事物,它们如一个个“印记”,给这座历史名城染上别样的色彩。
城市的闹市区有家中国商城,大楼顶层有一家中餐馆,烫金的“北京饭店”四个中国字十分醒目,餐厅里的中式桌椅衬出东方餐饮的文化味。
“办餐厅一定要有特色,客人们来这里就是冲着中国味道,”餐厅老板、叶卡捷琳堡华人华侨联合会主席韩建民对我说。老韩的中餐厅在叶卡捷琳堡很有些名气。每年一度的餐饮大赛,“北京饭店”同当地俄国餐厅厨师们同台竞技,已经连续3年拔得头筹。
“不少当地市民对中国餐饮情有独钟,喜欢在节假日、过生日、举行婚礼的时候来这家餐厅,是吃饭,也是感受中国文化。”
“不瞒你说,‘北京饭店’算得上一个文化交流‘小站’,”老韩风趣地说,“到了中国春节,当地电视台来拍摄包饺子,记者问得细致,饺子里放钱币的中国风俗也要弄清楚。”
采访中,我遇到老韩的俄罗斯助手谢尔盖,他笑说着“你好”。谢尔盖说,他非常喜欢韩先生的企业:正规、进取、管理人性化。谢尔盖说,“同中国人交往多了,我越发热爱中国。”谢尔盖告诉我,他已经让自己的孩子开始学中文。
对叶卡捷琳堡市长新闻秘书康斯坦丁·普多夫而言,一提到中国,他的脑海里就是“奇特的菜肴,巨大的机遇,了不起的人民”。“我常去中国,是你们的常客,”普多夫有些得意,“你知道么,我筷子用得很好,我儿子也会。”
普多夫说,叶卡捷琳堡市非常看好与中国各地区发展合作的前景。该市自从与广州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后,双方的合作不断加强。
采访中,我脑海中反复出现的,是韩建民的“北京饭店”,是谢尔盖亲切的“你好”,是普多夫说起筷子的笑脸。
这是叶卡捷琳堡的中国“印记”,别具色彩,简单而鲜活,它们已融入在这个城市的生活中。
联系编辑:(010)67148585-8005 邮箱:luansusan_0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