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梅
编者按: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开始于全球“金融危机”寒潮中,而温总理的“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的感人话语驱散了人们身上的寒意。人们从广播和电视中看到了“比黄金更可贵的信心”,也看到了以往“两会”报道中不曾看到的亮点。从以下的文章中,你能找到刚刚过去的记忆吗?
“两会”年年开,岁岁有焦点,各大媒体年年在报道中想出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近年的“两会”报道中始终立足国家电台的定位,充分发挥传播优势,开拓报道思路,创新报道方式,发挥整体效应,多频道、多栏目参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今年中央电视台的“两会”报道栏目可谓不少,又凸现了新的特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闻频道“‘两会进行时”报道中的《见证履职 共商国是》栏目。这档“关注国计民生,追踪代表履职;会内会外互动,电视直播对话”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3月3~13日推出的“两会”大型直播特别节目。
从节目形式上来说,《见证履职 共商国是》的直播多视窗是“两会”报道的创新。从节目内容上来说,是回归了“两会”的本质与核心,让代表“打开天窗说亮话”,还让老百姓“面对面”参与和质询。第一次动用覆盖全国的卫星直播网络,由全国50家电视台联手打造的《见证履职 共商国是》直播节目,异地直播40场次,跨全国13个省市区,远程连通云南曲靖、青海湟中、四川青川等15个京外直播点,创央视历年“两会”报道直播设备参与规模最大、布点跨度最广、直播频次最为密集的纪录。①
《见证履职 共商国是》栏目的特点
媒体开拓“主战场”,回归“两会”本态。在《见证履职 共商国是》的第一期,柴静请导播将镜头切到了分组审议会场一个空空荡荡的会议室,她说看上去这些椅子上一无所有,但是它们代表的是被宪法所赋予的神圣权力和责任。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的权力机关,代表们来开会是来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提出议案。如果仅仅是听取,简单的举手表决,那审议就失去了它的内涵。于是今年的“两会”报道,柴静及其团队完全放弃了前三年《柴静“两会”观察》的报道方式,他们没有把绝大多数媒体驻守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面的那片广场作为新闻主战场,虽然在那儿可以围追堵截到各路明星代表;他们没有去人民大会堂,也没有去报道会议流程,因为他们认为真正的新闻战场在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小会议室里。他们将镜头聚焦人大分组审议的现场,呈现审查、评议过程中的观点交锋。媒体人开始意识到,相比于人大代表的职务、官位,更应该强调的是人大代表公共议政者的身份,媒体应该跟民众一起见证人大代表履职的过程。
在《见证履职 共商国是》的最后一期,导播数次将镜头切到分组审议会场,空空荡荡的会议室显得非常庄严肃穆,代表了被宪法所赋予的神圣权力和责任。只有在这看似不热闹、模式化的会议室,才会呈现出真正的思辨、争论、交锋和博弈。
代表现场“争吵”,展示民主程序。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这句话引起了代表们热烈地讨论。毛丰美代表是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的村支书,他觉得这些年农民太亏了,城里人的工资涨了二三十倍,农民1995年一亩地盈余200块钱,到现在还是盈余200块钱,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另一位代表赵喜忠是个粮库主任,他认为粮价一涨百涨,宏观经济会受到很大影响,将来农民也是受害者。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在辽宁团分组审议的现场,一个村长和一个粮库主任关于目前的粮价要不要涨的问题看法截然不同。最后,柴静请出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当“裁判”,以形成共识。专家经过系统地梳理分析,认为粮价仍有上涨空间,经过综合方方面面情况的考虑,“小步快走”应是最佳状态。②
百姓远程“插话”,增添“两会”光彩。往年全国“两会”期间,对于代表、委员们分组讨论的情况,普通群众只能在媒体的事后报道中了解和评议。今年,普通群众竟然能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同步参与到全国人大各代表团组织的分组讨论中,这是央视新闻频道精心打造的《见证履职共商国是》栏目所做出的尝试。《见证履职共商国是》是直播节目,在短短的八分多钟栏目中,形式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增加了大量的视频连线,而且开创性地以“直播多视窗”的节目形态,打造了一个公众全过程实时见证并真实参与代表履职过程的电视平台,使得新闻频道在“两会”期间成为一个面向所有代表和全国观众开放的“国是论坛”,让各地群众和在北京的人大代表直接沟通。
“总理报告中提到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小麦、稻谷都要提价了,把我们的玉米也加进去行吗?”辽宁一位叫孙广德的农民在自家小屋里,通过直播联盟的卫星直播网络,面对在千里之外北京开会的代表,脱口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3月6日下午,孙广德通过电视直播,实况收看了他们村的村支书毛丰美代表和其他代表在分组审议上对粮价问题的讨论,在代表发言后,《见证履职 共商国是》节目直接把信号切到了孙广德家,实现了他第一时间和代表对话的心愿。③这一策划不仅让代表、群众、记者、专家同时上线,而且首次实现了代表和选民的直接公开对话,使大众和政府的沟通渠道顺畅起来。
提高“两会”的能见度,拓展舆论监督发展空间
“两会”期间是国家和各地舆论集中的时候,各种类型的舆论活动异常活跃。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舆论,最为常见的就是上层舆论、新闻舆论和公众舆论。每年面对“两会”报道,新闻媒体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创新。其方向有二:一是让内容更加丰富,拓展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二是让报道更加好看。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促使上层舆论与会内、会外的公众舆论最大限度地统一融合。④今年央视新闻频道精心打造的《见证履职 共商国是》栏目做出的尝试在“两会”报道中第一次显露威力。在代表团驻地设立的流动演播室里,柴静带着代表履职一年来和百姓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代表分组审议的现场,以及代表履职的其他现场。观众通过直播镜头,第一时间了解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第一时间实现代表和百姓的电视对话,提出疑问,得到回应。什么能比这种交流来得更快更直接,更有冲击力?民主的实质、直播的魅力、实时的见证以全新的节目样态,直指代表履职的核心,让最普通的人能够最直接地参与到“两会”中来。
《见证履职共商国是》栏目以其独特的视角,让大众“见证履职”,看看自己选出的代表是不是反映了大众的心声,促使代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提升民主质量。电视直播把“两会”的所有细节、意见和提案等实录公之于众,接受大众评议、建言和监督,把最高层次的全国“两会”公开化,进一步推进了政务公开化。毕竟,民主的目标是让政府政策尽可能体现民意民愿,并且把政府决策过程从头到尾展示给大众。“两会”做到开放透明,必将对中国的民主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就电视直播而言,这是一小步,因为设立流动演播室并不难,但就民主政治而言,这却是一大步,“人民大会堂”从形式和内容上做到了名副其实,其意义非同寻常。
必须注意的问题
《见证履职 共商国是》栏目是今年央视在报道思路上的创新,它完整展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职过程,记录了代表们讨论的观点。这是“两会”报道的突破,但仍有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突然用摄像机记录分组审议会场的表现,必然让官员们无法适应,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改变自己的形象。摄像机进入会场,是否会改变代表的表现?是否会制造新的秀场或是夸大激发矛盾?对摄像机参与政治记录益处和弊端如何权衡?代表、公众、媒体都需要时间适应。应该让他们能够忽略摄像机的存在,将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老百姓面前。
其次,《见证履职 共商国是》记录代表分组审议中出现的争论、交锋、博弈,是这个栏目创新和引人之处,但也恰恰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讨论会场上情况是随时变动的,记者如何在有限的节目时间中,展现交锋最精彩的片段,有节奏的控制栏目进程,呈现出民主的实质,对主持人和整个栏目工作人员都是很大的挑战。
人代会是人大代表商议国是的场合,代表的发言没有什么可以保密的,人大代表是大家选出来的,就应该直面选民的疑问和质询,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测评中国民主程度最好的风向标。媒体对“两会”的报道,在勾勒出自身成长进程的同时,也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的民主历程。电视直播参与到“两会”分组讨论中来,为今后全国“两会”以及地方“两会”提供了范本。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栏目责编:陈道生
参考文献:
①②佚名:《央视:12个频道参与报道 百姓“插话“代表讨论》,新华网,2009-03-25
③佚名:《两会报道十年变迁:官员胆量大了 媒体没跟上》,浙江在线,2009-03-12
④李楠:《从舆论学的角度看“两会”报道》,《记者摇篮》,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