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

2009-09-11 08:25王永亮
声屏世界 2009年6期
关键词:可读性品位媒介

何谓美?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庄子则认为:“朴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对新闻事业而言,如果说“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忧心为政,真情为文”“报国之心不可无有,治学之志不可稍怠”是微观之美,那么,宏观之美需要条分缕析。

传媒品质要履行四重责任之美。首先,传媒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担当稳压器责任。传媒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和谐社会的逐步完善。其次,传媒要切实加强舆论监督,担当构建和谐社会的预警器责任。让人们在自由平等的交流中达到意见的一致,是传媒公共领域的本质要求,也是尊重人民群众表达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表现。再次,传媒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担当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责任。在道德评价这个问题上,和“公民”“党员”这两种身份相比,记者的“新闻工作者”这个身份是第三位的,不讲公德、没有起码的政治觉悟,职业道德也无从说起。最后,传媒要有效运用对外传播,担当构建和谐社会的扬声器责任。“外知世界”就是要了解世界的进展、文化和理解方式,“内知国情”就是要知道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入世界的主流传媒,高扬我国传媒的强势之声应该成为所有华语传媒共同的追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利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借助这个国际平台和学术桥梁,她致力于拓展“媒介与女性”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推动媒介对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促进女性自身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逐渐成为媒介与女性研究的集大成者、媒介与女性教育理念的先行者、媒介与女性理论的身体力行者、媒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守望者。

记者品行要具备五种能力之美。一是高度敏感的观察力,能及时认知社会的、时代的、国家的、国际的变化;二是要有深刻的洞察分析思辨力,能够从复杂混乱的社会现象表征中找到事情的本质;三是要有社会活动能力,有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公关能力,能够和各行各业的采访对象最快地融合、沟通;四是要有文字表达能力,快而准确地表达采访内容,做记者节奏要快,采访完了就成文发稿;五是要有知识拓展能力,三教九流、天文地理都能知晓,而且能够触类旁通,最大限度地延伸到文章中去,增加文章的厚重感。总之,一句话:文章得失,仰天俯地,寸心自知;思接千载,精骛八极,自然最好。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在做“财富全球论坛”的报道时,曾经创造过在三天里成功采访八位世界顶尖企业、财团主席的纪录,因此获得了“年度最佳财经类节目主持人”的大奖。因为曾子墨,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财经新闻。也是因为她,枯燥的数字、拗口的理论和云里雾里的经济动态开始变得人性化、有趣,甚至温柔起来。很多人说凤凰卫视经过了吴小莉时代和陈鲁豫时代,正在进入曾子墨时代。

文章品位要递升六级层次之美。第一级层次给人以刺激,第二级层次给人以休闲, “明星取代了模范,古代排挤了现实,绯闻顶替了事实,血腥覆盖了人性,低俗压倒了端庄”,有受众如此描述时下中国一些传媒的风格,这也是一些文章一味追求前两级之美的真实写照。第三级层次给人以信息,第四级层次给人以知识,第五级层次给人以思想,第六级层次给人以美感。文章品位后四级之美应该不辞劬劳地去追寻。“没有不朽的物质,只有不朽的思想”,讲可读性不可不讲思想性,讲趣味不可不讲品位。有思想性的可读性、有品位的趣味,才是真正为受众所喜爱的可读性和趣味。“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达到词义“双美”,应该是新闻写作追求的目标之一。造就一篇好文章,绝不仅仅是靠漂亮的文字、敏锐的嗅觉和技巧的处理,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一篇有思想深度和美学价值的文章,在不同层次的受众那里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触动。对某些受众,即使他对文章的某些要素一时理解不了,但只要你的文章是好东西,他还是能感受到的。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高级记者张严平一段话切中肯綮:“我追求完美的表达方式,有时我会因为一句话的表达不能让自己满意,而一整天都写不下去。我总觉得,要描述一个人,叙述一件事或表达一种情感,世界上一定有最恰切的方式能够来表达。我力求文字朴实,有诗意,蕴美感,干净而内敛。‘十分意味,‘八分表达,剩下的‘两分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本文为国家广电总局课题“全国广电系统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调查报告”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栏目责编:陈道生

参考文献:

1.王永亮:《传媒思想》,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郑保卫:《新闻长思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陈志武:《媒体、法律与市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可读性品位媒介
可读性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莱钢3200 m3高炉低品位冶炼实践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