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现状探析

2009-09-11 08:25周玉明
声屏世界 2009年6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受众

周玉明

电视民生新闻以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广告回报,逐渐成为各地方台的强势新闻样式。它追求取材的贴近性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富有特色的“说”新闻方式和短、平、快的风格迎合了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人们收看的需求,大众立场、平民视点将话语权和决策权更多的让给了平民百姓,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这确实是新闻节目的一大进步,但是在民生新闻持续升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问题。

首先,一些民生新闻栏目止步于民生的浅层表现,一味地堆砌天灾人祸、邻里纠纷、水管暴裂等生活琐事。如果一个栏目乐此不疲、连篇累牍地重复报道这些内容,不但反映从业人员视野狭窄,对民生理解偏颇,还会浪费观众时间,因为报道新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帮助群众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另外,一些民生新闻栏目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为受众寻求新闻的娱乐和消遣上,忽视了新闻的疏导、认知、教育等社会功能的发挥,放弃了帮助受众提高个人品味的社会责任。民生新闻如果把握不好“为民生计”的根本宗旨,很容易在内容的选择或角度的选取上滑向低俗。长此以往,媒介只会弱化人们的思维能力,最终把大众推向单调与平庸。

其次,一些地方的民生新闻同质化竞争使得传媒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传媒市场的混乱。以南京市场为例,在18:50~20:20这一个半小时里,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绝对现场》《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标点》六档民生新闻节目。这些节目虽然在定位上略有错位,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雷同。观众的口味是变化而挑剔的,当他们长时间暴露在风格类似、内容相近的民生新闻栏目之前时,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产生厌恶和拒绝的情绪。

民生新闻若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力避上述缺点,找准拓展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新闻理念比具体的新闻内容更加重要。民生新闻重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这在其新闻理念方面是一个可塑的进步,但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民生新闻节目满足于对新闻事实的简单堆砌,缺乏对新闻主题深度的阐释和挖掘,缺乏对理性现象规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剖析。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民生新闻”的范畴。如果认为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件是民生,那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方面的变化是不是民生呢?许多民生新闻为凸显其民生新闻立场,往往有意减少甚至刻意排斥时政新闻,似乎把领导人、会议、政策之类的东西做成新闻就不是为老百姓说话了,就不受老百姓欢迎了。事实上,时政新闻与国计民生最为相关。改革开放之初有句流行的话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策起变化”,这充分说明上至国家,下至省市地区的时政政策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影响之大。如果新闻工作者能及时捕捉那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挖掘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必然能引起百姓关注。比如,关于取消农业税的问题、教育乱收费的问题、医疗改革的问题等,都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议。

新闻娱乐化是当前新闻界的一个趋势,但绝不是新闻的必然走向。如果民生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无视新闻传播原则,津津乐道于奇闻逸事和道听途说,热衷于婚外恋、凶杀案等内容,必然导致民生新闻的庸俗化。民生新闻的受众目标往往是占当地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其信息判断和文化批判能力参差不齐,一旦新闻节目的品味和格调滑坡,必然会给他们的审美情趣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民生新闻要积极展示社会美好的一面,传承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大力弘扬人文情怀,帮助受众树立正确面对社会和未来的坚定信念。

民生新闻要实现健康发展,还必须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雷同和单一,在以质取胜的同时,突出个性和创新。现在已有一些民生新闻节目致力于创新性的探索,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在主持人上下功夫,着重打造主持特色;有的立足本土资源,着重体现本土地域特色;有的节目采用两个主持人搭档的形式,一唱一和,一庄一谐,有效地串联起新闻内容;有的则在节目形式上推陈出新,如大量的运用同期录音,运用情景模拟使特殊场景再现,中间穿插相声、戏剧、戏曲等多种曲艺形式,使节目更加形象生动;有的在内容编排上进行定位,将新闻内容故事化,以讲故事的形式传达信息,让受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民生新闻有着最广泛最坚实的受众基础,这是其不可抹杀的先天优势。如果能够克服种种不良倾向,勇于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元素,相信民生新闻一定可以保持节目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和空间。

(作者单位:青海电视台)

本文责编:陈道生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