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婧 徐 婧
一份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国各个电视台共有大大小小的社会新闻节(栏)目270多个。为什么社会新闻受到如此的重视?在同质化竞争的今天,社会新闻该怎么与百姓的“口味”契合?本文将从怎样“讲故事”以及如何“说”社会新闻来进行论述。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人是怎样了解自己,以及如何了解彼此,影响彼此的”。电视学研究也表明,观众收看社会新闻普遍关心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当这个代表性的需要在一则社会新闻中得到满足后,观众就不再满足于这则社会新闻的新鲜与有趣,更不满足于这篇报道本身,他们还要看到这则社会新闻事件包涵的深度,还需要报道本身能够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判断社会生活。因此,社会新闻有责任有义务给观众提供最具说服力的解答,必须求真、求新、求质、求味。
求真——社会新闻叙事的基本准则
第一,客观、真实的报道。在不断强调新闻真实性的今天,一些社会新闻仍然存在“无中生有”“记者主观臆断”等问题,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纸包子”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我们认为,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必须是客观、公正、公平地报道事实,不对事实发表主观的评论。
第二,公正、公平的报道。新闻记者、编辑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摆到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不仅表现在自身的参与上,而且表现在对现实事物的连续性的剪裁和采用形式上。这就需要人们用公正性去弥补客观性的不足,让事实无言地表达倾向,而不是让倾向压过事实。
第三,严谨、扎实的报道。扎实、严谨的采访作风,认真、负责的编辑把关应该贯穿于整个新闻实践流程中,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否则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因素会对新闻真实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求新——社会新闻的灵魂
当前,新闻传媒竞争激烈,新闻媒体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都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新闻该怎么创新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既然社会新闻的关注重点是人,那么社会新闻创新的基点也应该放在对人的报道的创新上。这也是社会新闻创新的基本规律。
第一,社会新闻必须认真关注人。社会新闻的取材面是广泛的,它不仅仅是琐碎的、繁杂的,还应该包括百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柴米油盐总关情。只要是百姓关心的,都应该成为社会新闻关注的。应该指出的是,社会新闻虽然以老百姓生活中的点滴为基本素材,但人类生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报道理应在国家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完成,这样才能增加新闻的权威性、厚重感和实用性。因此,选择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记者的采访、深化,分析政府的措施,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从而体现社会新闻的价值。
第二,社会新闻必须正确看待人。社会新闻的活力源自它的报道角度,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概括来说,这些视角有:(1)广角视野:以如同摄影镜头中广角的宽视野来报道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以及与之有关的事件。(2)纵深视角:挖掘社会新闻各个层面的背景及相关因素。(3)特写镜头:聚焦一些反映事件本质或新闻理念的细节。在实践中,三个视角往往有机地体现在一篇报道中。
2007年农历正月初八,观众在某媒体上看到一组记者回老家过年时“顺带”采制的新闻《民俗与现代演绎的快乐——发自记者老家的报道》,整组报道由11则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来自江西的某一个地区。从总体上看,这个报道既有全省各地的群众如何欢度新春佳节的广角视野,也有“不打麻将不摸牌,新春长假读书忙”的纵深视角,还有“廉租户王喜桂的新年合影”这样的特写镜头。整组报道由于“视角”的不同,因而显得更加好看、耐看。
第三,社会新闻必须加强与人的沟通。社会新闻强烈的参与感表现在人的参与。社会新闻拥有开放式的平台,完全可以吸引观众参与。当下,电视媒体囊括天下之所有来为己所用,目的就是亲近观众,利用网络、热线电话等就是其中的一招。新闻说报类节目不仅在节目播出时出现热线电话的字幕,还可采用市民通过QQ、手机短信、博客等方式向节目提供的线索。通过这些手段,社会新闻的新闻线索就会增多,这些来自观众的新闻线索,既丰富了社会新闻的题材,让节目充满动感,同时也扩大了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交集,新闻宣传更有的放矢,新闻引导力和影响力也明显加强。
求质——社会新闻的质量追求
把握好事件。新闻是易碎品,尤其是突发性社会新闻,它是以一个事件的“突发点”形式出现的,这个“突发点”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因此需要记者以最快的速度尽量多地采集事件的典型细节、典型瞬间,调动眼耳口鼻所有感官对突发新闻的环境进行感受、捕捉。在获得“突发点”后,记者还要迅速将突发事件的本质从纷繁复杂的细节中剥离出来,形成突发事件的“新闻内核”,然后围绕“新闻内核”,将不断捕捉到的事件变动情况补充到整个事件的发展链条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达到探究事件真相还原事件全貌的目的。必须承认,绝大多数的突发新闻深度报道都是从突发现场开掘出来的,速度往往能为深度报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谋划好报道。记者发现一个适合做深度报道的选题,应进行快速的、周密的思索和尽可能详尽的谋划,不但要对已发生的新闻事实做认真的调查研究,还要对未来新闻事实的发展和结果进行有科学依据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体报道计划和具体实施细案。
整合好资源。深度报道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新闻资源,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组合式报道,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单纯从节目本体上看,江西电视台《新闻夜航》是一档普通的社会新闻节目,但是为什么该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其中一个亮点就是节目中的“夜航话题”。这个“话题”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编者按”和“编后语”。这些“编者按”和“编后语”被引入社会新闻后,打破了人们脑海中“社会新闻杂乱无章”的印象,增加了社会新闻节目的厚重感。需要说明的是,“夜航话题”并不是慷慨陈词,也并非严词说教,而是将百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家常事进行幽默到位的点评。比如在播发了一组市民乱扔垃圾反受其害的不文明现象的新闻后,主持人将“如此之举,究竟谁遭殃”的“话题”娓娓道来,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求味——提升社会新闻的品位
“味”在这至少包含两个含义:一是节目本身的艺术品位,二是让观众看得有滋有味。是否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实际上是对“味”的追求,是对“质”的延伸和充实。
首先,社会新闻同样讲究报道的艺术化。电视是视听艺术,应该尽可能地调动各种电视语言符号来表情达意。江西电视台《新闻夜航》在这方面的尝试是非常有益的。在一组战士退伍的报道中,编辑没有简单说战士们是怎样的依依不舍,甚至没有这方面的解说,而是用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送别》来贯穿全片,代替画外语,并用慢镜头与特写镜头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使离别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战友之情被描绘得真挚动人。
其次,“播”与“编”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作为节目核心力量之一的播音员、主持人,他们是不是真正领会了编辑意图,将播报融会其中,也是一个关键的“调味”因素。现在,大多数的社会新闻节目都是以“说”代替“播”,这对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直播化的大趋势下,播音员、主持人应该不断强化自己的业务素质,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我们同意这样的观点: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在规范播音的基础上,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通过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播音作品共性和个性兼而有之。”同时,新闻播音的创新也要体现在播报的方式上,这是新闻播音自身改革的需要。
在实践中,我们又碰上了一个新课题,即播音员、主持人和观众的关系怎样保持,如何在平等交流的同时体现主持人的亲和力?可以说,从社会新闻板块中的“新闻节目主持”到“说新闻”是质的飞跃。那么,我们怎么来“说”好新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播音员、主持人要有信息加工的能力。新闻信息的播出应该是有选择的,即选择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帮助观众开阔视野,做到每条新闻都有“切入点”。如有可能还应该有信息的延伸,比如补充有关的背景资料,加上必要的议论。
二、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在语言加工方面做足文章。在充分把握新闻事件的基础上,播音员、主持人要用贴近观众为观众所接受的表达方式来“说”,来“讲述”。“说”与“播”的区别,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属于口语范畴,对语境的依赖性非常强,而“播”并不是人际交流中的语言传播样式,“说”新闻应注意语言结构是否严谨。目前我们看到的“说”新闻,有时“说”不到新闻的本质上,在导语和串词上说个没完,真正到了新闻主体的时候又改回了“播”。我们追求的“说”新闻是灵活、大方、工整的语言风貌。
(作者单位:江西电视台) 本文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