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说的和不该说的

2009-09-11 08:25欧阳丽
声屏世界 2009年6期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价值

欧阳丽

近年来,由于新闻报道而引发媒体与新闻当事人或新闻相关方的冲突乃至新闻官司的事件渐渐增多。这种冲突的增多一方面是社会多元化、复杂化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源于记者报道本身的失误。记者报道本身的失误常常是记者无意或下意识犯下的,它长期存在,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失误就是记者在陈述事实时,无意中掺杂了记者个人不恰当的主观倾向性,这种倾向与新闻当事人的价值倾向发生冲突。

首先看一个事例。央视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曾经与作家麦风产生过法律纠纷。1999年,《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拍摄《麦风卖剧本》,节目讲述麦风在北京出售剧本的经历,然后分两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麦风指责该节目利用断章取义、任意剪辑、配以主观虚假解说词的手段,将他描写成空虚、落魄、不讲理的人,而且还否定了他的剧本,因此,状告该节目编导及央视侵犯其名誉权,索赔200万。而该节目的编导认为运用电视编辑手段进行艺术处理并未破坏真实性,更未侵犯名誉权。①撇开事件具体的是非不谈,我们单纯将该事件当作一个案例,用新闻的基本准则来衡量,看看媒体的什么类型语言容易成为新闻纠纷的源头。

起诉时麦风列举歪曲的事实有:在麦风不停地转换电视频道的画面上配以“很烦躁”的解说词;配解说词“麦风兜里只有几块钱了,眼下主要是填饱肚子”使其显得落魄;删去专家好评的语言而单独突出指出问题的部分,从而形成对剧本质量的负面价值判断;引导麦风看时装杂志的美女图片,以传达当事人空虚郁闷的心态。等等。

我们的问题是:这些语言及画面是否足够客观?是否夹杂了记者个人的主观判断,或者说,这些语言是否在传达事实信息之外,还携带了某种价值信息?

1.“很烦躁”的意义有:

A:描述一个事实:麦风此刻精神的状况。

B:表达记者的一个主观成见:麦风正在经历失败,比较窝囊。

C:表达记者的一个潜台词:我对麦风持负面评价。

2.“麦风兜里只有几块钱了,眼下主要是填饱肚子”的意义有:

A:描述一个客观事实:麦风很穷了。

B:表达记者的一个主观成见:麦风落魄。

C:表达记者的一个潜台词:这个落魄的文人显得可怜乃至可鄙。

3.麦风正在看杂志的美女封面的画面的意义有:

A:描述一个事实:麦风在看美女图片。

B:表达记者的一个主观成见:麦风精神空虚。

C:表达记者的一个潜台词:麦风不崇高,对这个人持消极评价。

也就是说,以上所列的例子当中每句话乃至每个例子至少可能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第二,这掺杂了记者的主观偏见;第三,这潜在地传达了对对象的道德评判。如果我们的分析可以接受,那么,尽管《生活空间》作为新闻节目,依靠真实的画面来讲述故事,但表面上客观的画面和解说词都不够客观,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在这种主观性中,蕴涵了对采访对象的道德评判。事件双方之所以对簿公堂,根本原因就是新闻中透露的记者的主观性,以及透过主观性传达的道德评判。

我们不妨再找一个事例佐证一下。在2006年著名的第一财经日报与富士康公司之间的天价新闻官司中,富士康在起诉书中写道:“该报道多处使用了‘逃离‘特殊管理‘残酷‘乱窜等明显带有侮辱、贬损性语言,对原告员工的工作环境妄加贬损性的评论……使广大读者对原告及其经营的‘富士康品牌产生了重大的误解。”②尽管富士康还指责报道存在与事实不符之处,但业内人士分析,真正打起官司来,这一点才是报道的硬伤。

以上错误的共同之处都是记者在陈述新闻事实时传达了记者的负面价值评判,记者的这种负面价值信息起到一种引导观众的作用,从而引发当事人的不满。而记者往往自以为在客观地陈述事实,只传递事实信息,并没有传递价值信息。那么,记者在陈述事实时是否应该和可能杜绝价值信息的传达,如同提倡新闻中事实与意见分开一样?新闻语言中价值信息究竟是如何传达的?如果允许价值信息的传达,哪些是恰当的,哪些是不恰当的?

新闻语言要做到纯粹的客观性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本身就带有主观性。新闻语言的主观性植根于语言本身的主观性,但由于新闻语言承担的特有的描述还原事实任务,因此新闻语言的主观性问题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实在的客观反映,而现代语言学则认为语言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比如,人们通常以为名词最不带有主观性,但实际上名词仍有主观性。例如“桌子”一词不是纯客观,这个词只有对于人类才有意义。另外,桌子一词的外延并不明确,例如存在一些在一些人可以称之为桌子,而另一些人不称之为桌子的东西。一张在火灾中被烧坏的“桌子”,A可能称它为桌子,而B则认为这只是一堆烂木头,不能称为桌子了。

语词的主观性理论使得新闻报道纯粹客观事实的理想成为泡影。如果名词都不能避免主观性的话,那么我们不可能在一篇新闻稿件中全部剔除自我的主观性。举例来说,我如果称某人是一个“好孩子”或“悲剧人物”,我不能自以为我在描述一个纯事实,这只是我的一个主观价值判断,也许大多数人不会同意用这两个词来概括他。在所有词性中,形容词和副词的主观性最强,其次是名词、动词、拟声词,主观性最弱的是数词、量词以及大多数虚词。最不可接受的是那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褒义词和贬义词。在通常的新闻写作规则里,我们反对使用这些词,同时也反对过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

新闻语言的主观性给价值信息传达提供了一个隐秘的渠道,即通过叙述事实传递价值信息。这里我们的价值信息特指伦理价值信息,即特指那些“用来鼓励、改变,或者约束人们的行为和目的,而不仅仅是描述”的信息。③任何语言都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描述事实,一种是价值判断。但现代哲学和语言学认为,事实和价值不可截然区分,语言总是同时在描述事实和做价值判断。概而言之,在一篇新闻中,价值信息的传达通常有这样一些途径:一、直接的议论;二、直接的抒情;三、带有价值信息的叙述。我们着重论述的就是第三种价值信息传达的方式。正是这种隐秘的价值信息传达方式,常常不自觉地躲过我们的审查,妨碍了新闻语言本该有的客观性。例如,在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中有这样一句话:“几颗稚嫩的心在灾难中成熟着”。表面上这是对一个事件的描述,一种富于文采的描述,但它隐秘地传达了一个价值信息,即作者欣赏、鼓励这种在逆境中成长的行为,并希望人们学习仿效这种行为。

然而这里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究竟谁来以及凭什么来判定一句描述是否携带有某种价值信息?(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几乎大多数的新闻纠纷、新闻官司都要涉及到它。)往往一个句子,记者本人认为它是不带有道德评判的,而当事人却认为它是带有道德评判意味的。我们认为,记者没有主观恶意不能直接免除其责任,而当事人单方面强调其心理情感受到伤害也不直接构成有效指控。我们必须在一个文化体内部来询问,在此文化体当中,该词是否具有约定俗成的贬义?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外国记者用“狗”来形容一个中国人,可能“狗”这个词在该记者的文化体当中不带有贬义,但该新闻如果在中国发表,那么该记者就构成了对当事人的名誉侵犯。对于记者来说,每写一篇稿件,都需要注意稿件中的每个陈述在传播对象的文化语境中,是否可能携带某种价值判断,以及携带的这种判断是否恰当,而不仅仅是自己主观上是否有意携带该价值判断。

那么,什么样的主观价值信息可以被允许在新闻中传达呢?答案是:只有那些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扬恶隐善的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传达,而那些带有记者个人主观的好恶取向、不能得到普遍让同的,乃至不公正的价值观则不能出现在叙述中。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非但不排除在新闻语言中携带价值信息,反而还强调必须在新闻语言中巧妙地体现这种正确的价值信息。一个成熟的记者应该是用最警惕的眼睛注视着每一个主观价值信息的传输,以排除新闻中所有本不该有的主观性,做到尽可能的客观真实可信。同时用全面、平衡、公正等标准去衡量进入新闻报道当中的主观信息,确保这些主观信息经得起新闻伦理和法规的检验。理想的新闻语言应该是真、善、美的结合。

(作者单位:江西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责编:陈道生

参考文献

①《作家麦风状告<东方时空>失实索赔200万》,《北京晨报》2005年3月15日报道。

②《富士康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及编委民事起诉状》,http://tech.sina.com.cn

③查尔斯.L.斯蒂文森著,姚新中,秦志华译:《伦理学与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猜你喜欢
主观性主观价值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