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其 伍建军
摘要: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霍克海默的技术批判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与他所处的背景以及前人思想的影响息息相关。文章从其家庭背景、时代背景及其理论的思想渊源三个方面来剖析霍克海默技术批判理论是如何产生的。
关键词:霍克海默;技术批判理论;思想渊源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9-0169-02
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霍克海默认为科学技术是引起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启蒙的自我毁灭和理性的黯然失色就是它的“经典杰作”,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主观理性的霸权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有问题之根本。为拯救客观理性,寻找人生存的价值基础,霍克海默满怀救赎的热情,开启了技术批判理论之旅,展开了对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弊端的批判。
一、霍克海默技术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初伊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科技革命,使得西方社会的产业结构、阶级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20世纪50年代已达到50%,并呈逐年上升之势。由于科学技术在军事、经济等各领域所起的巨大作用,各国都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增强本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不断加强对科技研究与应用的投入。就这样,科学技术逐步被引入工具性的单一发展道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及其广泛运用,增强了人们征服自然的信心,并极大地促进了工业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完全商品化、物质化的世界,人与物的关系不断强化,而人与人的关系则在物的层面上表现出来,甚至对精神需求的满足,也被化为物的消费形式。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早已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变得更为严重。同时,“科技进步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脑力劳动者数量在增加,而体力劳动者数量在减少,被称为‘中间阶层的科技人员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且在生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加上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工人的工资与福利都有相当大的提高,工人还可以持有股票,甚至参与公司管理等等。这一切似乎给人一种“劳资一体化”的现象,使人们对自己的异化状况却无所感知,从而促使了人们对社会现状的认可与顺从。但是,“20世纪的历史同时告诉我们,在理性的光辉似乎照亮了人类的未来,照亮了人类历史道路的时候,理性把它恐怖的一面展露无疑:如奥斯威辛的焚尸炉、广岛的原子弹、核军备竞赛等等,无一不是理性的杰作。尼采曾宣布‘上帝死了,然而,在现代技术理性面前,我们惊恐地发现,‘人也将消亡了。因此,在上帝死去之后,理性又被送上了审判台。那么,人类将靠什么来拯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出现了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文明悲观主义或科技悲观主义,霍克海默就是以悲观主义态度来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进行浪漫主义批判的,霍克海默认为,科学技术是引起资本主义社会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
二、霍克海默技术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
霍克海默的技术批判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思想成分。特别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卢梭等人的浪漫主义思潮,马克思、韦伯、黑格尔、卢卡奇的某些观点对其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卢梭等人的浪漫主义思潮
如果把西方文明论分为“乐观主义文明论与悲观主义文明论”的话,那么霍克海默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重建,总体上是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悲观主义文明论。他之所以有这种悲观情绪,是离不开叔本华的影响。“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最初是通过叔本华才了解哲学的。即便是他后来学习黑格尔、马克思的哲学,有改造社会现实的愿望,但也并没有‘抹掉叔本华哲学给我的体验。叔本华哲学唯意志论对人类盲目追求‘意志、‘愿望之对象的描述,尤其是对人生悲观状态的刻画,使霍克海默的哲学在理论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直带有悲观的色彩。”这种悲观色彩,在他的所有著作中,都表现得非常充分。正如他所认为的,“今天的世界更需要叔本华的思想——人们只有正视绝望,面对绝望,才能迎来更多的希望。”于是,霍克海默就开始了他那“知其不可为而为的”理论批判历程。当然,这种悲观思潮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另外,他也继承了卢梭、歌德、席勒和狄尔泰、海德格尔等非理性主义者的浪漫主义思潮,使他的技术批判理论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因为这些非理性主义者对科学技术文明的发展怀伤感情绪,持批判态度,向往大自然和中世纪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主张返璞归真、回到自然。他们认为:“机器、技能的精致化和复杂化,逐渐把人的成就转过来反对人本身,人们不能再在他们自己创造的世界里认识他们自己,社会变得同它本身相异化。”于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霍克海默为首的法兰克福学派继卢卡奇之后,继承和发挥了这股浪漫主义思潮。
(二)韦伯的合理化理论与黑格尔的辩证理性观
霍克海默关于两种理性的划分,以及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直接地受到马克思·韦伯观点的启发和影响。他为了从理论上说明科学技术已由解放的工具异化为奴役人和束缚人性的工具,就借助了韦伯的合理化理论。韦伯继承了黑格尔的理性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思想,把哲学中理性(reason)范畴放入社会学理论框架内,称之为合理性(rationality)。它的含义是多层的。“一般指人的行为是趋向于有目的性的理性行为,是按照理性的要求和运用理性的手段来行动的。这种合理性涉及各种行动方案的正确抉择,工艺的恰当运用,可计算效率的科学的诸机构的建立等方面。其目的经济上在于获得更多的利益,政治上实现维护统治。”韦伯认为,经济理性总是统治理性,对物的数学化和技术性的支配,也是同样以此对人的统治。但他又把合理化概念推人了痛苦的二律背反:合理化虽使人摆脱了贬低人的尊严的宗教枷锁,推动了科技发展,可又使人一味追求功利,漠视人的情感与精神价值,成为机器与金钱的奴隶,重陷入用物和钱制成的羁绊之中。因此韦伯把现代西方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描绘成“形式的合理性与实质的非合理性”,即在功能方面存在“形式的合理性”,而在价值方面却是“实质的非合理性”。于是,韦伯就把理性分为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霍克海默就沿着韦伯的思路,考察了理性观念的演变,把韦伯的形式(合)理性改造为主观理性(工具理性),而将实质(合)理性改造为客观理性(批判理性),并进一步发挥了韦
伯关于理性的消极性,尤其它与统治关系的论点。
同时,霍克海默的批判理性观直接继承和发挥了黑格尔的辩证理性观,并力图吸取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人的自由的思想因素来补充或改造黑格尔的辩证理性观。黑格尔将思维划分为知性和理性,批判知性而颂扬(辩证)理性,不满足于形式逻辑而创立辩证逻辑,推崇辩证方法的批判否定精神。而霍克海默将理性划分为主观的理性(工具理性)和客观的理性(批判的理性),攻击工具理性而颂扬批判理性,他们两人同样反对形式逻辑而拥护辩证逻辑,推崇思想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因此,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其两者的思想带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霍克海默为首的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还自命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的社会理论就是以马克思著作为基础对现代社会继续进行分析。霍克海默与马克思一样,都是把人的解放作为最终目的。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出发点正是压抑人性,使人的创造性劳动变成异化的劳动。他认为人的解放首先一点就是要把人从这种异化了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恢复人的完整性,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马克思这种关于“解放”的思想,其核心理念成了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有所不同的是,霍克海默所讨论的“解放”不只限于工人阶级的解放。霍克海默和他的同伴们不仅从社会生活本质关系中寻求异化的根源,而且把目光转向了政治、科技、文化、心理各个领域,他们指出被异化的不仅是工人阶级,也包括资本家,甚至异化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
霍克海默的技术批判理论也吸取了卢卡奇的某种思想成分,特别是其批判理性观。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卢卡奇曾把韦伯的“合理性”概念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物化”概念,并将科学技术看作资本主义的一种“物化”形式来加以批判。卢卡奇认为,物化过程的标志是把“合理的机械化”和“可计算性”应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当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时,它们就转变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武器。我们从霍克海默关于工具理性是一种异化形式的论点以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性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卢卡奇留下的思想痕迹。并且霍克海默本人也承认卢卡奇著作对自己的影响, “高度赞扬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根本的不容忽视的意义”。
因此,在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潮和卢梭等人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霍克海默把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批判精神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批判主题结合起来,吸收了韦伯的“合理性”概念和黑格尔的辩证理性观的某些思想成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观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技术批判理论。
参考文献
[1]张春艳.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解析[P].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
[4]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出版社,1990.
[5](德)霍克海默.李小兵译.批判理论[M].重庆出版社.1993.
[6]Max.Horkheimer.Critique of Instrumental Reason[M].New York:The Seabury Press,1974.
[7]徐崇温.新马克思主义[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蒋永其(1978-)。女。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师。助理会计师。硕士;伍建军(1977-)。男,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