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展上紧盯中国人拍照 报告中声称正面临威胁

2009-09-10 09:44
环球时报 2009-09-10
关键词:航展间谍环球时报

西方乱防中国“工业间谍”

●本报驻外记者 萨苏 纪双城 青木 ●陈言 陈一 ●本报记者 王跃西

“请不要拍照”、“这涉及企业机密”、“请出示你的证件”……近几年,在不少西方国家的重要展会上,在参观一些外国大企业的过程中,《环球时报》驻外记者总能听到这种专门针对中国人的“常用语”。曾在英国情报部门供职多年的鲍勃·艾耶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欧美国家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和苏联、日本等国有过类似交手,现在提防中国间谍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然而,《环球时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情况比当年的苏联和日本要复杂得多。苏联是西方意识形态中的对手,日本曾通过仿制西方产品、窃取西方技术实现快速崛起。现在的中国似乎成了两者的共同体,西方对中国间谍特别是工业间谍的防范已接近草木皆兵的程度了。

巴黎航展,存在一种病态的警惕

孙先生是一位中国航空问题专家,世界的各大航展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以今年6月的巴黎航展为例,当你参观一个展台时,不是有人跟着你,就是有人用目光跟着你,因为你有一副中国面孔。在一些涉及具体技术的展台,比如某些航空电子设备,其实就是卖一块像硬盘一样的东西,想从外观上仿制、盗版是极为困难的,但这些展台的人仍然紧盯着靠近的中国人。如果你多拍几张,工作人员会劝阻说,‘对不起,这个不允许拍照。或者有人故意影响你拍照,在你身边走来走去。有时我想拍一些仪表、电子设备,包括它们的接口,也会被阻止。最让人气愤的是,有些是公开展示的,比如美国F-35战斗机的综合显示器,既有材料发放,又放在展厅里边,但展台工作人员就是不让我们拍。我问他,那你们为什么把这个带到航展上来,他就一直说对不起、对不起,但还是坚决不让拍,其他国家的人在那里拍照时他们就没有阻止。以前参加巴黎航展,拍公开展品是不会被阻止的,今年的情况让人感觉一些西方人的警惕是一种病态的警惕。”

孙先生在巴黎航展上与外国记者和专家的交流也比较多,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有外国记者直接问我,你们买了这个,买了那个,是不是又开始‘反测绘了。‘反测绘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从公开渠道取得的产品进行拆卸、测绘、分析等,从而获得该产品的技术信息,为仿造作准备。其实,中国以前有过一些反测绘的情况,但现在反测绘的成本远远高于购买成品或通过许可证生产。因为造一个零件,如果对方给我们工艺、材料、技术,我们正常生产就可以了。如果进行反测绘,我们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用的这个铝和他用的铝一样不一样,为了验证就要进行试验,而一个试验的成本可以购买成千上万个零件。反测绘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以飞机为例,你的原始设计是不是合适,你这架基准样机是不是合适,还有发动机、航电,一系列问题。如机上的一个仪表原重1公斤,我们能配的仪表最轻的是两公斤,这样的问题多了的话就可能使飞机重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飞机的飞行姿态。”

孙先生说,中国的珠海航展有时也限制外国人拍摄,但这种限制不存在反测绘的问题,而是有的外国人通过大量拍摄局部特写,来寻找中国产品的设计缺陷。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外国人在珠海航展上拍中国生产的弹射座椅,对方“掰开揉碎”那么拍,恨不得一边用尺子比着一边拍。他边拍还边问:“你们这个是不是仿造马丁·贝克的一款弹射座椅?我看你们这上有一块东西,是不是你们连它的缺陷都给仿了?”

谈到西方人在航展上防着中国人的原因时,孙先生说:“中国人喜欢拿一堆资料回去参考,外国人如果想要什么东西就会找前台要,但不少中国人由于语言问题,想要又说不出来,只好拿着相机猛拍。你越这样拍,人家越提防你,越提防你就越拿不到资料,只好越去拍,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其实,在航展上,西方的民品展台很欢迎中国人,军品展台比较敏感。外国军火商虽然受制于禁令,不能向中国卖军火,但他们仍希望吸引中国人,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市场作铺垫,问题是他们搞不清楚中国人是想以后买他们的东西,还是了解一些细节后让国内的厂家进行仿制。这需要双方用一定时间建立互信,因此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

防间谍机构用中国招揽生意

《环球时报》记者今年4月在德国的经历与巴黎航展上的情况类似。4月,《环球时报》记者参观了世界最大工业博览会——汉诺威工业展。一到中心大厅,就看到负责防范间谍的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的展台。该局防间谍专家正热情地向参展企业招揽生意。记者要了一份资料,资料上净是所谓的“中国微笑间谍在德猖狂”、“德国企业应该与宪法保卫局合作”等内容。资料上甚至说,中俄经济间谍战 “对德国的危害性超过军事行动”。此后,《环球时报》记者在一些德国高科技展台前采访时,大多数德国企业都拒绝回答记者的问题。记者在一家德国航空技术公司展台前拍了一张照片,一名女工作人员马上过来说,拍照必须征得他们同意,还要记者出示采访证。而其他德国参展商要么让记者换个角度拍、要么说要向上司请示,还有的以涉及“企业秘密”为由直接拒绝。而当德国记者和其他西方记者拍照时,他们就没这么多规定了。

其实在两年前,德国就掀起了渲染中国工业间谍的高潮。2007年2月,德国《明镜》周刊等多家媒体称,中国黑客在近期加强了攻势。德国开始彻底核查德国公司的中国实习生履历,据称这些人中也有不少“经济间谍”。德国2007年度“盗版奖”也颁发给了两家中国企业。2007年8月,德国《明镜》周刊封面以“黄色间谍”为题报道说,德国企业的专业技术被盗窃,3.2万名中国留学生、华人员工在德国企业中盗窃技术。今年,德国有关“中国经济间谍”的“重大新闻”仅最近两个月已经有了4个。7月初,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借《明镜》周刊说,德国已经对德企中有中国科研人员参与的窃密事件展开调查。7月22日,德国《世界报》称,中国有百万间谍,这已经威胁到德国的企业。8月,德国当地华人学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宪法保卫局给各大公司发文件,诬称中国来德学者、学生有间谍嫌疑,要求各公司加强防范。9月5日,《南德意志报》又称,一名中国经理因涉嫌工业间谍活动而在上巴伐利亚州的科尔伯莫尔被警方拘留。原因是8月31日,他在当地参观一个企业的车间时用相机拍摄了生产过程和产品。

与德国相比,日本对工业间谍的防范更加严密,但各企业主要防的是实力接近的日本同行,对中国人并没有特别对待,但与中国人有关的工业间谍案总能引起不小的社会震动。在日本,去参观工厂生产线的时候,一般都是不让拍照的,参观路线一律用绿色油漆刷出来,参观者不能走出绿色通道。一家日本水泥厂的总经理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认为我们在技术上并没有比中国先进多少,只是在一些很小的地方有一些改进,我们不太愿意让中国同行看到。”去铜冶炼厂参观就不一样了。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才开发出来的连续炼铜法,个别人拍几张照片就想拿走技术是根本不可能的。虽然也不许拍照,但《环球时报》记者从工厂技术人员的口气中听得出,想照搬基本没门。厂方心里有数,他们更怕技术上和自己比较接近的日本同行来看。在日本,商社又大不相同了。很多年前,《环球时报》记者想见个朋友,在门口填个单子就进去海阔天空地聊上了,现在要发一张胸卡,只能进一个会客室,想看看老朋友的办公室是什么样的,根本没可能。记者的朋友说:“我们是做买卖的,一条商业信息被别人知道了,买卖就做不成了。”在一些日本公司中,《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它们有的电脑是不联网的,还有些电脑没有存储插口,在电脑里存储的东西不可能被拷贝。

有时候在日本的中国工程师见面会开这样的玩笑——“今天,你间谍了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日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耸人听闻的报道,称某中国工程师涉嫌工业间谍,已被某部门调查云云。这类案件有些看来有根有据。例如,发生在2007年的“杨鲁川工业间谍案”就曾轰动一时。杨鲁川是汽车零件公司“日本电装”的工程师。据日本电装公司说,他们在2007年1月发现杨鲁川私自下载约13万份设计图资料,包括一些公司最高机密在内。警方的介入使情况更为复杂,甚至有消息称杨的个人电脑安装了精密的自毁系统,如果输错密码就会自动破坏数据,杨显然受过高级间谍培训。案件发生后,日本舆论大哗。这样一起“证据确凿”的案件,调查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杨鲁川不过是和某些中国工程师一样,由于长期养成的随意的工作习惯,他忽视保密规定,图方便把资料带回家工作。至于所谓的数据自毁系统,调查结果更是离谱,杨鲁川的个人电脑开机时有点技术故障,却被警方误解为安装了什么绝密系统。日本警方最终将其无罪释放。

有些国家已将防范中国间谍上升到战略层面

在欧美一些国家,对于中国工业间谍的防范似乎已经上升到了战略层面。美国国会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早在2007年年底就发表报告称,中国“正在对美国的科技发动一场侵略性的和大规模的工业间谍活动”,说“中国的间谍对美国的安全构成了最为严重的威胁”。该报告试图把工业间谍上升到国家安全威胁的高度。在德国,自2006年起,联邦宪法保卫局每年发布的年度报告中,中国始终是焦点。最近该局增加了一个专门的“中国间谍部”。该局今年给各企业的报告上写道,“日益密切的德中科技、经济交流所导致的专业人士的往来,有助于(中国)情报机关搜集(德国)经济和科技情报的努力”。而德国联邦政府也设有专门的经济安全工作委员会,防范中俄间谍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对于西方出现的防范热潮,英国情报问题专家鲍勃·艾耶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间谍论蔓延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西方政界已经习惯在面对新兴经济体时,主动营造先入为主的间谍论。情报部门会以“负责任”的态度警告政府,不要忽视新兴国家对于本国经济、国防的威胁。作为情报部门的官员一再强调“中国威胁论”,当然还有对外界展示工作成绩的潜在意味。第二个原因是中西方在价值观上的差异。艾耶斯说,对于一些科学研究,西方人认为他们的研究理念是通向成功的唯一渠道,中国人如果想在该领域成功,就只有靠窃取了。艾耶斯认为,中国目前在军用、民用谍报领域,或在信息收集能力上和英美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一点和资金投入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说:“在英国有军情五处、军情六处、国家情报联合委员会,还有外交部、内政部,成千上万的工作人员及庞大的办公机构直接与每年数千万英镑的花费画上等号,我想中国未必会在这方面有如此之大的长期投入。”艾耶斯说,对于英国情报部门而言,潜在敌人实在是太多了,相比之下,中国目前还没有那么多敌人。▲

猜你喜欢
航展间谍环球时报
间谍酷知识
“数”说中国航展
头脑大爆炸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
间谍混进来了
第44届巴黎航展掠影
巴黎航展精彩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