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纳贤士 像聚群英

2009-09-10 04:43
大众摄影 2009年9期
关键词:摄影家摄影

“金像”二字,单从字面就足以感受其价值和分量。从1989年至2009年,历经二十载的中国摄影金像奖伴随几代摄影人走过了由青涩到成熟的历程。尤其是当2009年第八届金像奖以322位参评者、53位获奖者的数字创下历史新高时,走过20载的金像奖,再次见证了摄影界的人才辈出,见证了摄影事业的蓬勃兴旺。

透过第八届金像奖,我们看到,无论是功成名就的摄影名家,还是积极进取的摄影新人,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其中——专业图像管理调图,收藏级别纸张输出??每一份精雕细刻的作品,都饱含着摄影人对这个荣誉的重视和追求。

与金像奖相伴而行二十年的中国摄影艺术节也于8月1日至5日召开。海内外3000多位摄影人相聚云南大理,一同感受了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2009首届大理国际影会创造的无数辉煌,而中央电视台三个频道播出摄影节相关新闻也达十二次之多。2009,中国摄影事业因金像奖与摄影艺术节的精彩,铸就了更大的辉煌。

记录类

共和国之子

姜振庆1952年生,大连保税区工会主席

一个以纪实为拍摄方式的摄影家,能够形成强烈而鲜明的个人影像气质与语言特征,难能可贵。因其驾驭大场景的整合能力,因其对于大空间中景物细腻而精到的表达,更因其对于工业景观深刻的体验,姜振庆的作品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视觉历史和独特表达,富有精神价值与现实意义。

村口的年轻彝人们

李泛1960年生,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需要摄影的记录来保留,原生态的生存需要我们近距离的关注。17次的接触,用影像记录下彝人充满神秘色彩的生活画面,留下一个民族的影像记忆。深入生活创作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彰显了影像气质。李泛在克服他者的观看中向深入迈进的努力值得称道,用时间和生命去贴近拍摄对象是摄影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穿越生死线(老山前线)

乔天富1954年生,解放军报高级记者

乔天富是一个具有高度现场敏感的力量型军旅摄影家,是一个越战越勇的斗士。在他从事摄影的长久岁月中,参与了共和国无数重大事件的报道,几乎每一次都有不凡的表现。他的拍摄串联起一个个时代的缩影,这正是摄影无可比拟的持恒长久的直观再现历史场景的魅力。

拥抱,在海拔5137米的雪域之巅

刘应华1960年生,成都军区副师职专职摄影干事

刘应华从事军事摄影工作二十多年,熟悉和热爱军旅生活,用独特视角向读者展示着鲜活生动的军人个体和群体形象。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他第一时间奔赴抗震救灾前线,用自己的摄影作品记录灾区的真实景象,展现广大军民万众一心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强行动。作品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给人以鼓舞和激励。

精钢淬火

覃明章1968年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政治部副主任

覃明章的《精钢淬火》是一组表现军队训练生活的作品,他善于抓取真实自然的经典瞬间,画面灵动而有气势,人物表情生动感人,撼人心魄,他的作品向人们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士兵们如何成为钢铁般的战士,也展现了作者对于军人神圣职责的深刻理解。

三龄童羊羊水下亲吻大白鲸

周国强1955年生,武汉晚报摄影记者

将镜头对准身边最普通的人和最鲜活的事,日复一日数十年躬耕不辍。对生活缜密的爱使得他的镜头于细微处爆发出温暖的力量,持续地感动着读者。在这个因巨大变革而影像佳作倍出的时代,倘若我们不是身处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我们的相机是否会变得迟钝和懒惰?从这层意义上讲,周国强是都市报记者之中的一个榜样。

新农村建设之宣讲进村

杨晓宁1949年生,江西省宜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关于自己的摄影作品,杨晓宁如是说:“农村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大舞台,它时时刻刻演绎着时代的故事,反映着历史的进程。这些照片是一直养育着我的农村大地赐予我的珍贵馈赠。因此我也想通过这些照片,为后世留下一份可以据此解读中国当今时代农村发展面貌和农民生活状态的视觉文献,并以此作为对我的衣食父母的一点微薄回报。”

湘西守望者之弹棉花工匠

欧阳星凯1950年生,长沙愿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欧阳星凯,一位从风光转向纪实的摄影家。在他的眼里,风光是绚丽多彩的,为了每一幅作品,可以披星戴月。在他的眼里,纪实是留存历史的,为了每一个专题,可以数载追寻。《湘西守望者》是他家乡的故事,更是古老的悠远的文化传承。那些即将或是可能消失的手艺与手艺人,牵动他的心。留下影像留下过去留下历史,成为他新的目标。

心系百姓

汤德胜1948年生,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汤德胜关注民生状态,关注平凡生活。以他跨越四十年的创作历程,用镜头为历史留下了江南一个小城在时代发展中的流年碎影。深壑沟渠或是贫瘠土地,又或广袤田野与汪洋水域都是每张照片的叙述者与演绎者,体现了人生的简单与厚重,让人看到温暖、力量与希望。

北纬45度——心情草原

王争平1961年生,包头东河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以《北纬45度——心情草原》为题,拍摄了一系列记录蒙古族牧民游牧生活的纪实摄影作品,作者二十余年来一直在关注、拍摄这一题材,在其感同身受的深刻体验基础上,用平实的视角切入,将牧民们在大草原上的生活状态多角度、多场景地生动呈现。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了作者走近拍摄对象生活的努力以及对拍摄对象充满尊敬的姿态。这是影像在数字化时代继续建立公信的前提。

地球表情

王琛1965年生,深圳企业家摄影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在由高空面向广袤大地的全景式注视中,地球神秘而缤纷的表情得以呈现。作为摄影者的王琛以这种视觉上的远距离俯视,倾诉着心中亲近与敬畏相交织的仰视之情。拍摄的过程因之而成为一次向自然顶礼膜拜的朝圣之旅,同时也是一次躬身自省——我们人类是否有权自诩为万物之灵长,大地之主人?

茶馆

大戏台

大茶汤

于志新1955年生,新华社中国图片期刊社副总编、高级记者

与社会生活和对象的关系是摄影最具魅力之处,摄影家因此获得了对于社会生活更为丰富而宽广的观看视域。于志新是一位擅长通过影像间的相互关联,传达对社会观察、对生活体验的摄影家,他对社会变革中百姓生活细微的捕捉,对普通劳作情形和质朴善良人性的关注,都体现了浓郁的生活积淀和对生活强烈的热爱。质朴、简洁、鲜明的黑白影调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

祥云

费茂华1974年生,新华社摄影部主任记者

与大部分记者相比,费茂华的体育摄影已经走得很远了。他的体育摄影之美犹如风光作品,构图、光线、色彩的绝妙把握,使瞬间无限延伸,让观者沉浸其间,甚至忘记这里的每一个瞬间同样转瞬即逝、永不再来。细节的一再逼近和呈现,似乎在向观者陈述这样一个事实:赛场的辉煌原本只是运动员生命中太短暂的一瞬,大部分时候,他们是孤单而艰辛的。准确地说,费茂华的体育摄影作品是献给懂得运动的人。

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爆炸

贾婷1978年生,北京青年报摄影记者

能亲历重大事件是摄影记者的福气,就这一点而言,贾婷是幸运的。在她年轻的职业生涯中,亲历了北京奥运会及金晶巴黎保卫奥运火炬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突发事件为一个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给出苛刻的评分,而贾婷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相信,正是因为金晶保卫奥运火炬这张图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和深刻影响,使得全世界华人的心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生存空间

雷声1967年生,人民日报摄影部副主任

新闻摄影要求以单张作品来传递信息。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要呈现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又能运用恰当的摄影语言来组合好这些信息,吸引观者的观看,打动观者。雷声拍摄的一些新闻摄影作品确实如斯。如《守护希望》,成为记录汶川地震的优秀摄影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如《寻找生命之水》,成为“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的标志性照片。

艺术类

最后的辛巴

刘志成1957年生,现任职于恒坤投资集团公司

刘志成七次走进非洲,最后,他从在高空追逐野生动物与自然风景的拍摄,转向对非洲原始部落生存合理性与变化的关注。我们从作品中看到了作者对原始部落人群的爱以及对当代生活的追问与思考。刘志成这种具有些许人类学考察意味的摄影实践,是一种将纯粹的个人情趣转化为社会文化公共资源的有意义的努力。

野生动物金丝猴系列

孙晋强1954年生,陕西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动物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呈现出一幅幅让人怦然心动的画面。孙晋强的摄影作品表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金丝猴栩栩如生的形态与神态,让人从内心深处引发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与敬畏,表现了作者敏捷构思、从容抓拍的能力。

大河上下

惠怀杰1954年生,陕西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另一个角度看大地,宏观之处见精神。身陷生活之中,纷扰的世俗场景有其亲密醇厚的美感。超越生活之上,宏大的宇宙视野拓展着视觉与心灵的空间。惠怀杰作为摄影师,着力于展现山川形胜、富有气势;专注于自然造化,捕捉节奏韵律。寄情于大地,舒展于胸怀。他三十多次飞越黄土高原的上空,拍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将壮观、变幻、多姿的美景与众人分享。

心荷独灵

李光成1955年生,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

树与荷花,是摄影家们钟爱的拍摄对象,李光成的《树影婆娑》、《荷语》,却抽离了对象的实在,树非树,花非花。他把具象的物,通过摄影语言的运用,做了体现个人感受的抽象表达,营造出一种新颖的视觉,展现了作者的创造力。在众多的摄影者只是简单地复制景物的状况下,李光成的摄影实践给人启示良多。

李刚1948年生,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力量、速度、忠诚,这些令人赞许的品质使马成为千百年来艺术家屡屡表现的题材,也成为摄影家镜头中的爱物。李刚爱马,更爱拍摄各种姿态的马。他把动态、静态的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动若脱兔,静若处子,细腻地展现出马的风姿,马的美感。托物言志,突显的是摄影家的精神追求。

诠释湘西

李晓英1953年生,湖南省株洲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李晓英的作品体现了女性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索,她将镜头对准磨石、箩筐、竹篓、木犁、牛轭、镰刀及“坛坛罐罐”,并以独特的用光、对速度和光圈的精确把握,将这些原本朴素的生活用具和场景从生活中打捞出来,使其呈现出宁静、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感。在光线微弱的吊脚楼之中,李晓英化难点为优势,用慢门捕捉到极具戏剧化的光线,赋予作品以强烈的舞台感。

千古沧桑入镜来

杨越峦1963年生,河北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杨越峦以长城为题材的作品突破了“壮美”、“雄浑”等审美常态,在影像的平面营造出独特的视角,运用经典的黑白表现手法,突出质感,不仅有效地创造出三维空间造型,更营造出历史的沧桑感,为作品增加了时间维度。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黑白影调独特的理解与运用。

圣山初开

桑玉柱1956年生,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身为摄影组织工作者的桑玉柱在热情服务于广大业内同行的同时,在创作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三十年来,他坚持用摄影表现长白山,满怀激情地用生命去捕捉天池的精美瞬间。其作品自然、朴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表现出清新自然之风。对摄影事业的热爱和付出终于得到回报。

蓝天畅想曲

沈玲1955年生,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摄影干事

从未经受过飞行训练的沈玲冒着生命危险跨进新一代战机的座舱,以一阙“蓝天畅想曲”抒写了人民空军大编队飞行训练的壮观场景。她镜头中的鹰群翱翔于海空之间,姿态优美,充分展示了航空兵遨游蓝天、保卫祖国的精神风貌。作品色调和谐,瞬间精彩,在航空摄影技术表现上达到了令同行羡慕的水平。

淡定的力量

石永亭1959年生,自由摄影师

石永亭在其《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组照作品中,以吉林长白山雪景为表现对象,另辟蹊径地展现了雪色长白的无限魅力,画面简而不轻,色调淡而不薄,线条流畅,韵味悠长,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大自然的深刻内涵。

皇家礼仪表演

线云强1965年生,沈阳军区《前进报》主任编辑兼新闻图像社社长

中国航拍的摄影家不在少数,但是,像线云强这样能够在高空之中透过对地面的观察,用图像提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存在形态合理性的质疑与思考,尤为难得。他的作品证明着作者对于当代艺术前沿问题的敏感。而在作品的完成度上,他以一种强化主观色彩的处理方式,超越于纯粹的视觉记录,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观察到思索继而创造的能力。

皇家园林

衣志坚1957年生,河北省承德市文联主席

衣志坚在文艺领域辛勤耕耘近三十年,此次获奖标志着他的艺术人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近期的作品巧妙地把摄影和绘画艺术相结合,营造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衣志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还是一名出色的摄影事业组织者。执著影像事业,书写美好人生。

商业类

时尚人像

王敬民1972年生,就职于北京京尚名家摄影化妆培训机构

时尚人像摄影是一个不断出新而又不易出新的领域。王敬民能够用独到的创作理念来完成作品的创意设计,将现代时尚与传统结合,将摄影技术与审美结合,体现出对风格和视觉语汇的精心打造,使之体现一种具有个性的对生命力的细腻诠释。

极品珍珠胸针

贺建华1961年生,深圳市摆渡人摄影设计有限公司首席摄影师

技术是摄影语言形态建构的保证,扎实的摄影功力,娴熟的用光控制技巧,使贺建华完成了对物体艺术化摄影语言的生成。面对独特的拍摄对象,在简捷、明快、细腻而又精雕细琢中,穿透物质的表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物质所具有的精神层面。

心灵之旅

颜志雄1979年生,红颜影像当代艺术空间摄影师

颜志雄的时装摄影作品,不仅仅表现出对服装配饰的精确影像还原,更重要的是展现出对服装品牌的理解以及全新大胆的影像诠释。在经历单纯记录和大胆夸张的过程之后,颜志雄开始注重内涵与精神的展示。宽画幅的应用,传达一种无垠深远的意境;模特与现实影像的交错,引发更多观看的联想,一种新视觉的表达,一种新时尚概念的营造。

理论评论奖

藏策1962年生,天津人民出版社副编审。作为文学研究者的藏策长期关注中国的摄影生态,他将西方当代文论的话语方式与理论观念引入摄影批评,无论是对纪实摄影、观念摄影乃至沙龙摄影都有所涉及,且都能体现出独特的个人见解与理论经验。藏策多年来对当下中国摄影产生的影响,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金像奖的荣耀。

韩丛耀1957年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治学严谨、视野开阔,广束相致,术理共融,充分展示了当代摄影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和理念,具有鲜明的理论观点和切实的实践意义。韩丛耀的理论不仅阐释了摄影定义的本身,而且对摄影图像的话语权、结构框架、形象思维、表现形式、空间利用、动力走向有独到的见解,其性质是相对客观的,是对摄影严谨的思考。

宿志刚1961年生,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教授。注重推进中国摄影史和中国摄影教育研究工作。他带领他的团队,以编年体方式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摄影历程进行梳理,以表格方式对摄影专业教育20年的发展历程量化分析,出版了《中国摄影史略》和《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概览》,丰富了中国摄影史研究,填补了中国摄影教育研究的空白。

朱运宽1949年生,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在转行为摄影组织工作者之后,朱运宽在摄影创作和摄影组织工作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与此同时,他仍然是一位文艺评论家。数年来,他立足于彩云之南丰富多彩的山水人文之间,致力于云南摄影的现象学研究,目光独到,文笔严谨,对本地摄影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以其理论和评论成果推动着本省摄影事业的进步。

江融1962年生,联合国中文处译审。常年工作在联合国总部的江融,以其一系列对国际摄影发展趋势介绍和对世界著名摄影家访谈的专栏文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著名摄影家对摄影的态度与经验,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中国视点的国际观察。江融在东西方摄影文化的交流中所做的工作,对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蔡焕松1953年生,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他集策划组织活动、摄影创作、理论研究于一身。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摄影创作的同时,将比较美学方法引入对摄影个案的研究,撰写了系列有影响的评论文章。新世纪以来他倾力梳理广东摄影史,以其对于广东摄影的深入调研,不计回报的学术态度,严谨治学的精神,成为广东摄影理论再度崛起的领军人物。

李树峰1966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在摄影的漫漫历程中,理论家总是在摄影艺术的殿堂中闪现着独特的光芒,李树峰就是这光芒中的一束。他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卷》的编纂,策划全国影展和金像奖的改革,关注新时期摄影的一系列课题。他有一个信念:摄影理论并不单调,更不枯燥,它为摄影创作加装丰厚的翅膀,助推着摄影事业的发展。

郑蔚帆1959年生,职业培训师。郑蔚帆在寂寞中历时十八年编撰而成的《广东摄影艺术志(1843-2006)》,是目前中国摄影史研究中最为翔实的地方史料汇编。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繁琐、枯燥而艰辛的工作。然而史料的整理是我们构建摄影文化与历史的基础,衷心希望有更多甘于奉献的人们加入历史碎片的打捞、抢救与整理。

孙慨1968年生,金沙副刊主编。孙慨的文章有种冷静的激情:冷静是因为理性,激情是因为投入。冷静的激情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复杂难得的体验,一种感情上强烈的感染和认同感。孙慨对于摄影文化和历史,以及摄影在现代中国的演变进程的研究与观察,使我们对他的未来发展道路有着足够的期待。他专注于对技术、风格和功能变化中的摄影与变革中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予以深入的探究,特别对摄影在中国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处境予以了深切的关注。

图片编辑奖

陈淑萍1963年生,山西日报摄影部图片编辑。参与和见证,是图片编辑和摄影事业、社会历史的约定,陈淑萍正是这个约定的践行者。在一个以图像作为重要传播方式的时代,她以自己的工作,为读图时代的图像传播做出了贡献。她像一个耕耘者,24年来在图片编辑的田野上犁出影像发展的轨迹;她像一个拓荒者,为摄影对外交流开疆拓土。她洒下汗水的这片土地,如今已是枝繁叶茂。

周朝荣1957年生,解放军报主任编辑。周朝荣是军队系统的优秀图片编辑,不浮躁,甘为人梯,敢于冲破藩篱,为军事报道吹入一股新风。周朝荣编辑的图片版面见解独到,视觉语言丰富,版面冲击力强,内涵丰富,拥有丰富强烈的视觉语言的信息。

杨晓东1968年生,宝鸡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作为一名地方报纸的编辑,杨晓东以他对新闻摄影充满激情的热爱,以具有社会良知与正义的立场,以敏感而活跃的目光,以具有创造力的视觉方式,使他服务的报纸具有大都市媒体的气质。这些在都市视野之外的图像工作者是图像真正进入公众传播的重要力量,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力量。

图书奖

陈小波1957年生,新华社摄影部高级编辑。编辑,以其探触暗夜迎接光明的耐力与孤寂,成为文化发掘、建构与传播中最为重要而又最默默无闻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文明史的直接参与保留者。作为摄影编辑的陈小波曾自问:“我是否在为历史工作,我所做的一切是否在文明史上留下走过的痕迹……”她无疑是当代中国图像文化传播中一位优秀的编辑者,以其独特的聪慧和爱,为我们开掘着摄影文化的价值。

黑明1964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黑明以策划人兼作者的身份出版了一系列记录时代变迁、描写普通人生活的摄影图书。书中讲述了一个个令人感慨的故事,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了解社会,洞悉人的心灵,深受人们喜爱。该系列图书体现出黑明对受众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陈海汶

1959年生,上海三亚文化传播展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汶策划主编了多种有影响的大型摄影画册,尤其是他投资策划编辑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家”系列画册,介绍了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10位摄影家的代表作品,是一套很有力度的摄影画册。这种系列化、大规模出版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家代表作品的现象并不多见。它体现了陈海汶在摄影图书选题与策划方面的魄力与能力。

终身成就奖

在时代的舞台上,尽情发挥、受人关注、星光熠熠的总是属于当下弄潮儿,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奖项,金像奖设立的终身成就奖,更会让我们、让历史记住那些曾经为摄影事业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老一辈摄影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8位年龄80岁以上的老摄影家,经中国摄影家协会推荐,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摄影金像奖首次如此集中、如此大规模的表彰为摄影事业做出贡献的老摄影家。

侯波

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女摄影家协会荣誉主席。1924年生。1949年起,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长,为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同志摄影达12年之久。在此期间,拍摄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重要活动的大量图片。1989年与徐肖冰共同出版大型历史文献画册《路》,获国家图书奖。她在六十八年前参加革命,新中国建立后长期在领袖们身边工作,记录下了无数感人瞬间。虽早已跻身大家之列,却始终谦和逊让。

徐肖冰

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主席、第四届副主席,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现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1916年生。1937年参加八路军。延安抗大学习期间,他拍摄了毛主席给抗大学员讲课的珍贵镜头。先后参与了《延安与八路军》《抗美援朝》《开国大典》等多部重要纪录电影的摄影或编导工作;同时在摄影创作上成就斐然。1989年与侯波共同出版大型历史文献画册《路》,获国家图书奖。他是杰出的摄影家和摄影组织工作者。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投身革命,在枪林弹雨中拍摄创作,以自己的业绩在中国摄影界长享盛名。

简庆福

1921年生。曾先后师从刘海粟、张充仁大师学习绘画,后热衷摄影创作。从早期拍摄的社会纪实作品到之后的风光摄影创作,追求艺术上的不断创新,佳作数不胜数,并多次担任国际、国内许多重大影赛的评委,热心支持各种摄影公益事业。他的代表作有《奔在自由之路》《水波的旋律》等。 简庆福先生对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追求与和蔼可亲的待人态度,感动着无数晚辈。

袁毅平

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副秘书长,第四届副主席。

1926年生。曾任《大众摄影》杂志编辑组长,《中国摄影》杂志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理论研究室主任、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参与筹建人像摄影学会和《人像摄影》杂志。1985年被国际摄影艺术联盟授予“杰出摄影活动家”称号。发表的重要文章有《摄影意境探索》、《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等,主编有《中国艺术百科词典》摄影卷。他所拍摄的《东方红》是革命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作。在他主持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工作的日子里,摄影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陈勃

曾任中国摄影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副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1925年生。曾任全总《中国工人画刊》社副社长,中国图片社总经理、党委书记,1956年参与筹建中国摄影学会,曾任《中国摄影》杂志主编。作品《雨越大干劲越大》、《金鱼》、《妙不可言》曾分别获国际摄影展览奖项。出版有《简明摄影知识》等著作。他参与中国摄影学会的创建工作,并长期担任摄影界的重要职务。同时也是优秀的摄影艺术家,以自己的作品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吕厚民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第五届副主席。现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1928年生。曾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代表作有《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打乒乓球》及《欢迎志愿军归国》等。出版了《领袖风采》、《公仆颂》等大型画册。1997年,荣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杰出贡献奖。 他用镜头永远地留住了伟人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在摄影创作的沃野上耕耘不已。在摄影组织工作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复礼

历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四、五届副主席。现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香港中华摄影学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社长。 1916年生。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尤其风景摄影独树一帜。他曾提出“写实与画意结合”的艺术主张,创作出来的“影画合璧”作品,极富诗情画意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代表作有《流浪者》、《搏斗》、《朝晖颂》等。著有《中国画意和风景摄影》等著作。

陈复礼先生以摄影谱写诗章,以凡心待人待己,曾为香港和内地摄影界搭建了艺术交流的桥梁,深受全国摄影界人士的敬仰。

陈昌谦

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副主席。

1921年生。1938年在南通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党刊《群众》周刊编辑,《参考消息》编辑组组长,新华社新闻摄影部副主任,《新闻摄影》月刊主编,1978年参加筹备恢复中国摄影学会工作,并曾任《大众摄影》主编,《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1949-1989)主编等职务。

他是一位优秀的摄影组织工作者。在拨乱反正的年代里,主持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为协会在新时期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摄影家摄影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