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军
摘要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具有规范性、开放性、系统性、超前性的特征,目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校园文化的功能发挥不充分、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受限、校园文化特色不够鲜明的不足之处。高校应从多层面出发,有效地进行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大制定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高校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文化机构,发挥着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是知识、人才和文化的集散地。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社会和谐具有强大的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当前,高校既面临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难得机遇,也面临争创高水平大学的激烈竞争。高校要实现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同类大学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校园文化的特征
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状态,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特征,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发展为目标的育人氛围。和谐校园文化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浓郁的书香气息、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特征:规范性、开放性、系统性、超前性。
和谐校园文化的教育规范性。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人又受文化的熏陶、约束和规范。高校进行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人才培养,它要按照既定目标和社会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决定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教育规范性。
和谐校园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开放性。校园文化的传承性体现在校园文化从历史中来,通过一代一代的校园人传承接力,并不断开拓创新,从而使校园文化发扬光大。若校园文化只注重传承,忽视社会的发展进步,将失去活力。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大系统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校园文化应为社会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和谐校园文化应体现系统性。高校校园文化是内涵丰富的系统,其内容不仅应包括处处散发着人文寓意的显性物质,如优雅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校园风气、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畅通的沟通渠道和共享的信息平台;同时还应包括反映办学特色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体现办学水平和实力的教师队伍等。
和谐校园文化应具有超前性。高校是高级人才的聚集地,不仅有知识渊博修养高尚的教师队伍,还有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广大师生站在文化发展的潮头,超于社会现实。同时,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基地,知识、精神生产指向未知领域,总是力争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超前性,超前的校园文化使校园人勇于进取,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者。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不足
和谐校园文化内涵理解的片面性。一些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开展,其结果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认为多搞几次学生文化活动,多举办几次文化艺术节就等于把校园文化建设好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多由学生会或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承担。
校园文化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由于对校园文化认识的片面性,造成不少人认为校园文化的作用仅仅是对学生的直面教育,没有把它提高到人文关怀及和谐校园建设层面上。忽视了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管理和协调功能、激励功能及调节和平衡功能等。
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性。校园文化结构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有些高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认为教学设施、条件的建设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有些高校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师生的业余生活,认为唱唱歌、跳跳舞、玩一玩、乐一乐就是校园文化,只注重表面的精神生活的改善。
校园文化特色不够鲜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在校生的人数较以往出现急剧的上升。而学校教学设备、文化设施的添加跟不上招生形势的发展,使高校的民主化、人本化等制度建设很难落在实处。对学生缺乏个性培养,没有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削弱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使其育人功能不能很好发挥。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一个由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系统,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同时进行。
第一,要体现人文气息,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物质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的外在体现,校园物质文化要通过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来发挥它“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首先,要建设富有人文氛围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的建设要有整体布局,既要体现便利、恰当的特点,又要注重整体规划和人文关怀的协调性。其次,注重校园绿化美化,营造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连学校的墙壁都会说话。”有“江南清华”之称的浙江大学将部分楼宇命名为“阳明馆”、“梨渺馆”、“存中馆”、“叙和馆”等。这种颇具文化韵味的举措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同时,还要向人们传递一定的观念和教育思想,这是一种潜隐的课程,以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与师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最后,恰当运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高校的标志性建筑设计要体现意识形态和学术特征相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集体主义和弘扬个性相统一。上海交大闵行校区的人字型大斜坡状门景,寓意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就是一座典型的标志型景观。
第二,要铸造校园文化灵魂,建设独特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也是校园文化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设精神文化,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树立良好的校风。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良好校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一旦形成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以物化的形式依附于校园环境,同时又以观念形态时刻影响着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二是围绕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学生与环境的和谐才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通过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改变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做法,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应重视人格和道德的
完善,着力提升人的精神追求。同时开展各种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增强能力。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涉及学校教育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学校的要求和意图可通过社团向学生贯彻和渗透。高校各级管理部门对学生社团可实行分类指导,因势利导,使社团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和谐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制度文化是高校的基础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其体现高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程序,最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制度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强调执行过程的强制性,因其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教代会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等,应主动让师生员工一起参与,以体现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以人为本和科学规范相一致原则。制度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刚柔并济,高校一方面要依法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规范学校管理,做到学校的管理决策不以某个人的意志和言论为转移,保障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突出管理的人性化,管理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师生员工感到高校的每一项管理决策都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第四,抢占教育时空,加强网络阵地的文化建设。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目前,网络正以其虚拟性、双向性和大量的信息流冲击着广大师生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异质文化更是不遗余力地兜售其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企图将网络作为他们文化侵略的平台。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阵地,建好网、管好网、用好网,将网络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首先,要做好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增加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管理技能,就可能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次,要利用网络积极主动营造校园文化传播平台。针对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开辟自己的正面宣传网站和网页,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通过文字、数据、音像等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占领网络文化的阵地,实现网络的导向作用。其三,要借助网络途径,丰富校园文化内容。高校可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趣味性在网上开展活动,如开设心理咨询室、名师课堂等空间,让大学生在这里有效地享用名校的学术氛围和资源,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最后,高校还应加强网络环境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