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艳 刘 琳
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正处于转型时期,过去在低端价值链上,以廉价劳动力来取得利润的条件正在消失,服装业面临着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将会引起对所需人才的类型和知识结构上的变化,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必将面临着新的改革,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将需要新的变革,笔者深感在这一特殊时期更需要相互的交流和沟通来帮助理清思路,迅速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我国服装产业新的发展需求。
流行趋势分析是服装专业教学中近年来才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流行已成为服装业界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它以越来越太的力量引导着人们的消费。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如果认不清流行趋势,设计就会失去方向,与社会的需求相脱离。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流行产生的根本原因,流行的规律,社会上影响流行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收集信息,又如何对对信息进行分析来把握服装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对于流行趋势的分析和预测,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理论系统,至今没有一本针对中国市场流行预测理论与方法的著作问世,更没有相关的教材,这给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笔者觉得在这一状况下非常有必要把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拿出来和同行交流,以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相互探讨,促进这门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流行的形成原因
流行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心理和社会原因。求新和求异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接触同一件东西久了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转而去寻找新的物品来代替,人潜在的这种求新和求异的心理是流行产生的原始动力。流行的发展还离不开求同心理,求同反应了人类对社会的归属感。求异和求同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千人们身上,求异所占比例较大的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求同心理比重大的人倾向于跟随和模仿别人。流行在形成和发展上离不开入的求异和求同心理。可以说流行的产生和发展的就是由这两种心理共同完成的。求异心理强的人通常会成为流行的领导者,他们比一般人更喜欢、也更容易接受新的服装样式。新的服装样式被这类人首先采用,因为他们的穿着而在社会上被人模仿而逐渐传播开来,求同心理强的人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开始穿着新的式样,就会进行模仿,这样流行的范围就逐渐被扩大,而最先采用新式样的那批人,看到他们的着装已被很多人模仿,失去了新意,就会抛弃原来的样式,转而寻找新的样式,而求同的人又开始追随,流行就是如此循环往复地向前发展。
几乎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存不同程度的流行,流行的范围太小和特征受这个社会条件的制约。现在的流行比任何一个时代的都来得显著,并显示出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这与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分不开的。物质资源的丰富是流行产生的根本和物质基础。对流行服装的追逐打破了我们原有的对服装的概念,服装从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实用产品变为了是人们生活变得更为美好的享乐型产品,服装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大量的服装即使它的物理特性还很良好,也会因为不流行而被人们抛弃。所以流行的发生是以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为基础的。其次是人们观念上的变化,流行的本质就是“破旧立新”,它是与我们这个崇尚创新与开拓的社会的价值观相吻合的。还有就是高科技带来的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流行信息的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它加快了流行传播的速度,扩大了流行传播的范围。最后不得不提到的还有商业因素,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商家在背后对流行的制造或推动,加剧了流行现象的发生,也使流行变得越来越复杂。
流行的基本规律
周期性是流行基本的规律和特征。反应在服装上,会使其循环往复地呈现出某一特征,如裙子的由长变短,又由短变长,裤口的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等,再如紧身胸衣在历史上的几度出现又几度摈弃,就如同生物界的生长与衰亡一样周而复始,这在根本上与人的求新心理有关,若追求裤腿纤细的穿着效果,裤口就会越来越小,小到极致,不能再小,又忽而变大,大到不能再大,又转而缩小,这就是流行的基本规律,然而实际生活中的流行比这复杂得多,这种流行“自然”的发展规律往往会因为一些突发的社会事件的介入进来扭转其本身的发展轨迹。现代社会中的商业力量是影响流行周期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受商业利益的驱动,流行往往被人为地控制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商家利益的最大化。但这种现象会随着消费者鉴赏水平的提高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强而发生改变,商家的操控能力将减弱,消费者的自主能力将增强,将来的流行很难会像现在如此大规模地发生,某一种服装类型的流行只可能在特定的群体内发生,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流行形式。
影响流行的因素
流行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到社会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艺术思潮和生活方式等,除此之外一些大的事件也会影响服装的流行。经济与流行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是流行产生的物质基础,人们只有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才会萌发追求新奇事物的想法,此外经济的潮起潮落也会影响人们对服装的选择,有时会选择实用的服装来减少开支,或是追求更为艳丽的服饰来弥补心理的失落。流行与政治有关系,政治通过作用于人的意识形态来影响人的行为,在政治氛围轻松的社会里,服装流行现象就容易发生。政治思潮也会影响服装的流行,如民国时期流行的中山装,文革时期的流行军用服,与当时人们的政治热情有极大的关系。文化反映着一个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流行本质上就是一种破坏和创新,是追求享乐生活方式的体现,文化特征影响这人们对流行的接受程度。科学技术会影响流行,科学技术对流行的最大推动就在于它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较快,人们可以迅速地接收到流行的信息。其次就是使服装的生产速度加快,加工成本变低,使服装极大的丰富起来,为流行的发生创造了物质条件。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艺术思潮会影响到设计师的创作观念,也会作用于人们的审美观,如近年来流行的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就是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也是影响服装的流行因素。如休闲装在现代的流行,与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状态有直接的关系,还有近年来悄然兴起的居家服装,也是居家一族群体的扩大以及和人们休闲时间增多而形成的。一些社会事件也会影响服装的流行,如上个世纪中叶,卫星升空,引发了人们的科技热潮,引起太空风貌和科技感服装的流行。
流行信息的搜寻
流行信息的收集是流行趋势分析的基础,笔者认为应着手于两类信息的收集,一类是直接的信息,如专业刊物上刊登的国际时装周发布信息、专业预测机构发布的流行预测信息,以及来自于权威染织服装类展会上的信息等。还有一类是非直接的流行信息,如流行的生活方式、观念、文化艺术思潮,此类信息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电影中获取,也可从生活中观察获取。这些因素与服装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让学生养成多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和多思考的习惯。直接的流行信息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国际时装周上的服装发布,其对服装的
流行往往有指导作用。获得这类信息的渠道目前主要有专业刊物和网络。专业刊物主要有COLLECTIONS WOMEN,GAP PRESS,FASHlON COLLECTION,COLLECTIONS MEN,BOOK MODA UOMO等。如果是要了解某一特殊门类的服装流行趋势,可参考一些分类专业刊物,如内衣类UNEA INTIMA ITALIA,INTLMO PIU。MARE,THE-BODY等;皮革、皮草类FuR,LA PIEL,MODAPELLE FUR&LEATHER GARMENTS等。这些刊物为专业人士提供各类最新的流行资讯。网络是获取这些资料的便捷途径,但缺点是可靠性差,参看时要选择专业机构的网站,在内容上往往没有这些专业刊物来得全面。第二类是一些国际知名度较高的面料展,如巴黎的PV(Premlere Vision)面料展,德国法兰克福的因特斯特夫(Interstoff)面料展,意大利的科莫(Idea Como)面料展等全世界的服装业界每年都很关注的展会,这些展会作为面辅料、色彩和印花的信息源,对时装界影响很大。第三类是国内外流行预测机构发布的流行预测信息,如国际流行色预测机构有国际流行色协会(INTER COLOUR),国际色彩权威(I.C.A)等,时尚预测机构有WGSN,Carlin等。国内的流行预测机构如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等都定期发布流行信息。还有一些国际著名设计工作室,他们制作的流行趋势手稿,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力。
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了知识讲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服装流行形成的原因、流行现象的基本规律,影响服装流行的社会因素,以及流行信息的类型和收集渠道这些基础内容采用讲授的方法。前三个部分的内容上理论结合实例来进行讲解,第四个部分是帮助学生理清几类流行信息的来源殛收集渠道。在能力的培养上,本课程设置了一些专题研究,如对1995年以来国际时装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研究国内一个品牌近年来的流行趋势走向并对其受国际时装潮流影响的程度进行研究,研究国内服装品牌对国内外流行预测发布机构的流行预测报告采用度等,并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设置这些专题研究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国际国内的流行状况,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改变现在的学生比较缺乏研究的精神和能力,宁愿去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古人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之用。”“鱼”只可供一次行食用,而“渔”则是终身捕鱼的方法。教学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少不了对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拓展能力的培养,现在的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特别是与时尚产业相关的学科知识,把教育当作一种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重要得多。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当今的服饰时尚产业迅速地向前发展,在高校服装专业中开设一些新型的、与服饰产业相接轨的课程无疑是一种务实和必要的举措,然而这也带来了这类新型课程存在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思想以及学教成果评价体系上的模糊不清和缺乏标准等问题,服装流行趋势分析当属此类。因此笔者觉得在这一特殊时期,加强此门课程的探讨,以迅速理清思路,推进这一门课程的逐步成熟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