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斯
我是做过贼的。不过做贼的经历,却绝非恶意。
我对孔乙己另眼相看,只因其冠冕堂皇地称“窃书不能算偷”。后来颇为得意,不经意间与鲁迅大师笔下的人物有了相同的经历。
记得那时我只有七八岁,认识的汉字不多却特别喜欢读书。可惜农村家家穷,哪里有富裕钱买书。一天中午,我路过李三叔家。他家房子是倚着山坡盖起来的,后窗还没有路面高。我一眼就看见靠窗的橱柜上有本落满灰尘的书。宝贝!在我眼里,那本书要比一百响的麻雷子和现在城里孩子的变形金刚还要诱人。我的心狂跳不已,见左右没人,仗着小巧灵活,越过窗棂,探手把书勾了出来揣在怀里,撒腿奔回家。
当时由于认识的字有限,对于书的内容也是记忆得零零散散。只记得有三个兄弟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磕头拜把子,打出一番成就。后来村里的说书先生说那是《三国演义》。对我而言,那是个美妙的下午:一个懵懂少年通过不光彩的手段,些许了解了侠义、拼搏和霸气。
等后来有了零花钱,可以往家里买书的时候,却没有了小时候如饥似渴的热情,这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书非偷不能读啊。
第二次做贼是偷水果。起初我胆子特别小,最多是跑到人家菜园子里拉泡屎,顺便摸两个青里透红的番茄。后来胆子大点儿了,就跟年长的孩子们到戒备森严的果园“作案”。我们也不带什么作案工具,路边随便找根棍子挑开荆棘防护墙,钻进去就近采摘,汗衫兜不下了便原路返回,找个隐蔽的地方大快朵颐。要是给看护人员发现了,我们就惊呼着四散逃窜,全然顾不上青果子满地乱滚,最远可以跑出好几里路。有一次我光顾吃大水蜜桃,给抓住了,嘴巴一咧,硬挤出几滴眼泪来。护园大爷连忙安慰我,还给了我几个熟透的桃子。
当然也有惹出祸事的时候。有一次,高年级一个班的男孩子集体出动,把一片瓜田中只有拳头大的西瓜全部歼灭。瓜农告到学校,学校通知肇事者的家长,家长只能论过认罚,赔偿了部分损失,当然这次参与偷瓜的孩子回家可没好果子吃了。不过农村有句俗话叫“生瓜梨枣,谁见谁咬”,对于孩子这点儿小偷小摸的行为,原告一般都不会较真,也不会影响到良好的邻里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出农民的淳朴和善良。
现在水果家家有,就再没有孩子肯“以身试法”了。
我们老家有一家小工厂,生产建筑材料。加工时有道工序,用巴掌大的磁铁将原材料中的杂质吸出来。由于磁铁有神秘的隔山打牛的引力和斥力,孩子们都喜欢玩。
偷盗磁铁非常简单:在木棍前端绑根用粗铁丝弯成的钩,隔着窗子伸进去,一勾就是好几块。看看里面剩得不多了,一帮孩子就开始坐地分赃。本来大家约好都不能拿到学校里玩,但总有孩子憋不住,拿到学校到处显摆,很快事情就败露了。我们的不义之财全部被充公,还让老师在学校大会上批评了一通。
而今,我已不做“贼”好多年。回想起来那段生涯只有快乐却没有罪恶感。那是我们苍白但丰富的童年里难以忘怀的光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却很少有我们那时得来不易的单纯、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