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大学理念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建设

2009-09-05 04:10张立娟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7期
关键词:南通服务型纺织

张立娟

[摘 要] 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专业是建设服务型大学的重要途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建设在遵循其自身逻辑的同时,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特色、行业发展趋势等外在环境,在服务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下进行学科与专业整合,实现专业建设内在逻辑与外在环境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地方综合性大学 服务型大学 专业设置

一、服务型大学理念的提出背景

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经典案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 世纪初,查尔斯·范海斯敏锐地发现,威斯康星州农业的发展与转型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因而提出大学必须顺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这种全新的大学理念——教学服务型大学,不仅为美国州立大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而且对中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本科教学为主,根据条件和需要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研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开展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全方位服务地方的办学体系。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出,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与重新定位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上世纪80年代,挪威奥斯陆大学教育研究中心比较与国际教育部教授阿瑞德·特捷达夫在教学服务型大学理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入研究了高等教育的服务特性,提出了“服务型大学”(Service University)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它代表了大学发展的新趋势。应该说,大学的服务职能历久弥新,而服务型大学则是这种服务职能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体现。另外,服务型大学的关键之处还在于,它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和科研,都以公众和社会的需要为旨归,将“顾客”利益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强调大学机构整体及其成员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

二、服务型大学理念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建设

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专业是建设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如果专业设置合理,高校的人才培养就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自身也能够获得社会的有力支持,并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本文以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为例,拟对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1.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专业发展现状

南通大学成立于2004年5月,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由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南通工学院、南通医学院三所院校合并组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之一,是典型的新建合并地方综合性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是南通大学最早创立的院系之一,起源于合并之初的南通工学院。1912年,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本着“实业救国、教育为本”的宗旨,以实业与教育相用的思想,在建成几家纱厂之后,应纺织业的人才需求,开创中国纺织教育先河,建成全国第一所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历经辗转,专业保留至今,为近代纺织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南通纺织服装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增加,学校因此增设了棉纺织、机织等专业。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中国纺织行业滑坡,纺织专业招生困难,所以学校在原专业基础上增设了服装工程专业。近年来,家纺业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学院现有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纺织工程专业设有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纺织检测与贸易、非织造材料与产品、纺织信息化管理、针织品加工与服装5个柔性专业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有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3个柔性专业方向。总体来说,尽管学校的纺织服装专业建设符合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呈现亦步亦趋的发展态势,缺乏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

2. 服务型大学理念下的专业建设思路

大学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国际化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实践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是二者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遵循其自身发展逻辑的同时,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建设也要适当跳出专业本身视域,更多地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实现专业建设自身逻辑与外在环境的有机统一,由此才能对专业本身实施更好的建构,加大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

(1)拓宽视野 放眼国际

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国际纺织教育的社会需求、教学重点和人才培养模式。长久以来,纺织服装以其经久不衰的优势成为我国的重要出口产品之一,并处于国际市场份额首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纺织服装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亚洲“四小龙”逐渐退出纺织服装统治国的地位,取而代之以南亚和东盟国家。我国也在适时把握契机,充分利用低工资成本和巨大生产潜力,及时调整纺织服装业发展战略,提高加工深度,提升纺织产业的素质和产品质量。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拥有全球绝对数最多的先进加工制造设备,产品的附加价值不断提高,纺织服装出口产品以其物美价廉的竞争优势,不仅成为北美、欧洲、日本、南太平洋等发达国家大众消费的主流产品,而且成为国际大采购商、零售商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选择之一。作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纺织业要想在出口创汇中具备持续发展后劲,关键是要有更高的国际竞争力。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增加,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有所削弱,出现了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形成的状况,因此,纺织服装业必须从成本优势之外寻找竞争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纺织教育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期,南通大学纺织服装专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关注纺织服装领域学术前沿和热点流变,适应和满足纺织专业的期待和需求,采取“开放、交叉、融合”的“3+2”纺织教育的新理念和新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与校际合作培养新模式,在师资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引领国际时尚潮流的人才。其中,应对一些长线专业宜采取“基地班”的形式强化基础,厘清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辩证关系,探索在教育大众化阶段培养精英人才的新模式;并通过实践培养具有国际化和本土化双重视野、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纺织服装专业人才。

(2)立足地方 追求特色

基于愈加明显的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区域化趋势,以及日益重要的大学服务之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大学特色的形成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所大学要生存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能,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信息资源优势提高地方实业的技术水平,进而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培育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联系。而大学特色的凝聚与形成,又具体体现在专业建设上。

南通是中国近代纺织之乡,其家用纺织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纺织服装业在这里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以说,纺织不仅是南通的母亲工业以及稳定的民生产业,同时也是南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以及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南通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和依据,即注重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使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的构建更加科学,使专业方向的设置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方向模块,努力培养地方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形成多样化、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以学科为依托、专业为载体,面向产业开放办学,采取产学研合作培养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南通家用纺织服装产业总生产规模超过500亿,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企业有1 500家。一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为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南通大学依托南通市这一纺织基地,建立了众多校外实习基地。随着社会对掌握现代纺织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增加,纺织工程系和服装艺术设计系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方向,及时调整和补充专业教学内容和专业技能训练,以适应纺织服装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努力将南通变为国内最大的家用纺织产品研发、生产、集散基地,并使南通大学成为培养纺织服装专业应用人才的试验田。比如,南通大学现代纺织技术的纺织工艺、纺织品设计、针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等专业,其专业设置都与当地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家纺业已成为南通的支柱产业,是南通对外贸易的主体之一,涌现了“罗莱”、“紫罗兰”等大批国际名牌,并成为中国家纺的产业集群地和行业龙头,素有“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南通”的说法。

(3)学科交叉 专业整合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重要优势之一,专业与学科容易整合,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并具备一定程度的可塑性。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从棉花到面料,从面料到服装,没有哪一个产业有如此长的产业链、能吸纳如此多的就业人群。作为南通市的传统支柱产业,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总产值占市工业经济的1/3左右,另有1万多家企业、20万左右从业人员,纺织产业链全部从业人员估计在40万人左右。随着国内市场的拉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门槛的消除以及多元化市场的开辟,北美、欧盟的贸易保护壁垒和日本市场严格的质量关卡,客观上迫使中国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强化纺织服装物流管理,这些都带动了中国纺织产业的进步。纺织服装产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导致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而目前,国内一些物流人才大多来自于交通运输、仓储、管理工程、营销学、宏观经济等领域,纺织服装物流人才非常少,且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纺织服装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已日益凸显。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系统化物流教育体系,其中,专门针对纺织服装专业的物流人才更少,所以培养纺织服装专业的物流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另外,随着纺织服装出口的迅速发展,诸如纺织国贸人才的培养也将提到议事日程,因此应该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多样化、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进行纺织服装专业与物流专业、纺织服装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纺织服装专业与美术设计专业等的跨专业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可在校内进行,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可以进一步利用长三角地区的高校资源,实行校际联合培养。

三、结 语

大学必须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重要特征是要与外部环境进行各种各样的联系或交流,著名管理学和系统论学者瑞查曼和法布认为,组织与其外部环境发生作用,在资金、人员、能量、物质、商品和服务、信息等方面进行输入和输出——相互作用是维持系统的生存力、再生能力或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根本因素。保持与社会的全面接触,全面融入社会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服务型大学的实践,已经让它们从服务活动中受益。服务型大学滥觞于美国,在当今的英国、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日渐普遍,并逐渐代表了一种大学发展的新趋势,但对许多国家而言,它仍然是一个新课题,仍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因此,一方面必须肯定,在我国开展服务型大学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另一方面必须明确,当服务型大学理念日益成为大学发展的主旋律时,高校必须以专业建设为基点服务于社会、政府及学生,将学校的发展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需要、学生自身要求联系起来,并建立长远的服务意识,从而获得地方政府的信赖、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依恋。这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长期发展,无形资本的积累和融资渠道的稳定拓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南通统计局.南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7.

[2] Arild Tjeldvoll.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University,Society and State:The Ethiopian Predicament in Establishing a Service University[J]. Journal of African Higher Education,2005(3).

[3] William G·Tierney. The Responsive University[M].baltmore.Th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4.

[4] Cummings William K.The Service Universi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Higher Education,1998(3).

[5] 王淑杰.国外服务型大学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8(11).

[6] 赵运林.多元整合: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08(4).

[7] 谢辉.南通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对当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8] 黎继子.纺织服装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责任编辑 陈 敏

猜你喜欢
南通服务型纺织
物流告急,纺织企业发出呼吁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的回溯与镜鉴
“人性化”服务型机器人
纺织服装企业捐款捐物一览表
工信部副部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服务型制造
展览纪录
履行社会责任建设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