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丽娜
当前,在品德新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关注了备课及课堂教学,却忽略了品德学科的作业设计及布置。但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完成适量的品德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可以“将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可以让学生道德观念的建设、道德信条的把握、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为此,作为教师要想提高品德课程的实效性,努力改变以往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两张皮”现象,就必须精心设计,布置多元化作业,构建知行统一的作业体系,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设计与布置品德学科的作业。
品德作业,从完成时间上可以分为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在作业设计上,还要结合不同时段来精心设计,突破难点。
课前作业: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开展的各项作业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保障,也是教学的起始部分。一般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搜集资料、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作业活动。教师布置作业时,要说清楚要求,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去搜集资料。
如浙教版四年级下《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一课,是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的第一课,学生对民族的知识并不是很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笔者课前有针对性地布置了搜集资料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访谈等方式搜集汉族及少数民族的历史与风俗习惯,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各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堂当中,每个人有资料,使交流汇报落到实处。再如浙教版三下《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要求学生会介绍自己的家乡,课文上的教材介绍的是杭州的风景名胜,而我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很多学生没去过杭州,对杭州也没什么印象。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以及历史传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热爱家乡的教育时机,尽管孩子们现在离开家乡生活,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把家乡放在心上。因此,由于课前布置了搜集资料这一作业,课堂成了风景名胜大展台,有介绍乐山大佛的,有介绍安徽黄山的,有介绍丽江风光的,有介绍黄果树瀑布的,学生的高兴劲个个溢于言表,从而较好地达成了教育目的。总之,这样的课前作业具有一定的专题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中作业:课堂中的作业设计要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特别要注意科学性,合理性,注重全员参与性。课中的作业一般可以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巩固性作业,融情境、问题性于一体的应用性作业。通常以书面、讨论形式完成。
如浙教版三下《我国的行政区》,在认识了中国行政区地图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完成课本上的任务一:请分别说出位于我国东、西、南、北以及中部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然后小组汇报。再接着让学生同桌合作,完成任务二:找出长江流经的省、市、自治区有——个,黄河流经的有——个。这两个作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全员参与,使每个学生对中国行政区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如浙教版三下《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课,在观看了激动人心的香港回归录像后,我引导孩子们为小归归写封信,在《东方之珠》优美的旋律下,学生奋笔疾书,一挥而就,写出了对小归归的亲切慰问,以及自己对香港回归的高兴之情。再比如浙教版四下《节日大观》一课,可以结合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环保标语或宣传海报。
这样的当堂作业,重视了学生的全体参与,人文性与情感相结合,使情感与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统一,使道德行为真正落到实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自主生成德育规范,提升思想道德修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真正实现体验德育和行为德育的目标,从而大幅度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课后作业: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前提条件,却不是它的充分条件……我们这门课的改革不能到此为止,作为一们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促使人们去过一种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说,品德教学应紧紧植根于生活的土壤。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品德课程向课外延伸,引领儿童走向生活,让课堂与生活接轨,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此时的课后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学习《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后,我布置了一项调查访问作业,要求学生去采访周围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及风俗,并提出了要求:1.可以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一组去采访不同少数民族的人;2.为了采访成功,请制订一个计划,设计好要问的问题;3.采访结束,要做好记录,并在全班交流汇报。为了降低难度,我指定学生去回族拉面馆或新疆烧烤店采访。课内,指导学生制定采访计划,请学生在双休日完成。由于在采访前,做了充分的安排,第二节课上,学生的汇报有声有色,有的从他们的语言入手,向他们学了问候的话语,现场教同学;有的从服装入手,分析了他们的服装;有的了解了他们的节日、饮食习惯。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在学习了《风儿吹呀吹》这一主题后,让孩子们采用各种方式去玩玩风,孩子们的劲头非常足。他们有的动手做风车,有的去放风筝,有的玩纸飞机,有的玩竹蜻蜓……孩子们与风尽情地游戏,不仅了解了风,而且在游戏中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逐步实现德育行为化。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创新力,因此课后作业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成为学生自主生成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渠道。《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马格丽特·米德认为:“儿童通过本人能重新发现一个原理,即使他的发现对人类文化传统的贡献等于‘零也是相当有价值的。”虽然有些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得出结论,但他们由此形成的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正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然,品德作业如果没有及时的评价,将会流于形式,因此作业布置后还要及时做好评价。作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评价已经进入第四代评价时期,即建构时期,要求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评价是多元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等。为此,品德作业的评价在具体操作上必须要做到:淡化鉴别,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摒弃“知识本位”,确立“人格本位”,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能力评价;要有学习结果的评价,但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新的评价机制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体,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都可以加入评价;评价不再是“一刀切”的绝对评价,而是根据学生特点的分层评价与个性评价。同时品德课作业的评价要充分运用成长记录袋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合理适当的品德作业对孩子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有首诗说“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同样,品德教育也需要水样的艺术。品德课教师,更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活动的组织者。尽量避免多余而又烦琐的提问应答,尽量避免多余而又烦琐的说教,尽量设计学生简单易行又有实用价值的作业,力主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品德课程独特的人性魅力,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苍南县宜山二小)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