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阅读模拟题

2009-09-04 08:37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7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明文化

贾 红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6分,每小题4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特殊方式进入现代社会的,这决定了它的现存面貌。在中国长期的古代社会中,属于精神成果的非物质文化保持了质的千年延续不变与量的永恒积累叠加。然而进入近代以来的一百数十年间,这种状况彻底改变了。

长久保持了发展恒定性的农业中国,并未像欧洲那样从自身肌体中自发生长起工业革命的初始动力,而是在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之后才被动开始现代变革的。因而,中国是以完整而缜密的一整个古代文化体系与现代突然遭遇的,这个体系曾经焕发出历史文明的耀目光焰。然而现代文明的竞争遵循的却是另外一套法则,它迫使之前的传统文明全部萎缩甚至覆灭。人类众多的悠久文明面对着一个共同的艰难选择:要么被动保持传统质直至最后灭亡,要么主动吸收新质转变为现代文明。世界上一些自强的古老民族采纳了后者,其中包括中国。于是,现代化道路在脚下展开,传统文明则成为遗产。

当中西体用之辩和“以夷制夷”的幻景最终被现实阻断和粉碎时,国人认识到仅从器物层面无法挽救中华文明的颓势。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不得不选择决绝的文化革新姿态,用彻底破除旧有制度体系、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手段来引导自身跳出封建轮回、实现民族自强。而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旗帜。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经历了剧烈的动荡、风化、更新与再生,其中有成功也有挫折。五四新文化运动荡涤旧文化,新中国建立起人民共和的新型政体,解放后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新时期以来倡文明树新风,道道波涌的共同作用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了大幅度更新。然而西方强势文化的大举进入,政治上“左”的干扰破坏,也使优秀的传统文明质过多流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致使许多传统断绝。

百年来的西方文化潮涌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主,使传统中国的自然经济状态受到极大冲击,前期还只是造成文化杂糅,未能阻断传统,随着20世纪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加剧,商业市场与消费经济的迅速崛起,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与商业文明急速转型,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革,属于非物质遗产蛰伏地的旧有文化就成了最后的融冰。针对现代都市文明来说,作为人类文化记忆的非物质遗产,是旧有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下的文化基因,我们需要保存住这些文化符号,以延续自己的民族血脉。然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却又是消灭这些符号的罪魁祸首——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悖论。好在现代人类从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尊重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先于我国开始工业化的一些东方国家也先于瞩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早在50多年前已经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韩国也较早开始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行动。中国解放以来形成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付诸行动,也成为联合国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奏,然而,我们以往的理解和措施远不够全面和完善,加上“左”的干扰和扭曲,长期以来步履维艰。

传统文化加速消亡的结果,是它所由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的淡化与稀释,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终引起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为世界各民族所特有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如果被一致的现代工业文化符号所取代,七彩的世界就会统一为灰色,人类文明就会陷落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在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渊薮的中国,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3期廖奔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现代社会的特殊方式”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彻底改变了质的千年延续不变与量的永恒积累叠加的状况,以新的方式出现。

B.在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之后被动的开始现代改革。

C.遵循现代文明的法则,颠覆所有的传统文明。

D.像世界上一些自强的古老民族一样采纳、主动吸收新质转换为现代文明的方式。

2.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发生彻底改变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中西体用之辩和“以夷制夷”的幻景最终被现实阻断和粉碎时候,要从精神层面挽救中华文明的颓势。

B.要以决绝的文化革新姿态出现,跳出封建轮回、实现民族自强,挽救民族危亡。

C.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经历的剧烈动荡、风化、更新与再生,其中有成功与挫折的经验。

D.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建立起人民共和的新型政体的共同作用,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得到大幅更新。

3.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大举进入,政治上“左”的干扰和破坏,造成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质的流失和断绝。

B.只是造成中国文化杂糅、还未能阻断传统的时间是百年来西方文化潮涌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主时期。

C.人类文明发展出现的一种悖论是:社会现代化进程既加快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步伐又在无形中消灭了传统文明的文化符号。

D.联合国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奏是中国解放后形成的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付诸行动。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蛰伏地的旧有文化就成了最后的融冰。

B.如果传统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消亡,那么由它所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将遭到淡化与稀释,因此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与发展人类文明。

C.日本早在50多年前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韩国也较早开始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行动,才促使我国开始瞩目非物质文化遗产。

D.我们只有保存人类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延续自己的民族血脉。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渊薮的中国,保持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担负起了更大的历史责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共36分,选择题每题4分)

答洪驹父书

(宋)黄庭坚

驹父外甥教授:别来三岁,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虽晋城亦未曾作书也。专人来,得手书。审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诸稚子长茂,慰喜无量。

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情懒,不能下笔也。外甥勉之,为我雪耻。

《骂犬文》虽雄奇,然不作可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甚恨不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临书不能万一。千万强学自爱,少饮酒为佳。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

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在官不废讲学审:审查

B.然索学之索:探求

C.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数:多次

D.慎勿袭其轨也袭:沿袭

6.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继以叹息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B.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去时里正与裹头

C.乃可到古人耳质于齐,齐兵乃出

D.外甥勉之,为我雪耻吾属今为之虏也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黄庭坚告知后辈写文章既要注重章法,又不能忽视内容的一组是()

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②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③更须治经,深其渊源④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⑤又不可不知其曲折⑥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8.下列对原文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写文章要有一个宗旨和一个主题思想,可见他并没有像人们一贯说他的那样,完全不顾内容而单纯地强调形式。

B.作者还不断地向后辈强调的主要是文章的技巧和方法问题,即写诗文要符合古人创作诗文的方法、技巧,其实就是让人们只能模仿古人,限制了写作的创作精神。

C.作者告诉外甥,不要学习东坡在文章中干预现实的做法。这正是他的局限性,因为用诗文批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正是我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

D.为了要符合古人做文章的章法,作者还特别强调要重视读古人之书,使之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从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

9.翻译下面的句子。(20分)

①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人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8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6分)

10.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金陵怀古

(元)萨都刺

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落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分析两首词描写的景物有怎样的异同?(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两首词用典的艺术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2分)

我的世界下雪了

迟子建

①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从我的居室到达我所描述的风景点,只需三五分钟。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岸行走。如果在堤坝上行走,就会遇见赶着羊群归家的老汉,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走边啃噬青草,仍是不忍归栏的样子。我还常看见一个放鸭归来的老婆婆,她那一群黑鸭子,是由两只大白鹅领路的。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夕阳最美的落脚点,就是河面了。进了水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还要辉煌。当然,水中还有山峦和河柳的投影。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捌木、云朵和微风。微风是通过水波来渲染画面的,微风吹皱了河水,那些涌起的水波就顺势将河面的夕阳、云朵和树木的投影给揉碎了,使水面的色彩在瞬间剥离,有了立体感,看上去像是一幅现代派的名画。我爱看这样的画面,所以如果没有微风相助,水面波澜不兴的话,我会弯腰捡起几颗鹅卵石,投向河面,这时水中的画就会骤然发生改变,我会坐在河滩上,安安静静地看上一刻。当然,我不敢坐久,不是怕河滩阴森的凉气侵蚀我,而是那些蚊子会络绎不绝地飞来,围着我嗡嗡地叫,我可不想拿自己的血当它们的晚餐。

②在书房写作累了,只需抬眼一望,山峦就映入眼帘了。都说青山悦目,其实沉积了冬雪的白山也是悦目的。白山看上去有如一只只来自天庭的白象。当然,从窗口还可以尽情地观察飞来飞去的云。云不仅形态变幻快,它的色彩也是多变的。刚才看着还是铅灰的一团浓云,它飘着飘着,就分裂成几片船形的云了,而且色彩也变得莹白了。如果天空是一张白纸的话,云彩就是泼向这里的墨了。这墨有时浓重,有时浅淡,可见云彩在作画的时候是富有探索精神的。

③无论冬夏,如果月色撩人,我会关掉卧室的灯,将窗帘拉开,躺在床上赏月。月光透过窗棂漫进屋子,将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觉。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里,我就是躺在床上赏月的。那天浓云密布,白天的时候,先是落了一些冷冷的雨,午后开始,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悄然降临了。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然而、到了七时许,月亮忽然在东方的云层中露出几道亮光,似乎在为它午夜的隆重出场做着昭示。八点多,云层薄了,在云中滚来滚去的月亮会在刹那间一露真

容。九点多,由西南而飞向东北方向的庞大云层就像百万大军一样越过银河,绝大部分消失了踪影,月亮完满地现身了。也许是经过了白天雨与雪的洗礼,它明净清澈极了。我躺在床上,看着它,沐浴着它那丝绸一样的光芒,感觉好时光在轻轻敲着我的额头,心里有一种极其温存和幸福的感觉。过了一会儿,又一批云彩出现了,不过那是一片极薄的云,它们似乎是专为月亮准备的彩衣,因为它们簇拥着月亮的时候,月亮用它的芳心,将白云照得泛出彩色的光晕,彩云一团连着一团的出现,此时的月亮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蜜橙,让人觉得它荡漾出的清辉,是洋溢着浓郁的甜香气的。午夜时分,云彩全然不见了,走到中天的明月就像掉入了一池湖水中,那天空竟比白日的晴空看上去还要碧蓝。这样一轮经历了风雨和霜雪的中秋月,实在是难得一遇。看过了这样一轮月亮,那个夜晚的梦中就都是光明了。

④我还记得2002年正月初二的那一天,我和爱人应邀到城西的弟弟家去吃饭,我们没有乘车从城里走,而是上了堤坝,绕着小城步行而去。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气通常是比较温暖的,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体抵挡了寒流。堤坝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只有我们俩,手挽着手,踏着雪无言地走着。山峦在雪中看上去模模糊糊的,而堤坝下的河流,也已隐遁了踪迹,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了。河岸的柳树和青杨,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天与地显得是如此的苍茫,又如此的亲切。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可我不能自持,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别我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那时我恍然明白,那天我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

⑤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可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所以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⑥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我做了一个有关大雪的梦。我独自来到了一个白雪纷飞的地方,到处是房屋,但道路上一个行人也看不见。有的只是空中漫卷的雪花。雪花拍打我的脸,那么的凉爽,那么的滋润,那么的亲切。梦醒之时,窗外正是沉沉暗夜,我回忆起一年之中,不论什么季节,我都要做关于雪花的梦,哪怕窗外是一派鸟语花香。看来环绕着我的,注定是一个清凉而又忧伤、浪漫而又寒冷的世界。我心有所动,迫切地想在白纸上写下一行字。我伸手去开床头的灯,没有打亮它,想必夜晚时停电了;我便打开手机,借着它微弱的光亮,抓过一支笔,在一张打字纸上把那句最能表达我思想和情感的话写了出来,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我的梦。

⑦那句话是:我的世界下雪了。

⑧是的,我的世界下雪了…

(摘自迟子建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

11.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写到“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李乐薇的感受与文中开篇的句子“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有相通之处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别概括第①段和第③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说“把那句最能表达我思想和情感的话写了出来”,那句话为什么最能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文明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文明演绎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