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主宰学习过程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应由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们应该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
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应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在调控系统的作用下,对新信息进行主动的认知信息的加工过程,学习不是对输入信息的被动记录,而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只能由学习者主动去建构,学习者根据自己原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编码,才能建构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例如,我在《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的学习中,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学生在欣赏自己熟悉的故事后,让他们自由地提出问题:人类真是女娲创造的吗?女娲又是怎么来的?人类究竟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有人说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对吗?……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极大的好奇心,自然地进入到学习新课的情境中。
二、学生自学教材,确定学习目标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课前为学生确定好固定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学习目标与学情不相符合,与学生感情要求脱节等不协调现象,忽略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此,我采取如下策略:先让学生快速通览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由小组代言人汇报本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帮助学生确立他们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例如,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的学习中,学生会提出: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身体有什么作用?鸡、鱼、肉、蛋、乳有营养,大白菜也有营养吗?水是营养物质吗?它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小孩缺钙、缺锌是怎么回事?……然后由学生根据上述问题,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是说出人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知道这些营养物质的作用以及食物来源;二是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三、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事实上,只有学生在自己亲身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的东西才是难以忘怀的东西,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构建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例如,在《开花和结果》一节关于“花的结构”的学习中,学习之前我让学生想一想,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方面知识,有的学生通过收集并播放关于“花的结构”的多媒体片段,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小组讨论得出有关问题的答案,有的小组通过开展“花的结构”探究活动,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得出花的结构,有的小组则通过阅读教材后,将观察解剖下来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材料粘贴成“花”的作品,作为装饰画或标本保存起来,这些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轻松地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让学生自己挑起多种认知的矛盾
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例如,在“观察叶片结构”的教学中,让学生围绕叶片的结构,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提出了:叶片的上下两面颜色深浅为什么不同?气孔在叶片的上、下表皮的分布数量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随着问题的增多,认知矛盾就越多,这时,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获得的结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五、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自我评价
为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个体的潜能,我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然后,采取自评或小组互议的方式进行评价,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如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有的学生完成书中的练习,有的学生要求作课后调查:家乡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影响?有的则要求观察和培养蝌蚪,进一步了解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通过这些不同的练习方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发展个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学生是生物学习的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深化生物教学改革,需要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会学习生物,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责任编辑廖银燕